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

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尽人皆知,周星驰以其故事为原型,改编出90年代经典电影《九品芝麻官》。

更有甚者,将此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改编成名噪一时的三级片——吴启华、翁虹主演的《满清十大酷刑》。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无非就是一个伸冤平反的简单故事,为什么能流传如此之广,以至妇孺皆知?

这个冤案为何能惊动垂帘听政的慈禧老佛爷,为什么一个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刑事案件,竟能够导致浙江官场的大地震,以至上百官员受到牵连?这其中又蕴藏着什么不可见人的明争暗斗?

1


表哥反复说过,晚清一代宫廷政治的大背景是慈禧与奕的权力角斗。

而在地方上,咸丰一朝的太平天国之乱造成了巨大的,难以挽回的灾难和影响数十年的权力分布。

众所周知,在剿灭天平天国的战斗中,八旗、绿营皆不堪重用,纷纷败退。在朝廷的允许下,地方军阀势力抬头,并成功剿灭太平天国。其中以曾国藩的湘军实力最强,功劳最大。​

浙江巡抚杨昌濬就是曾国藩的幕僚。​

这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的大背景,其中利害,下文慢慢分析。

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余杭县豆腐店伙计葛品连娶毕家女儿为妻,也就是故事的女主角葛毕氏。传闻葛毕氏人长得漂亮妩媚,常穿绿衫,腰间系白色围裙,好似一颗水嫩的小白菜。

小白菜这个外号也就在余杭市井中流传。​

结婚要有房子,这是一个古今不变的真理。​

葛品连买不起房,只能租住在刚刚亡了妻子的举人杨乃武家。杨乃武身为举人,也算有了不错的功名,经济基础与学识涵养肯定是不一般,自然在小小的余杭县内算是出类拔萃的“王老五”。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

电影中的杨乃武


葛品连白天去豆腐坊上工,妻子葛毕氏在家无聊,就向杨乃武请教学问,久而久之,杨乃武经常请葛毕氏在屋内学习,交授诗书。中午葛品连不回家,葛毕氏也就常在杨乃武家吃饭。

渐渐的,不大的余杭县城内流言四起,这种绿帽子武大郎的故事,国人很是爱听爱传。这次有心人还起了个形象的流言“羊(杨)吃白菜(小白菜葛毕氏)”。

一百多年后再看此案,表哥并不觉得杨乃武与葛毕氏一定有私情,但是人之常情,杨乃武与葛毕氏互有好感似乎是事实。或者说,他们二人并不厌烦对方,可以一起长时间共同学习和生活。

葛品连娶个媳妇不容易,怎敢打骂,更不敢质问。听到传言后,只能白天悄悄回家偷听杨乃武与葛毕氏在屋内共同学习的声音。

一听、二听,杨乃武都没说什么用不着的,没有调笑,没有言语轻慢,真的在认真学习。当然也有可能杨乃文与葛毕氏二人将情化诗书,葛品连听不懂。也有可能,两人刚嬉笑完,葛品连没赶上。

总之,清宫档案的正史记载,并没有人实锤杨乃武与葛毕氏的传闻。傻小子葛品连犯了一个,傻男人经常爱犯的错误,什么事都和自己的娘说。

葛品连将传闻说与葛妈后,葛妈怀恨在心,找来自己的老姐们,常常念叨此事。乡间妇女能有什么主意,无非是添油加醋,更让葛妈怒火中烧。

杨乃武怎么会不知道关于自己的传闻。为了一个有夫之妇葛毕氏,败坏自己的名声实在不值得,于是找了个加租的借口,逼走了葛品连一家,杨乃武与葛毕氏也再无来往。

按说故事到这里就能结束,谁知乡间留言不断刺激着葛品连,一个绿帽子武大郎的形象栩栩如生,看看镜子,葛品连活脱一个清代武大郎,再想想杨乃武英俊的容貌和学识,这更让他十分郁闷。葛妈的唠叨更让葛品连雪上加霜。

