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西贝、喜茶纷纷涨价,通胀真的来了?

物价上涨了,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最明显的一点是,几家知名的餐饮店,如海底捞、西贝和喜茶,都公开涨价了。

海底捞、西贝、喜茶纷纷涨价,通胀真的来了?

据新华网披露,北京一位食客原本怀着激动的心情到新开门的海底捞就餐,结果发现,人均220元+,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8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元一位;米饭7元一碗;小酥肉50元一盘。

价格整体上涨了6%。

同为知名餐饮品牌的西贝,也跟进上涨脚步,随随便便一份土豆条炖牛肉就要80元,酸菜封缸肉也要80多元。

今天,不少网友在微博上高呼,喜茶也涨价了。

海底捞、西贝、喜茶纷纷涨价,通胀真的来了?

有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确实有不少单品在2019年价位的基础上涨了2元。另一知名奶茶品牌“奈雪的茶”的涨价幅度及规模虽不如喜茶明显,但也有个别产品的价格上调了1元。

有人感叹,随着上述品牌推出的新品价位不断升高,头部奶茶品牌距离全面迈入“30元时代”似乎不再遥远。

疫情期间,不见工资涨,不见收入增,只见物价上扬,是不是通胀时代来了?

此次物价上涨,通胀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本号以为还有其他几个因素不可忽略。总体来看,推动此次物价快速上涨的力量有三:

1、疫情。

疫情是此次物价上涨的最主要推手。主要从两方面推动。

第一,受疫情影响,多国开始封锁国门,并收紧了粮食等战略物资出口,导致各种物资价格上涨,且上涨是全球性的。

在海底捞、西贝、喜茶等品牌价格上涨之前,由于多国对粮食等战略物资收紧了出口,导致很多人疯抢大米、小麦等粮食物品。

恐慌性购买之下,价格纷纷猛抬头。路透社数据显示,目前国际市场的大米价格达到了2013年4月下旬以来的最高水平。

加拿大许多超市的商品价格已经上涨。

4月7日,外媒披露,俄罗斯最大的食品供应商计划提高购买价格,咖啡、茶、香料、罐头食品、通心粉、面包和鱼,根据类别的不同,增长将从5个增加到20%。

第二,疫情之下,很多生产工厂停工停产,导致物资供应紧缺。

据数据显示,仅汽车厂商,全球就有120多家停摆。其他工厂可见一斑。

虽然中国国内目前已经进入了复工复产期,但由于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海外很多地方的工厂仍处在停摆中,物资依旧匮乏。

这些包括瓜果蔬菜等原材料的上涨,最终带动了整个物价上涨。

4月5日晚间,在涨价遭热议之后,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回应,涨价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涨影响,但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

2、全球货币大放水,带来了大通胀预期。

受疫情影响,各国为提振经济,开启了降息模式。美国直接将利率下调为零,之后香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多个地区跟进。

欧洲与日本央行则实施了负利率。

海底捞、西贝、喜茶纷纷涨价,通胀真的来了?

此外,美国还宣布无限量QE以及直接向市场投放2万亿美元,换言之美国已经开启了不限量印钞时代。

同时,G20峰会上主要参与国还达成了总量达5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可以说,在美国的带头下,全球都在放水了,我国也不例外,除了疫情以来降息降准等定向货币政策,根据外交部的数据,我国在5万亿美元刺激计划中还分担了3441亿美元的指标,约24400亿人民币。

全球货币大放水的背景下,利率持续走低,余额宝最新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经跌至2%边缘。

海底捞、西贝、喜茶纷纷涨价,通胀真的来了?

利率走低和货币大放水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资产价格与物价上涨。

君不见,中国的CPI已经处在近年来的高位区间。

海底捞、西贝、喜茶纷纷涨价,通胀真的来了?

3、疫情让很多企业蒙受损失,很多商家开始以涨价为手段,夺回失去的时间与利润。

以海底捞来说,其旗下门店1月26日停业,2月15日起外卖恢复、3月12日起堂食陆续复业。

按此计算海底捞堂食业务一季度停摆近 50 天。据中信建投此前发布研报,判断疫情估计为海底捞2020年的营收带来损失约50.4亿元,归母净利润损失约为5.8亿元。

西贝更煎熬。

2月1日,在全国60多个城市拥有400多家西贝莜面村餐厅的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表示,疫情致2万多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月,引起较大关注。

在此背景下,尽管都以成本上涨为由解释涨价行为,但也难逃脱以涨价赚回失去的利润之嫌。

但问题来了,疫情带来的损失与盈利压力,该由消费者买单吗?消费又何尝不是受害者之一?

整体来看,近期的物价上涨是由以上三大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考虑到疫情带来的影响在疫情缓和、国内复工复产提速之后,会逐渐消散,下半年物价上涨可能不会这么快。

但是,全球货币量化宽松的趋势已经形成,通胀时代已经到来,物价与其他资产价格,仍会在通货膨胀之下上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