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名臣張之洞

晚晴名臣張之洞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張之洞出生於興義府官舍,是張鍈的第四個兒子。張之洞幼年稟賦聰慧。五歲入家塾,張之洞從小讀書用功,才思敏捷,受過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薰陶。他先後從好幾位老師就學,其中丁誦先、韓超兩位老師給他的影響較大。丁誦先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翰林院侍讀。韓超累官至貴州巡撫。13歲以前,已學完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兼習史學、小學(文字學)、文學及經濟之學,又自學了《孫子兵法》、《六韜》等多篇兵學名著,打下日後從政和治學的初步基礎,並在12歲那年刊刻了名為《天香閣十二齡草》的詩文集。少年張之洞有夜讀靜思的習慣,“嘗篝燈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他回憶說:“後服官治文書往往達旦,乃幼時好夜坐讀書故。”這種夜間工作的習慣,曾被人指為“興居無節”,影響了會見僚屬[4]。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不滿14歲的張之洞回原籍南皮應縣試,得中第一名秀才,進入縣學。兩年後,又以順天府鄉試第一名中舉,取得參加會試得中進士的資格。以當時張之洞的學養實力,他應當能夠一氣呵成,早日金榜題名,進士及第,但他直到27歲那年才得中進士。這十一年中,他前幾年的時間耗在幫父親辦理軍務,應付貴州苗民起義,以及結婚生子,為父親治喪守制,自然無暇無心於應試。到23歲那年將應會試,因族兄張之萬為同考官,循例迴避。第二年應恩科會試,因為同樣的原因,又沒有考成晚晴名臣張之洞

張之洞

同治二年(1863年),他如願以償,得中第三名進士及第,進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銜編修,正式步入仕途,成為官僚階層中的一員。[4]同治三年(1864年)參加會試、殿試,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

同治五年(1866年),大考二等。以後,他曾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鄉試副考官、四川學政職務。張之洞任湖北學政時,整頓學風,建立經心書院,提拔獎勵有真才實學的人,頗得眾望。他任四川學政時,與四川總督吳棠一起在成都建立尊經書院,延請名儒,分科講授,仿照阮元杭州詁經精舍、廣州學海堂的例規,手訂條教,並撰寫《輶軒語》、《書目答問》兩本書,以教導士子應讀什麼書,應怎樣做學問以及修養品德等。晚晴名臣張之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