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兒佩戴助聽器後就會說話了嗎?媽媽:是我想的太簡單了

有個新聞報道過,新豐有個14歲聾啞男孩,跟著媽媽去上海,在火車站被人拐走,孩子不會說話,也不認識字,沒法求救,不知道自己家在哪裡,認知極其有限,二十多年後,歷經波折才找到親生父母。

一個普通的14歲男孩,應該完全有能力保護自己,怎麼可能會遇到危險無法求助呢?恰恰是因為失去了聽力,失去了語言能力,讓壞人有可乘之機,想想真是不寒而慄。

聾兒佩戴助聽器後就會說話了嗎?媽媽:是我想的太簡單了


每個父母最擔心的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語言太重要了,如果家有聾兒,無論當下還是未來。父母一定會有很多擔心的事,

“擔心孩子聽不到,突然在大街上被壞人欺負”

“擔心孩子聽不到聲音,被車碰到”

“擔心孩子聽不到聲音,無法交到朋友”

“擔心孩子學習會遠遠落後於正常同齡人”

“擔心孩子將來無法自立生存,找不到好的伴侶”


如果對聾兒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選配合適的助聽器並進行系統的訓練,那麼,其聽覺及語言發育有可能與正常兒同樣發育,但是語言發育的最佳時期是在2歲左右,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其訓練效果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說,如果能在3歲左右進行語言訓練,無疑是最佳的時機。

聾兒佩戴助聽器後就會說話了嗎?媽媽:是我想的太簡單了


佩戴助聽器後,第一步應該做什麼?

在補償聽力之後,孩子就會說話了嗎?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一戴上助聽器就能聽到聲音,聽到聲音就學會說話了,實際上,孩子佩戴助聽器後,接下來需要訓練聽力,才能讓孩子的助聽器真正發揮作用,讓孩子通過助聽器尋找失去的聲音記憶。所以說,在孩子學說之前,重點在於“學聽”。

聾兒佩戴助聽器後,一定要進行聽覺訓練,尤其是大齡兒童尤為必要。首先引導孩子感覺聲音的特性,對各種聲音(不僅是語言)進行認識、辨別、記憶、理解,重構聽覺系統。在培養聆聽的興趣和習慣的同時,提高聽覺的敏感度和辨識度,讓聽覺和語言重新建立聯繫。以達到與人進行聽說交往的目的。

聾兒佩戴助聽器後就會說話了嗎?媽媽:是我想的太簡單了


聽覺訓練分為四個階段:

1. 聽音訓練:感覺聲音的存在,對聲源做出有無、強弱的感知。類似於“聽音辨位”。

有意識地製造各種聲音,讓聾兒感受聲音的存在,並學會用表情、手勢動作等表達是否聽到聲音。培養聾兒對聲音的關注、聆聽的能力,培養其傾聽別人的交談或文化的意識和技巧。聆聽習慣的培養是聽覺訓練的重要內容。

聾兒佩戴助聽器後就會說話了嗎?媽媽:是我想的太簡單了


2. 辨音訓練:識別不同聲音的區別,感知聲音的特性,包括音值高低,長短音、聲音節奏等等。

能夠察覺聲音後,很多孩子還不能體會個中聲音之間的差異,通過各種手段培養聾兒各種聲音的分辨能力,尤其是語言聲及其代表的含義,如什麼在發聲、音量的大小、遠近、代表的什麼意義等。

聾兒佩戴助聽器後就會說話了嗎?媽媽:是我想的太簡單了


3. 仿音訓練:語音最初來自於對父母的模仿,模仿的前提需要對聲音產生識別和記憶。訓練聾兒複述出聽到的音、詞、句,並對自己模仿聲音產生糾錯能力,才能學會更多的語言發音技巧。

聾兒佩戴助聽器後就會說話了嗎?媽媽:是我想的太簡單了


​4.理解訓練:只有理解聲音才會在大腦裡呈現聲音的表象。只有聽懂語言,才會理解語意,準確地回答問題。幫助聾兒逐步學會傾聽自己的發音、語言的表達與運動是否正確,並對錯誤及時地加以糾正。聾兒記憶的聲音“模樣”愈多就愈有利於相互辨別,因此,訓練就必須不斷重複,加深大腦中的記憶痕跡,只有聽覺刺激加深到一定深度,大腦才有可能形成長期記憶而終身不忘。

結語

聾兒孩子最終是否達到迴歸家庭和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聽覺訓練只是基礎。聾兒的整體言語康復還有接下來的言語矯治與語言教育,更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