本对妻子百依百顺的葛品连开始拿妻子出气,不时争吵,打骂。妻子更觉冤枉,不嫌弃葛品连穷,和他租房结婚,结果还这样对自己。葛品连一个渣男形象活脱脱展现在世人面前。

表哥建议这类男生,要么用成功、金钱获得安全感,要么别娶媳妇。自己无能向媳妇撒气实在是绝世渣男的表现。更何况没有坐实葛毕氏与杨乃武的奸情。

不久后的一天,葛品连身发寒热,双膝红肿。葛毕氏建议他请假,别去豆腐坊了,葛品连不听,依旧去了两日。病症越发厉害,葛品连从豆腐店回家路上买了粉团吃,当即呕吐不止。到家后,让葛毕氏给其盖了两层棉被,依然觉得寒冷。

可想葛品连高烧程度。葛品连要求喝西洋参汤,让葛毕氏去买,尚未出门,葛品连就一命呜呼。葛妈与葛毕氏为其擦洗穿衣,葛毕氏并无中毒迹象。

虽然,天以入秋,但余杭的天气依旧炎热。葛品连口鼻中流出血水,依今日医学来看,似乎葛品连肚内有不少腹水。

但是在老姐们的提醒下,葛妈觉得这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儿媳妇,这个可能很快就要改嫁的儿媳妇,有重大的毒杀亲夫的嫌疑。

2


儿媳妇与婆婆的仇是永恒的。社会上开始流传葛毕氏用砒霜毒杀亲夫的传闻。

葛品连刚死,葛妈就将儿媳妇葛毕氏告上衙门,罪名是毒杀亲夫,当代潘金莲。

县令刘锡彤是一个道光十七年的老举人,始终未能中进士,所以在县令这个职位一干几十年。刘锡彤早就听说过杨乃武与葛毕氏的传言,对葛毕氏用砒霜毒杀亲夫的形象先入为主。

刘锡彤命仵作(法医)和门丁一同前去验尸。

葛品连尸体鼻内有血水流出,躯体软而不僵,指甲和趾甲呈暗灰色。仵作水平低下,将口鼻内有血水流出写成七窍流血,将指甲和趾甲的暗灰色写成青黑色,认为葛品连是吸食大烟过多而死。

门丁并无验尸资格,觉得仵作水平低下,更何况死者并不吸食大烟,只根据主观臆断,尸体肚子上有红色疹子的现象,做出了葛品连中砒霜之毒而死的结论。

此二人的争执刘锡彤并未形成公文向上申报,只是根据先入为主的印象认定葛毕氏有罪。杨乃武是余杭县有名的年轻举人,在与老举人刘锡彤的交往中,颇显轻视之词,这也让刘锡彤怀恨在心。

在大堂上,葛毕氏并不承认毒杀亲夫,无奈屈打成招,在刘锡彤的诱供下,为了减轻自己罪责,说出:自己是用砒霜毒杀葛品连,但是砒霜是杨乃武买个他的,一切的主谋是杨乃武。

杨乃武被牵连到此案,举人出身的杨乃武一脸傲慢,大堂之上痛斥葛毕氏血口喷人,对于葛毕氏的遭遇,漠不关心,只是想撇清自己的麻烦。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还是因为举人出身,杨乃武不用在大堂上向县令刘锡彤下跪,更不能被上刑。刘锡彤知道自己治不了杨乃武,只能先通过知府将杨乃武的功名革除,再用刑审问。

知府陈鲁很快革除了杨乃武的功名,刑逼杨乃武认罪。表哥在史料中看到此处,总是想不明白陈鲁为什么不问青红皂白就惩治杨乃武。随口编个原由很简单,例如刘锡彤贿赂陈鲁,等等。

但是,这是公事,刘锡彤在案中并无利益可得,没有必要贿赂知府。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知县刘锡彤的案情说明写得太明白了,证据充分且确凿。杨乃武并不否认也不关心葛品连是否是被毒死的,所以他只反驳葛毕氏血口喷人。

而现在杨并不否认的毒杀案主犯供出自己,自己只说没有,辩驳显得过于苍白了。

不难想象,如果杨乃武心存善念,从尸体本身是否中毒入手,间接为小白菜辩解,可能事情会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总之,杨乃武被知府革去功名,刑逼招供。那么砒霜是怎么来的呢?

