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書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文徵明書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閣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練、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

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滕王閣的形勢。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閒雲”、“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一句“高閣臨江渚”生髮出來。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遊賞呢?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琅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如今,他已死去,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詩人運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餘。

文徵明書王勃《滕王閣詩》

王勃《滕王閣詩》〔明〕文徵明書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揮。閣既無人遊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雲,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雲,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捲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達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沉著的韻腳之後,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閒雲”二字有意無意地與上文的“南浦雲”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雲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季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這裡一“幾”一“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最後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恆地東流無盡。“檻”字、“江”字回應第一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以上選自《唐詩鑑賞辭典(新一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