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是寶,爸爸媽媽應該順著孩子的品性、天分去教育培養

許多家長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作比較,並且總是拿自己孩子短處和別人孩子利益去比。最終自己焦躁、囉嗦,強制孩子改進。孩子在家長的比較中自卑、不自傲、壓抑,個性和天分被抹殺。

差異是寶,爸爸媽媽應該順著孩子的品性、天分去教育培養

科學家們對11個半月大的寶寶進行調查試驗,讓寶寶坐在母親腿上調查表演。演出的第一幕是從一個藍色的吊箱裡吊起一個橘黃色的大塊物件,讓橘黃色塊緩慢地穿過舞臺,然後從頭放回箱子裡。如此重複6次。第二幕與此類似,只是橘黃色塊小了一些。成果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男寶寶好像底子留意不到物塊之間的大小差異,而女寶寶在看到變小了的色塊時立刻顯得非常激動,併發出各種表達情緒的聲響。這個科學試驗證明了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即女寶寶的骨骼、肌肉和神經發育比男寶寶快。

差異是寶,爸爸媽媽應該順著孩子的品性、天分去教育培養

因此,女寶寶通常說話比男寶寶早。科學家們經過研討,以為女孩的左腦神經比男孩發育得快,而左腦分擔語言才能,直接影響寶寶使用詞彙、拼寫和回憶事物的才能。正因為如此,女寶寶在分辯橘黃色塊時比男寶寶更為靈敏。

差異是寶,爸爸媽媽應該順著孩子的品性、天分去教育培養

橘黃色塊試驗說明寶寶存在性別差異。不僅如此,同一性別其他寶寶在生理、心理等各個方面也都存在個別差異。這些差異具體體現在幼兒心理與生理上的開展速度因人而異,所以兒童成長階段的進程也會各自不同。儘管寶寶之間的這種差異顯而易見,但是他們都有個相同點:為了使身心健康成長,從胚胎個別開始,就會有許多的內涵而非外顯的需求出現,“內涵需求”會導致“個別”主動地去尋覓,找它要的“東西”,以達到其敏捷成長的方針(例如剛出生的寶寶肚子餓了,他會用嗅覺找奶香,用嘴唇去找奶頭,依據自己的“內涵需求”處理飢餓的問題)。

差異是寶,爸爸媽媽應該順著孩子的品性、天分去教育培養

寶寶不是一個被迫的空容器,不需求大人去填塞,相反,寶寶會因“內涵需求”而主動探索周圍的國際,取得他需求的全部。及時調查到寶寶的“內涵需求”,尊重寶寶的這種需求,並施以援手,為寶寶發明適合他成長的外部環境,家長就可以幫他好好地長大成人!從教育的視點說,大人能做的,是依據寶寶的實際情況,提供給他一個傑出的學習環境,任由寶寶在其中自由地選擇,從而使寶寶不受攪擾地滿足他的內涵需求,使生命可以自然地開展,一步一步建構成一個完美的人。

差異是寶,爸爸媽媽應該順著孩子的品性、天分去教育培養

娘生九子品性各異,何況不在同一家庭中呢?爸爸媽媽應該順著孩子的“品性”“天分”去教育培養他,而不是按大人志願、標準塑造他。

美國作家查爾斯在他的作品《依照天分哺育孩子》一書中這樣寫道:“每個孩子的日子都以某種頭緒和符號標誌出他應該開展的方向。有頭腦的爸爸媽媽會捉住孩子身上的這些頭緒和符號。爸爸媽媽哺育子女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依照孩子的天分去哺育他。”

差異是寶,爸爸媽媽應該順著孩子的品性、天分去教育培養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每個人都身懷天分,但如果用會不會爬樹來評判一條魚,它會終其一生以為自己愚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共同的稟性和天分,其他孩子有的你不要眼紅、不要妒忌,把自己孩子的天分發掘出來才是最重要的。上天是公正的,它會把不同的天分賦予不同的人。有人擅長這些,有人擅長那些,這才構成了這個多彩多姿的國際。就像對於不同人來說,蘋果好吃,橘子也好吃。

差異是寶,爸爸媽媽應該順著孩子的品性、天分去教育培養

做爸爸媽媽的請記住一個父親對兒子說的這段話:“人和動物一樣,都有各自不同的天分。山君健壯,善於奔馳;貓則溫順、靈敏……人們都期望成為山君,而這其中有許多是貓。一朝一夕,這些貓變成了一批爛山君…我不期望你成為一隻爛山君,我相信你必定能成為一隻好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