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華西村

“中國新聞網”微信公號11月17日消息,華西村似乎“消失”了。

“消失”的華西村

昔日,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一舉一動總是受到萬千矚目。當吳仁寶老書記將1.5億獎金捐給集體,有人說這是作秀;當華西村為村民蓋起一座座別墅,有人說這是炫富;當各種山寨建築出現在華西村,更有人說這是吃飽了撐的……就連珍藏在華西龍希國際大酒店60層的那座1噸重的金牛,至今有人提起來的語氣還是充滿不屑:“有這錢幹嘛不好!”

只是時間一長,大家對華西村的“熱情”逐漸消退,而華西村現在又是什麼樣子?

“天下第一村”的改革開放40年

提到華西村,多少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天下第一村”上。

“村中大道上,掛著蘇B車牌的寶馬、奧迪等豪車不時閃過;從空中俯瞰,家家戶戶入住的歐式別墅如棋盤般整齊劃一。”如今的華西村曾讓許多人羨慕不已, 卻也讓許多人忘記了它曾經有多“窮”。

“消失”的華西村

據新京報報道,1961年,華西村集體財產累計1764元,欠債2萬元;667個村民,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口糧。那時候的華西村用“一窮二白”來形容都算輕的。為了改變現狀,時任村支書的吳仁寶冒著被定性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巨大風險,帶著華西村民建起了一個小五金廠,才賺到華西村的“第一桶金”。到1976年時,華西村工副業產值已達28.2萬元。

1978年底,改革開放拉開序幕,大批村莊開始“分田到戶”,一向大膽的華西村卻在這時候停下腳步。在吳仁寶看來,華西村集體家大業大,只能統,不宜分。他抓住中央文件中“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的精神,堅持守住華西村的集體經濟道路。但華西村卻沒有遠離市場經濟,而是積極地把握住改革開放帶來的每一個機遇。

1985年,吳仁寶鼓勵村民每人拿出2000元入股,由村委會統籌安排到各個企業,企業賺錢,村民分紅。但在那個年代2000元可不是小數目,相當於一個華西村民三年不吃不喝賺出來的工資。有人質疑、有人反對,但最終幾乎所有人都入了股。後來的華西村,也用事實證明了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1994年,已擁有鋼鐵、毛紡、化工、鋁型材、鋼型材、帶管等45家企業的華西村組建了華西集團。

“消失”的華西村

1999年,現任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提出應當以上市的方式倒逼企業完善產業制度和管理制度。21人的投票表決中,吳仁寶是唯一的反對票,但他還是聽從了大家的意見。不多久,華西集團A股在深圳上市。進入21世紀,華西村開始吸納周邊村落共同發展,總面積超過35平方公里,比澳門還要大,人口也從2000人增至3.5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