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很難?《創新化生存》教你創新思維的邏輯和實現路徑

說起2019年最熱門的科技創新,5G技術應該能拔得頭籌。技術的帶來的好處無需贅述,我們在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承受著來自時代的巨大焦慮。這種焦慮並非來自我們心底,而是來自時代的不確定和複雜性,

在這個高速變化的時代,我們需要學會創新這個技能,才能更好的生存


我們應該如何習得創新這個技能呢?《創新化生存》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路,開闢了可能的視野,在書中我們既能夠讀到藝術、人文方面的案例,又可以接觸到商業和科技思潮。書的作者王可越教授是設計思維創新資深導師,曾與團隊一起將設計思維創新體系引入中國,並與企業、社會機構合作,共同解決真實商業與社會問題,在創新方面可謂經驗豐富,頗有心得。


創新很難?《創新化生存》教你創新思維的邏輯和實現路徑


羅振宇在2019的跨年演講提到:“中國經濟之所以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原因在於中國社會的複雜性。”想從這種複雜性中異軍突起,收穫時代的紅利,創新能力必不可少,那麼如何才能實現所謂的創新呢?


創新很難?《創新化生存》教你創新思維的邏輯和實現路徑

理解問題


要學會創新,第一步,首先要學會理解問題。坂本龍一曾說:“理解本身就是一種誤解。”因此,在創新中我們所說的理解問題,更多是觀察、感受以及洞察生活和周邊的事物,因為這不僅是一個人活著的證明,也是創新者自我修煉的必由之路。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在看,卻往往看不見,就是因為我們缺乏洞察。我們在小學課本里都學過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魯班和徒弟上山砍樹,用斧子砍樹又累又慢,砍了好多天也沒砍下多少。一次上山時,魯班用手拉了一下路邊的小草,可是沒想到手被劃得鮮血直流。為什麼小草這麼厲害呢?原來小草的葉子邊緣有許多又密又鋒利的小細齒。於是他又試著劃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小口子。魯班由此想到,如果把鐵條製成有小細齒的樣子,不就能很容易地砍下樹了嗎?於是鋸子就這樣發明出來了。


發現了嗎?洞察其實是一些你早已見過的東西,但你會第一次發現它如此重要。就像這個故事中的小草一樣,你每天都會看到它,但是你從未發現它有何重要之處,直到你通過洞察真正的“看見”它。


洞察是我們對抗這個不確定時代的確定性。從現在開始留心觀察和感受身邊的人和事物,記錄你的觀察所得,培養自己的洞察能力,為你的創新技能打好基礎。


創新很難?《創新化生存》教你創新思維的邏輯和實現路徑

定義問題


定義問題的關鍵在於重新解構問題,學會問開放的問題、消除刻板印象、打破固有的思維框架。如果你意識到了:這是個問題,而別人認為不是問題,也許就是個很好的創新機會。


創新中的理解,並不是尋求合理性解釋,而是要挑戰既定的刻板印象,打破思維框架。在日本東京,有一家專賣手帕的夫妻老店,由於超市的手帕品種多,花色新,他們的生意日趨清淡。一天丈夫坐在小店裡注視著過往行人,忽然靈感飛來,“手帕上可以印花、印鳥、印水,為什麼不能印上導遊圖呢?一物二用,一定會受遊客們的青睞!”於是,這對老夫妻開始售賣印有東京交通圖及有關風景區導遊的手帕,果然打開了新的銷路。


這個例子中的丈夫跳出固有思維框架,重新定義了問題。傳統思維中手帕上就是應該印花、印鳥、印水,但是一旦消除了這種刻板印象,僅需要一點的創新——在手帕上印導遊圖,就賦予了手帕這種司空見慣的物品新的價值。同時也讓購買者產生了新奇感。


因此,想要獲得好的創新靈感,要學會重新定義問題,成為頭腦開放的人,擁抱繽紛多彩的創意世界。


創新很難?《創新化生存》教你創新思維的邏輯和實現路徑

付諸行動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正如NIKE那句著名的廣告語“just do it”一樣,創意實際上也不是單純靠想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讓我們邊做邊想,混合一下看看效果,也許偶然得到的創意是驚人的。


1. 原型思維


在我們行動時,需要具備原型思維。每個產品經理都深知原型的重要性,它可以讓與之配合的人快速地瞭解產品的情況,並據此做出相應的動作。而所謂原型思維,強調快速、準確、粗糙——體現行動與思考的快速平衡。


原型思維,以“做出來”為主導,強調“創造未來”,而不是“謀劃未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做到比完美更重要。一個想法、一個創意只有付諸行動,才有實現的可能,否則就僅僅是海市蜃樓般的幻象。


2. 小型探險隊


在不確定性的時代,一切看起來另類的探索,都在客觀上降低了企業和個人面臨的未知風險


在企業中,小型探險隊就是這樣的存在,他們不但可能探索出新的路徑,也扮演著鯰魚的角色,讓公司總體氛圍有所改觀。


像現在活躍用戶超10億的微信,月活數超5000萬,重新定義了手遊的王者榮耀,都是騰訊“小型探險隊”的傑作。在另類的探險中,他們為企業創造了新的輝煌,也為企業的創新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對個人而言,私人探險隊就是每天用一部分精力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感興趣,現在看起來似乎無用的事情。


閱讀、健身、烹飪、繪畫、冥想、觀察、反思等等這些事情,都可以去試著經歷和感受,也許某一天你會在下一個轉角,發現“無用之用”的真正作用。


人的意義是人的行為創造的。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就沒有意義。同時,保持積極的行動力,敢於放棄幻想,去冒險、去嘗試,這才是創新能夠實現的終極心法,這也即聖人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


約翰·洛克菲勒說:“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跟隨被踩爛了的成功之路。”對於“5+5=?”這類問題,學校裡已經給出了標準答案。可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我們必須面對“10=?+?”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創新化生存》中為我們展示瞭如何發現和應對這些開放性的問題,讓我們在這個高速變化的時代得以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