一個人的酒量真的能練出來嗎?

一個人的酒量真的能練出來嗎?

自古以來,酒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失意時,一杯酒可以帶走憂愁和苦悶;得意時,一杯酒使人更加愉悅和歡樂;就算是一個人發呆,有了一杯酒,一切盡在不言中。古代許多文人墨客,李白、杜甫等都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武俠小說裡的壯士、俠客個個酒量超群。放到現在,酒是餐桌上的禮儀,許多人因為應酬不得不喝酒,就算是普通的聚會,酒量差的人也會受到旁人有意或無意的嘲笑。

一個人的酒量真的能練出來嗎?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十杯不倒”,有的人喝幾口酒就面紅耳赤甚至醉倒呢?經常喝酒會增加一個人的酒量嗎?

酒量實質上反映了一個人對酒精的耐受程度。我們要弄清以上的問題,先來看看酒精是如何在人體中起作用的。現代的研究表明,通過飲酒進入人體的酒精,胃部吸收掉25%,剩餘的75%由十二指腸和小腸吸收。被吸收的酒精進入血液,因為酒精並不是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而且酒精有一定的毒性,所以需要肝臟對其解毒。肝臟解毒過程中兩種脫氫酶: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兩種酶可以把乙醇(酒精)變成乙醛,再把乙醛氧化成乙酸(醋中含有的就是這種酸),最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熱量。這就是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

一個人的酒量真的能練出來嗎?

通過上一段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只要這兩種酶配合“默契”,進入人體的酒精很快就可以被分解掉,人不會醉,酒量自然就變大了,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正是關鍵所在。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含量都差不多,而乙醛脫氫酶含量就因人而異了。少了乙醛脫氫酶,乙醇脫氫酶把酒精分解為乙醛,乙醛就會在人體大量積累,我們表現出來的面紅耳赤、心跳加快、頭暈嘔吐這種醉酒狀態實際是乙醛中毒的反應。一個人體內乙醛脫氫酶含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這個人酒量的高低。

一個人的酒量真的能練出來嗎?

有老人說,多喝酒,醉上幾次酒量就變大了。那麼,通過多鍛鍊喝酒,酒量真的會變大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應回到醉酒的原理上來。只要增加了肝臟的乙醛脫氫酶含量,酒量就會變大。告訴大家一個不幸的消息,乙醛脫氫酶含量是由天生決定的,這與一個人的基因有關,如果父母能喝酒,生出來的孩子能喝酒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多喝酒並不會改變人的基因,所以多喝酒並不會增加一個人的酒量。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現象:能喝的許多年後依然能喝,不能喝的過了多久都是酒量差。

一個人的酒量真的能練出來嗎?

黃種人和歐美人相比,黃種人乙醇脫氫酶缺陷的人所佔比例較大,所以歐美人更能喝酒。從性別上來看,女性普遍比男性更能喝酒。從我國不同地區來看,北方人比南方人更能喝酒。

此外,空腹喝酒更容易醉倒。飽腹時喝酒酒精濃度降低,人體對酒精的吸收慢,空腹則相反。有研究表明,空腹喝酒的人血液中酒精濃度是邊吃飯邊喝酒的人的兩倍。

無論酒量夠不夠大,都應控制酒精的攝入量。有些人認為自己酒量大,毫無節制,往往受到的傷害最深。長期過量飲酒會形成對酒精的依賴,還會引發胃炎、肝癌、食道癌等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