杨乃武记得来杭州受审路上看见一家名为“钱氏仁爱堂”的药铺,就胡乱编说,从这家店老板钱宝生处花40文买的砒霜。

又一个无辜之人被牵扯进来,刘锡彤命人找来“钱氏仁爱堂”老板,可是这家老板名为钱坦。钱坦并不承认杨乃武在本店买了砒霜,也并不认识杨乃武。

到了这步,刘锡彤并不是没有怀疑过自己办了错案,想到自己已经将知府大人牵扯进来,况且杨乃武和葛毕氏流言甚多,不会空穴来风。即使办了错案,也是惩治了一对狗男女。

刘锡彤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钱氏仁爱堂”老板钱坦哪里撑得住老官僚刘锡彤的软硬兼施,终于承认了杨乃武买过砒霜,并改名钱宝生。

作为交易回报,钱坦被从轻发落。刘锡彤将案宗上呈给知府,知府若稍加审问,例如:让杨乃武从众人中挑出钱宝生,就能改变这起冤案。

但是他不再深究,立刻定案。杨乃武被判斩首,葛毕氏被判凌迟。

案件已定,知府将卷宗上呈巡抚衙门审定,巡抚杨昌濬表现出一个老牌官僚的成熟。翻过案宗后,没有轻易批准,而是将责任推给下属,派了一个候补知县前去余杭县调查情况。

一个候补知县虽然是巡抚派下来的,但终究是个后补知县,询问众人,无人翻供。上报巡抚杨昌濬,案情属实。巡抚依杭州府判决上报刑部。

眼看就要被斩首,杨乃武显示出一个举人的能量。他知道,如果让亲属去京城告状,还有一线生机,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反驳对方胡说,似乎空口误平,要让案子往后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捏造事实,诬告他人,让案子重审,反正没有什么比斩首更差的结果了。

杨乃武捏造了两个事实:1,捏造衙役调戏葛毕氏,被葛品连发觉,并被痛打。2,捏造知县刘锡彤儿子向自己索贿,怀恨在心,怕事情败露,联合其父刘锡彤以公谋私,痛下杀手。

杨乃武确实是一个聪明人,捏造的这两件事情,直达要害。

捏造的第一件事,说明要杀死葛品连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个调戏其妻的衙役。第二件事,阐述了刘锡彤非要认定自己是罪犯的原因。

杨乃武的申诉状被其续妻托人带到经常步军统领衙门,转奏朝廷。朝廷要求浙江巡抚杨昌濬复查此案。杨知道这件事出了问题,但是第一次很好的派了个替罪羊,这次仍将此案交给湖州知府审问。

湖州知府审问后,杨乃武与葛毕氏双双翻供,得到一线生机。此案成为悬案,终不能决。

就在这个时候,同治皇帝驾崩,慈禧与奕陷入帝位候选人的争夺战中,终于慈禧获胜,光绪皇帝登基。光绪皇帝少年登基,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这次垂帘听政不比十年前同治皇帝时,奕这个权臣已经和自己有了异心,湘军曾国藩虽在天津教案时被算计下台,但是原湘军残存势力仍是一个心腹大患。

3


慈禧上台后立威是一个当务之急,具体谁是这个倒霉孩子,那就是这个失去后台的湘军系巡抚杨昌濬。

慈禧敲打地方势力,整治敌对派系控制的地区是一个讲求时机的事情。杨乃武与葛毕氏冤案,给了慈禧这个机会。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

杨昌濬


在慈禧的示意下,谏官向折子参了杨昌濬一本,说他审查命案,粗心马虎,居心不公。慈禧将此案交给浙江学政处理,浙江学政是巡抚下属官员,要是查出什么不同的案情,那就是打巡抚的脸,也就坐实了杨昌濬粗心马虎的罪责。

浙江学政调查案件后,将此案定为杨乃武胡言乱语,以往案情并无差错。

慈禧为什么将这个案子交给杨昌濬的下属办理呢,杨昌濬的下属会给出不同答案吗?这就看出慈禧太后的高超的政治手腕。

慈禧要的就是要学政对杨昌濬的袒护。


整治杨昌濬只是一盘棋局中的一个小节,更重要的是慈禧要向地方要回他们手中的司法权。接下来给事中边宝泉的奏折映证了表哥的说法。奏折写到:

