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创业、开公司?聊聊家装室内设计师的终极发展路径何在?

打工、创业、开公司?聊聊家装室内设计师的终极发展路径何在?

说到发展,就脱离不了行业。

我们都知道家装是一个低频、高客单价、重体验的行业,从消费感受上,很多人愿意把它与汽车、手机等行业做类比,但是从根本上汽车、手机都是标准的现代制造业,不论是生产工艺、制造水平,还是管理效率、工具设备都是家装这个劳动密集型手工服务业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就更谈不上从发展路径方面做类比了。

文叨倒是认为与中国家装业更相似的,是从属餐饮阵营的中餐业——同样拥有庞大的市场、众多的从业个体与企业、没有产生超级独角兽、非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手工作业,最为重要的是受个体影响巨大的交付方式简直与家装业如出一辙——在中餐这个重要的角色是厨子,在家装则是设计师。

一聊到吃,想必各位就应该能够很容易情景化了。比如你常去的一家小店,突然有一天菜的味道了,这时经过你大脑的第一个念头绝不是这家店换了老板,而是这家店换了厨子。当厨师的专业性具象化成为美食时,就成为了食客选择餐馆的主要因素;而餐馆的规模、内部的装潢、餐具的考究、服务员的态度则退居到次位。

折射到家装行业中,当设计师的专业性具象化为设计方案、服务能力和资源优势后,则主导了左右业主决策的主要因素,而公司的规模、施工的水平、品牌的高低等等则成为了次要因素(这些因素在家装行业成为次要因素的原因也是由于人工操作带来的交付不确定性以及人员的流动性导致各家之间并无绝对技术和资源壁垒导致)。当然,肯定会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旅游的食客更喜欢选择大品牌就餐,而土豪的业主也会愿意为大牌儿的装企服务买单。

在了解到这些基本信息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聊一聊关于设计师发展路径的话题了。既然在家装行业中设计师是业主做出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而行业内又没有绝对的技术壁垒和资源壁垒出现,这时,人就成为了最大的壁垒,任何脱离服务质量的商业化运作都可以定性为发展路径上的耍流氓行为。基于此论点,我们再来聊聊到底哪种工作模式更适用于设计师的人设。

公司化创业之路

其实放在五年甚至更早以前,人是最大的壁垒这句话文叨是肯定不会说的,因为那时候业主人傻钱多,排着队的对设计师顶礼膜拜(那时设计师还属于稀有资源,不像现在有庞大的从业群体);而且家装创业门槛极低,不用做PPT拉投资也不用设计复杂的企业运营逻辑更不用考虑客源问题,只要攒够了租房钱就能开门营业,客户和钞票都是络绎不绝,压根就跟 “人” 这个属性没多大关系,创业是如此简单,放在现在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野蛮式的增长也伴随着管理让位和业绩为王的经营理念产生,就算是在经过重重过滤及内部改组之后的今天,装企已经初步具备成熟企业应有的素质,不再是作坊式的作业模式,却也难逃管理薄弱的历史标签。而恰恰设计师又是一批对理想主义特别簇拥的群体,在强调管理效率的现代化企业当中,理想主义正是管理效率的大敌,对选择经营正规化公司发展路径的设计师更是雪上加霜。

打工之路

家装企业的运营特性之一就是非常吃现金流,由于单值低利润薄,很多产品订购需要提前付款,资金都是左手进右手出,所有利润都要等到尾款交付才能实现,用A项目的收款垫付B项目的预付款是在常见不过的行为,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其恶性的循环——资金被频繁挪用,像极了P2P的资金池。映射到整个公司身上就是要不断有资金进来才可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再向下反映到一线做单人员身上,就是持续不间断且巨大的业绩压力。

虽然现在一些装企已经慢慢将设计师身上的营销属性分离出来并交由客户经理承担,但这在庞大的行业之中只是凤毛麟角而已,大部分设计师仍然需要扛起业绩的大旗来让自己不论为失业人员,甚至是做到设计总监等位高权重的位置也一样如此,与升级为管理人才没有任何关系。

业绩对于成熟设计师是分内之事,可对于新从业或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设计师而言,大部分精力放在销售而没有时间深入思考设计本身,就成为了被业主诟病专业能力不足的根本所在,所以说营销属性是阻碍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之一。至于如何在业绩压力之下还能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设计师,欢迎阅读文叨之前的文章《设计师,请避免让自己成为“画图的”》。

工作室之路

由于家装行业的创业门槛仍然较低,一些设计师在拥有一定优势资源之后都会选择用最低代价尝试创业。而创业的方向除了极少数能够拉到投资方以正规公司模式出现的以外,大部分人都会以现有客户资源为基础打造个人工作室。

工作室与公司都属于组织行为,差异之处在于运营重心的倾向性不同,公司是在满足业绩诉求的同时以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来确保服务质量,工作室则是在以人的服务为核心的前提下完成业绩并赚取利润。简单说,由于工作室是由设计师服务口碑扩展发展而来,所以更注重服务质量并且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快速将服务进行迭代从而不断优化和提升服务能力,当然,收费和报价也是等值上升的。

从本质看,工作室更符合设计师自由、追求完美主义的本质。但由于缺乏新客户的持续开发能力,如果在原始客户资源耗尽之前没能挖掘出新的增长点,就只能宣告创业失败然后回到企业中继续积累资源。

在工作室创业的过程中有两条发展路径是明确且清晰的。

一是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庞大体量,家装服务口碑的传播效应一直非常显著(但不高效),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挖掘出原始客户的周边资源对于工作室来讲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点在于人的期待性是不断提高的,就像苹果手机在中国的销量骤降和全球业绩下滑一样,苹果给消费者的印象是一个不断产品创新的企业,但当期待大于实际或被他人超越的时候,就会引来不满的声音甚至出现品牌背叛,华为的崛起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家装项目则是需要人来操作的一个长线的交付过程,由于人的非标准化和不稳定性,在过程中就会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旦问题处理不妥当或与以往标准相去甚远,同样会导致期待落空从而口碑受到影响。

另一条路径则有意思很多了。在家装室内设计中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比较大型的家装项目,而这些家装项目的业主往往位高权重,手中很大几率掌握着一些如楼盘样板房、会所、酒店等商业资源的设计项目,基于以往服务的信任基础,为设计师接触商业设计提供了一条发展捷径。于是,有些家装室内设计师选择去拥抱甲方爸爸的大腿转型做商业室内设计了,成功进入设计圈的主流群体,名利双收。

事务所/俱乐部之路

设计师俱乐部是工作室的变种版本,是将多个工作室进行组合从而压缩重复的经营与人员成本。表面看起来是资源共享而且分羹的人少了,实则是随着规模的扩大职能增多是不可避免的,最终都走向了正规化公司的发展路径。与传统装企不同的是,由于设计师能力较强且能够产出较大数额的项目业绩,于是设计师身上的持续性业绩压力转化为了阶段性业绩压力,一年签几单就都够了,营销属性骤降;但终归是要与小快灵的运营模式说再见。

设计师的发展路径肯定不是文叨这几句话能说全面的,但总之文叨认为,不论哪类特定职业的发展都是要找对对应的方向才能顺畅,设计师作为一个服务型个体,从属性上来看更适合相对灵活并且可以保持个性的发展路径,至于如何经营公司,那并不是执着于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能够轻松做好的事情。

借用华彬老师的一个观点:消费者没并有什么品牌忠诚度,只有产品忠诚度。而设计师正是这个行业的灵魂产品。


关注设计杂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