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誌:研究地方文脈和歷史的必備工具書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記錄系統最早和最完善的國家,為中華文明和文化的延續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地方誌:研究地方文脈和歷史的必備工具書

方誌傳統起源於周代

據《周禮》記載“掌道方誌以詔觀事”。從周代開始,中央政府配備專門的史官,蒐集整理地方典籍文獻,地方官員或諸侯也進行相應的方誌整理,因此地方誌是瞭解一地風土民情,並思考地方發展的百科全書。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二漢方誌,莫有稱焉”

南北朝以後方誌已經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有《豫章古今記》、《荊州記》、《華陽國記》等地方誌,這些方誌已經初具方誌格局和規範。

明清兩代是方誌的最鼎盛時期。

明清兩代,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修志工作,特別是清朝康熙、嘉慶、咸豐、道光、光緒等朝,在官方的主持下,修撰了非常完善的地方誌系統。

知府、知縣在正式上任之前的準備工作之一,便是找到該地的地方誌察看,通過方誌可瞭解當地的疆域輿地、人口戶丁數、歷史沿革、賦稅徭役、風俗習慣、文物古蹟、災害賑災、慈善歷史、人物傳記、風景名勝、地方人物等。

地方誌的修撰一般三十年一次,戰爭動盪年代中斷,修撰工作為一般由地方行政長官(知府、知縣等)負責牽頭,或者由地方文化領袖牽頭,財政絕大部分是靠地方募捐,招聘當地的知名文人進行修志,修志過程幾乎動員了一個地方的全部力量,參與修志的文人們需要踏遍山川河流,訪問老人,瞭解典故傳說,走遍每一個地方,詳細考證,也需要梳理歷代方誌文獻,進行延續記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項重大的地方社會公益事業。

對於很多文人來說,以參與地方誌修撰作為自己一生的最高榮耀。

民國年間,國亂悠悠,地方政府和文人無法安心修志,故這一時期所存地方誌較少。

方誌本為地方公器,但現代大多藏在圖書館或博物館,且由於戰爭動員社會變革,多有遺失,當地雖然官方也都建立了地方史志辦公室,但現代所編縣誌與歷史縣誌割裂較多,參考研究價值受限,且印刷很數量有限,一般公眾並不能隨意閱讀到。

因此文史愛好者研究地方歷史文化,手頭需要必備地方歷代縣誌,從方誌記載出發開始研究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地方誌資源免費交流共享

本人因研究各地義倉及慈善公益歷史,蒐集明清兩代方誌(PDF掃描版)若干,是研究地方文獻最佳必備工具書,可以和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交流,如果有需要,可以關注轉發,並私信說明所需方誌,限於精力有限,每人只分享一本地方誌(注:部分地方縣誌可能空缺)。

地方誌:研究地方文脈和歷史的必備工具書

地方誌:研究地方文脈和歷史的必備工具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