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一个你一定要掌握的底层逻辑

这两年,知识付费火了,顺带着“底层逻辑”这个词也火了。

然而,很多人虽然对这个词特别熟悉,但他们还真不一定知道底层逻辑是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究竟什么是底层逻辑,那应该是:

当问题本身最原始的需求,与我们思考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法高度一致时,这个问题本身的需求和原因,就是底层逻辑。

什么意思呢?

比如,很多人分析毛泽东指挥共产党战斗的经历,他们分析了武器、作战方针、国际形式等等,但其实毛泽东的战略的底层逻辑很简单,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再比如,很多人研究巴菲特怎么买股票,怎么研究公司,怎么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其实研究下来,你会发现,巴菲特的底层逻辑也很简单,就是“长期持有优质股票”。

因此,一个强大的底层逻辑,能给我们带来的是选择行为上的指导标准、是标签定位上的本质方向、是判断事物的参考指标。

当你拥有了数个强大的底层逻辑,它们会像一束束手电筒的光芒,汇聚成巨大的光束,照亮我们的人生隧道。

而这一切底层逻辑中,最基础,也最实用的底层逻辑,莫过于金字塔原理了。

今天要介绍的《金字塔原理》,就是一本详解金字塔原理的一本书。

金字塔原理:一个你一定要掌握的底层逻辑

“金字塔原理”最早由知名的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公司的咨询师芭芭拉·明托提出,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

当时,芭芭拉发现,市面上有太多的书去教人们如何组织写句子、写段落,却没有一本书教人们如何组织自己的思想。

毕竟,对一个咨询公司来说,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于是芭芭拉总结了一套清晰表达观点的理论,这就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一个你一定要掌握的底层逻辑

01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

掌握了这个原理,我们便能在写作、解决问题、做报告中如有神助。在职场和生活中,建立一套快速思考、迅速解决问题的组织思路的模板。

金字塔原理其实很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就是说,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这个中心论点可以由3到7个论据进行支撑。

而每一个论据它本身又可以成为一个论点,同样,也可以被3到7个论据支撑,如此重复,其形状就像金字塔一样,这就是金字塔原理。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金字塔结构的效果了。

秘书小美跟老板汇报工作:

A来电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的会议了。B说他不介意晚一点来开会,明天也可以,但明天10:30之前不行。但是会议室明天已经被预定了,所以只能定周四的。所以,会议时间定在周四上午11:00,你看行吗?

我想,如果你是老板,一定会觉得很乱,根本不知道小美在说什么。

如果用金字塔结构来汇报会如何呢?

小美可以这样说:老板,会议改成这周四上午11:00可以吗?因为A和B更方便,而且这周只有周四这一天会议室还没有被预定。

你看,这样是不是清楚多了呢?这就是结论先行的好处。

为什么要结论先行呢?这就和大脑的运作方式有关系了。大脑如果提前了解了一个结论,那么它就会自动的把接下来获得的相关信息归纳到这个结论下面来寻找联系。

而相反的,如果我们在听别人介绍观点的时候不知道结论是什么,大脑就会很困惑,一直要试图弄清楚各个观点到底想讲什么问题,这样理解起来就很费力。

就像第一次秘书介绍情况的时候,不介绍结论,直接介绍各种论据的时候,我们听起来就很费解。所以,结论先行很重要。

除了结论先行外,另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每个论点下面的论据不要超过7条。

这是因为大脑没办法同时容纳7个以上短期记忆的事情。一般而言,有4、5条论据就足够了。

金字塔原理:一个你一定要掌握的底层逻辑

02如何用金字塔原理组织思想?

当然,我们仅仅知道金字塔原理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我们还需要金字塔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们要构建一个完整的金字塔,一般有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

1.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法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初学者的方法。

只要你心中有了确定的主题,你就可以着手使用自上而下法搭建金字塔框架了。

自上而下法分五个步骤:

  1. 提出主题思想;
  2. 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 写前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4. 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5. 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比如,我们要写一个报告,论证客户提出来的改变记账方式的想法是否可行。经过调查,鉴于以下三个原因,发现改变记账方式是可行的。一是记账方式改变后,能提供的信息更加完善;二是可以增加我们的现金流;三是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那么,根据自上而下法,确定了思想主题后,我们便可以从这三个好处,论证改变记账方式的可行性了。当然,在论证每一个好处时,我们都可以进一步地再举例出相应的例子。

2.自下而上法


当我们还不确定自己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时,自下而上法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它主要分三步进行:

  1. 列出你想要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得出结论。

比如,一个老板想找出提高公司效益的方法,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他应该怎么办呢?

他可以先收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如员工工资偏低、加班过多、效率低下、产品技术含量低导致报价毫无优势等等。

接着,我们可以找到这些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不难推断出造成公司效益低下的两大原因,一是生产效率低,二是加班过多,最终导致成本过高。

最后,老板便由此可以得出公司效益低下的结论了。

总的来说,自上而下法,是由金字塔的顶点开始,思考下沉的过程;而自下而上法,则是将位于下层的信息群往上精炼的过程。

在不同的场景下,合理运用这两种不同的金字塔搭建的方法,很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金字塔原理:一个你一定要掌握的底层逻辑


03金字塔原理的两大准则

如果你仔细观察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的两个步骤,你会发现搭建金字塔时,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准则:MECE和SCQ。

如果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就是骨架,那么MECE和SCQ就是骨架之间的肌肉。

1.MECE

先说MECE,中文翻译过来就是: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且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也就是说你的论据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叠才能不做无用功,这样你的论证才是清晰有道理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说人,可以分成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两类,也可以分成男性和女性两类。

但你不能分成男性和大人两类,很显然这种分类没有满足MECE的“不重复,无遗漏”的原则。

我们每次论证时,都可以用MECE原则检查一下,我们的论据是否互相独立,又完全穷尽了。这样我们的思想金字塔才是稳固牢靠的。

2.SCQ

如果你想吸引读者读完你的文章,你一定要 掌握这个SCQ法。

SCQ分别对应着Situation(设置背景)、Complication(冲突)和 Question(疑问)这三个单词的首字母。

也就是说,我们在向对方介绍一个观点,或者分析一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引出一个大家都没有异议的背景,得到大家认可后,就比较容易引出后续的观点。

接着,我们要制造冲突,你的观点是否吸引人,在于你提出的冲突是否有力当然,我说的冲突并不是指吵架,而是在我们已经认可的背景下,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没有提高的必要与可能?这些都是冲突。

比如,你想让领导加工资,那你就要先给出一个让领导认可的背景,比如最近的项目比较棘手,工作压力大;

接着你要设置一个冲突,比如最近单位离职率比较高,很多人都跳槽到对家了。于是老板肯定会关心,要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就到了我们的疑问环节,到了这一步,老板自然很乐意听你的解决方案了。

这个过程就是 SCQ法,也就是 背景、冲突、疑问分析法。

不过。虽然这个工具在分析问题时十分强大,但也有不足之处,因为金字塔原理只能局限在因果关系之中,但事实上,这个世界远比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这个世界其实是由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组成,子系统之间又相互掣肘,相互影响。

但是,不论如何,金字塔原理作为分析的重要的基础工具,掌握了它,就等于拥有了演讲、写作、展示的思维利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