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主要製茶方式概覽

摘要: 茶葉製作方式與品飲方式是兩者互相影響的,兩者的不斷變革與創新,共同促進了茶葉物質文化的發展。茶葉自遠古時代被發現和開始以來,其主要利用方式從最初的鮮葉,發展到曬青做餅、蒸青制餅、餅散並用、炒青散茶以及 ...


中國曆代主要製茶方式概覽

茶葉製作方式與品飲方式是兩者互相影響的,兩者的不斷變革與創新,共同促進了茶葉物質文化的發展。茶葉自遠古時代被發現和開始以來,其主要利用方式從最初的鮮葉,發展到曬青做餅、蒸青制餅、餅散並用、炒青散茶以及六大茶類產生等階段。

一、兩漢及以前(約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220年)——鮮葉

約五千年前,古人就探知了野生茶樹的藥用功能,並一直作為藥用,以後又做成茶菜、茶粥當作食物。西漢宣帝時期王褒的《僮約》有“武陽買荼”和“烹荼盡具”的表述,這裡的“荼”指的就是茶,這說明當時茶葉已成為商品上市交易。直至兩漢,茶葉的形態都是以鮮葉為主的。

二、三國至隋朝(220-618)——制餅曬乾

三國至隋朝這段時間,茶葉的主要加工方式是制餅曬乾。在三國魏明帝時的張揖在《廣雅》中說明了當時鮮葉緊壓成餅的製茶方式,並對煮飲方法作了記述,即先炙烤餅茶,搗碾成末,放入碗中以沸湯沖泡,然後加佐料混煮羹飲。這種制餅曬乾的過程可以視為製茶工藝的萌芽。

三、唐以及五代十國(618-979)——蒸青做餅,出現炒青

唐代人飲茶將前人採葉作餅的混煮羹飲演變為蒸青制餅,然後炙烤碾末煎煮清飲。這一飲茶方式的推廣,與當時製茶技術的進步是分不開的。它的創新者陸羽在《茶經》中為蒸青制餅、煮茶清飲規範了製作和品飲方法,精心設計了配套的器具,可見唐代蒸青做餅的製茶及飲用方式已較為成熟。唐代茶葉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加工形態,雖餅茶的生產與飲用仍佔主要地位,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的“斯需炒成滿室香”可見炒青方式在唐代已出現萌芽。

四、宋(960-1297)——蒸青團茶

宋代對茶的品質更為講究。宋代茶葉製作承襲唐代蒸青制餅加工技術,但工藝更為精細,稱為團片。宋代的團餅茶一方面為了改善茶葉苦澀味,在“採之”與“蒸之”之間加入“洗之”工序,即將鮮葉洗滌之後再進行接下來的蒸壓、乾燥;另一方面壓制團餅茶的模具和技術上,力求茶餅外形奇特,面飾圖文並茂,極其精緻。“龍鳳團茶”是在北宋初期的太平興國三年(978),宋太宗監督製造一種皇家專用茶,因茶餅上印有龍鳳形的紋飾,稱之為“龍鳳團茶”。

五、元(1279-1368)——蒸青散茶

元代的飲茶方式及器具,主要承襲於宋代。蒙古人遊牧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和肉食乳飲的生活習慣,對繁複精緻的宋代飲茶方式產生持久的興趣。元代製茶形態從開始的蒸青團茶向蒸青散茶發展,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的記載說明了這種轉變趨勢:“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龍團,舊法,散者則不蒸而於之,如今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後,茶漸以不蒸為貴矣。”元黃慶二年(1313)王禎的《農書》中提到三種茶葉“茗茶、末茶、臘茶”,其中的“茗茶”即指草茶、葉茶,並且“臘茶最貴…惟允貢獻,民間罕見之”,其中的“臘茶”即為團茶,可見元代初期民間已經以散茶為主。蒸青散茶可以保持茶葉原有香味,之後改進的炒青散茶則利於發揮茶葉的香氣和口感,是製茶工藝的重大改革。

六、明(1368-1644)——炒青綠茶,黃、黑、白茶出現

現在所說的黃茶類,是在綠茶製作程序中加入悶黃工藝逐漸演變而來的,與出現在宋代“晚春採造”的品質低廉“黃茶”不同。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到“顧彼山中不善製造,就於食鐺大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鬥。”其中“乘熱便貯”類似於現代黃茶製作工藝中的“堆積悶黃”。由上述史料可知,黃茶的製作方法在明代即已形成。

黑茶的產生最初是由於綠茶殺青葉量多或者火溫低,使葉色變黑或者綠茶毛坯堆積後發酵,渥成黑色。黑茶最早出現在明洪武(朱元璋)初年,這時四川一帶便有黑茶生產,後傳入湖南,至明朝後期“長沙鐵色(明代茶名)”成為當時全國96種名茶之一。明代中葉,明御史陳講上疏提到了黑茶的生產( 1524年):“商茶低仍,悉徵黑茶,產地有限……”這都說明明代黑茶已經出現,並趨於發展成熟了。

在明代,以日曬為主的白茶製作方法開始出現,工藝類似於現代白茶的加工工藝中“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明代屠隆在《茶箋》中把這種“宜以日曬者,青翠香潔,勝以火炒”的茶稱為“日曬茶”。


七、清(1644-1911)——紅茶、青茶迅速發展,六大茶類基本形成

紅茶的出現是由於發現在綠茶的製作過程中,用日曬代替殺青可以使揉捻後的葉子變紅,逐漸發展出新的製茶技術,正如古籍中所載的“紅茶以曬蒸分,紅茶先曬,乘熱覆以布,色變紅再曬,不過火。”紅茶是從福建崇安(今武夷山)的小種紅茶開始起源,並逐步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工夫紅茶創自福建,後傳至安徽、江西等地,也產生了諸如祁門工夫紅茶等聞名於世的工夫茶。清代茶葉出口貿易日益繁榮,紅茶因其口味更為西方所認同,漸漸取代綠茶成為茶葉出口貿易中的主要類別。

青茶,即烏龍茶,大致是在明代產生,至清代發展成熟的。清代前期《王草堂茶說》已有烏龍茶詳盡的加工方式,“炒焙兼施”,所以才能在製成之後“半青半紅”,即為如今的青茶。我國著名茶學專家陳椽認為,據《安溪縣誌》記載,烏龍茶應該為勞動人民於清朝雍正年間創制發明。

直至清代,綠、黃、黑、白、紅及黑茶六大茶類的製作方法已基本形成。在以後的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六大茶類更進一步發展完善,機械製茶的生產方式迅速發展,形成了如今六大茶類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