浙江学政与巡抚杨昌濬关系甚密,让学政调查案件,学政不顾事实,只是迎合巡抚。杨乃武是否冤枉咱不好说,但是各省多年来这样的案子确实不少。巡抚的案子出了问题,让下属调查,下属的升迁全掌握在本省巡抚手里,所以这样的复查流于形式。上报给刑部的卷宗往往粉饰过,留下有利于自己的内容,删去不利于自己的内容,一百个案子里,很少有一个平反的。建议这件大案子要刑部会审,如果原判没错,过几日执行判决即可。若案子出了问题,要惩一净百,打破陋习,不仅仅是为了杨乃武一个人平反。


朝廷很快批准了给事中边宝泉的建议。

这时候,朝廷的心思,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向慈禧太后效忠的机会来了,现在给杨乃武伸冤既安全又正确。红顶商人胡雪岩资助杨乃武的家属,支持他们去京城告状。

在京为官的浙江籍官员,对湖南人主政浙江看法颇多,这时也找到了机会,联名上书为杨乃武请冤。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

胡雪岩


案件交给刑部审理,刑部尚书稍看卷宗,就找出诸多矛盾之处:

谋妇杀夫,事虽机密,但男女情恋却绝难不露行迹,为什么邻居从未发现杨乃武与葛毕氏往来? 为什么葛母最初向县衙控告,并未提过杨乃武一句一字?钱宝生出卖砒霜是关键情节,为什么只了草具结便行释放,不令其与杨乃武当堂对质?如果葛品连确系中毒致死,其母当时就应该看出迹象,为什么事过两天才出面指控?


刑部要求开馆验尸,朝廷允许后,光绪二年十二月初九,在京城海会寺(在今朝阳区朝阳门外神路街,现已无存。)开棺验尸,刑部官员、葛毕氏、葛母、刘锡彤、仵作均在场。

开棺后,由刑部选派的经验丰富的仵作对尸骨进行验尸。

死者头部额门骨并无浮出红晕,领骨及牙齿、牙根并无紫黑。手足指趾十骨颜色黄白,胸部龟子骨、尾椎骨颜色黄暗,系血沁所致,其余周身大小骨颜色黄白。

对照法医古籍专著《洗冤录》所载: 如中砒毒,牙根、心坎、手足、骨尖应、呈青黑,故而得出结论:葛品连并非中毒而死,实是因病 而亡。

刘锡彤当场承认自己形式草率,愿意认罪。至此,杨乃武、葛毕氏昭雪平反。

刘锡彤进京前,就有朝廷偷换尸体等传闻。刘说:

我已拼老命了,随便处置我好了。


实际上,这时案情已经不再重要,即使葛品连不是死于砒霜,也有可能死于其他毒药。重要的是朝廷需要一个冤案,敲打地方,树立中央权威。

这样一个牵涉众多官员的大案告一段落,慈禧既敲打了地方势力,又在民众中树立青天大老爷形象,《申报》连续对此案进行跟踪报道,为慈禧权力的巩固,打下舆论基础。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

《申报》连续三年对此案进行跟踪报道。


浙江巡抚杨昌濬、学政被革职,县令刘锡彤被发配黑龙江。葛毕氏后在余杭准提庵出家为尼,法号慧定,1930年圆寂,享年75岁。杨乃武晚年以种桑养蚕度日,杨于1914年病故,时年74岁。

这个时候敢唱反调的都是“英雄”。四川总督丁宝桢听说开馆验尸结果后,大闹刑部,扬言这样做,没人赶再做地方官吏了。

丁宝桢的大闹刑部实际上与东乡血案也有直接的关系,总之丁宝桢这个大炮,慈禧是不愿意直接招惹,当他去四川后,以东乡血案为由又惩治了他。

杨昌濬是个历经百战的人才,得到曾国藩真传,又是个老官僚,在这件案子上,从没直接处理,都是找人代行。后被左宗棠保出,随左前去新疆平乱。后官至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

这就是晚清著名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情的经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