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士淹的《白牡丹》為什麼會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代,觀賞牡丹成為富貴人家的一種習俗。但當年最為人欣賞的是深色的丹,尤其是紫牡丹,大紅大紫,以色彩豔麗為貴;對色彩淡雅素樸者則誰也不惜一所以,就連當年朝廷上的官員,按唐制,只有三品以上的才能穿紫色官服,五品以上朱服(紅色官服)。可見,大紅大紫的色彩是如何地被人追捧。而裴士淹不詠奼紫的姚黃、魏紫,卻偏去詠被時人備受冷落,不惜一顧,無人欣賞,冷清的“白牡丹”豈是太不合時宜了嗎?這是為什麼?

裴士淹的《白牡丹》為什麼會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白牡丹

這的確是個發人深思的問題。而要了解其深意那就得先了解裴士淹的為人然後再來欣賞他那被時人備受冷落的《白牡丹》。裴士淹(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開元末、天寶初,曾任司封員外郎,天寶十四年(755)任給事中,均是些低級職務。儘管他才華出眾,為人正直,但因不願阿諛奉承,媚俗和趨炎附勢而被冷落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安史之亂後,他隨玄宗人蜀,從此不知所蹤。有人說他離開了唐玄宗的大隊人馬,隱姓埋名進入深山當了隱士,專心學問;有人說他遭遇不幸,夭折在逃亡的路上…總之,從此無人知道他的下落。

裴士淹的《白牡丹》為什麼會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山西永濟五老峰風光

而他所作的眾多詩作,留下來的現僅存一首,這一首詩,就是著名的《白牡丹》為什麼他的這首《白牡丹》被留下,併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這就需要通過欣賞才能瞭解。下面,就是他的這首牡丹詩。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全詩四句,總共才28個字。篇幅短小,而內容深長,隱含豐富。真可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滄浪話·詩辨》)現在讓我們先來看首句“長安年少惜春殘”。這一句,先交代了當時社會的風尚。每到暮春之際,京城長安的年輕人,無不珍惜即將過去的春天。“年少”,即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可不是社會上市民階層的一般少年,是非貴即富的豪門貴族,官家的紈絝子弟;“惜”,是個動詞,原義是愛惜。

裴士淹的《白牡丹》為什麼會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白牡丹》

在這裡,則作“不願錯過”來講;“春殘”,即殘春,也叫暮春。每年春天共三個月,每月的名稱,分別為早春二月陽春三月暮春四月,因而“春殘”也就是每年春天的最後一個月。那麼,長安年少”為什麼要“惜春殘”呢?第二句,詩人為我們作出了回答,這就是“爭認慈恩紫牡丹”。“爭認”,即爭先恐後去觀賞;“慈恩”,位於今西安市城南和平門外約4公里的大慈恩寺。該寺,始建於隋代,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太子李治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擴建寺院,更名為“大慈恩寺”。當年寺內植有許多“紫牡丹”,因時至暮春,百花凋殘,只有慈恩寺裡的紫牡丹還在吐蕊,紛芳滿枝。

裴士淹的《白牡丹》為什麼會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李治劇照

於是,長安城裡的紈絝子弟,乘著一輛比一輛豪華的車馬,長安街上如車水馬龍,他們爭著競相攀比,前往慈恩寺以觀賞紫牡丹為榮,以此來顯耀自己的門第。這一、二句,其實是一個複句,由前、後兩個分句構成,在邏輯上表因果關係。前一分句是表因:即“惜春殘”;後一分句則表果:競相攀比“爭”著前往大“慈恩”寺去觀賞“紫牡丹”。由此可見,詩人通過這一、二句,有力地抨擊了當年那些依杖父輩祖輩權勢的紈絝子弟,生活奢侈,追求豪華,對觀賞紫牡丹的時尚,趨之若鶩。第三句,“別有玉盤承露冷”,這是運用了一個典故。

裴士淹的《白牡丹》為什麼會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紫牡丹花

該典故,出自漢武帝於建章宮前建神明臺,上鑄銅仙人,手託承露盤,以貯露水詩人用這一典故來設譬,比喻另有白牡丹花,由仙人用天上下的露水澆灌盛開,這是對白牡丹素質高雅的讚美。第四句,“無人起就月中看”。這一句,描寫了冰清玉潔,素質高雅的白牡丹,在皎潔的月光下是那樣的美麗,本應該受到人們的喜愛結果卻沒有人願意在深夜起來觀看,遭遇了被人遺棄的不幸命運。第三、四句,詩人以花喻人。白牡丹儘管品質如此高尚,冰清玉潔,素質高雅,卻遭人遺棄。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裴士淹的這首《白牡丹》為什麼被流傳下來,併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裴士淹的《白牡丹》為什麼會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漢武帝劇照

同時,也就明白了他為什麼不詠奼紫嫣紅的姚黃魏紫卻偏去詠被時人備受冷落。我們鑑賞裴士淹的《白牡丹》,不僅感受到了詩人筆下白牡丹的品質高尚,冰清玉潔,素質高雅;還了解了詩人生活的時代,非富即貴的那些官二代、官三代紈絝子弟,相互攀比,追趕奢侈豪華時尚的惡劣社會風氣和朝廷政治腐敗,社會黑暗,人才得不到重用的歷史意義。裴士淹詠的雖然只是“白牡丹”,但也反映了歷史的教訓,為後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滄浪話·詩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