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叛逆期就逆反嗎

孩子到了叛逆期就逆反嗎

有位家長說,男孩11歲很逆反,是不是到了叛逆期都這樣?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到了10多歲,就一定會叛逆,跟父母對抗,通常家長認為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結果。因此,當遇到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不想聽父母的話時,家長認為孩子的叛逆期到了,他們應該這樣,別人家的孩子也會有這樣的表現。

殊不知,不是每個孩子在青春期都會逆反,有些孩子在青春期跟父母的相處就很融洽,這與父母從小養育孩子的家庭環境和方式有關。

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尊重他,平等地與他交流,孩子就會信任父母,什麼話都願意向父母說。父母的陪伴教育在孩子小的時候很重要,這樣容易建立起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

生活中孩子可以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如果合理,家長要遵從孩子的想法,只要孩子所作所為沒有危及自身安全,沒有對他人造成影響,一般都可以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孩子會感覺他有為自己做主的機會,也就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

如果平時與孩子的溝通能夠做到平等相待,哪怕孩子做錯了事情,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時,家長也能夠平和地接納孩子,理性地詢問孩子錯在哪裡,下次怎樣做會更好,幫助孩子看到存在的問題,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孩子會從中積累經驗。

在這樣民主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在成長中受到尊重、理解、接納、支持和鼓勵,這些給足了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營養,心靈會被滋養而陽光。在民主、有教養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有較強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感,他們對自我的客觀認識有強大的自知,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無論走到哪裡,不論別人對他如何評價和認定,他都會堅定地相信自己。

而孩子叛逆,有時並不是孩子不夠好,他們只是在青春期想得到來自外界的認同。如果父母還像小時候一樣要求和控制他,不讓他自由地為自己做主,將迎來孩子一次次地跟我們對著幹。比如孩子週末想出去跟別人玩,父母不同意,阻止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這時孩子會非常反感父母。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更喜歡和同齡人在一起交流玩耍,他們在心理上與父母開始進行分離,他們想證明自己長大了,不需事事向父母彙報,不再聽從父母的各種建議,他們想發出自己的聲音,講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認同和尊重,並希望父母能夠理解,一旦這些要求受阻,孩子的情緒會波動很大,與父母產生摩擦和衝突的機會自然增多。

青春期孩子內心的訴求,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和理解,孩子會有很大的挫敗感。而父母同樣會感受到來自孩子巨大的反抗力量,感覺原來那個聽話、順從的孩子不存在了,孩子也不像以前那樣簡單好管了。如果父母沒有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就容易陷入迷茫和手足無措中。

當父母感到煩惱時,正是需要反思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否能夠讓他有發言權,是否讓他有表達的機會,是否能夠耐心地聽他講一講自己的想法。可以想想孩子為一些小事做主會影響他的生活嗎?會造成不民影響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需要給孩子自由。

比如孩子說寫完作業就下樓找同學玩,家長的允許會提高孩子學習的效率,為了達到和同學玩的目的他願意高效地完成作業。孩子不想畫畫,想學路拳道,在他自由選擇判斷的過程中,孩子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和支持,孩子會非常看重父母的這份理解。

當然也不是毫無原則地處處支持孩子做的所有決定,有些事情不能做,就一定要拒絕孩子,並告訴他原因。

明友的孩子祺祺,在初中的一年暑假時,要跟一位叔叔外出幾天去做公益活動。朋友聽到後感覺孩子跟一位陌生人去參加活動很不安全,既不認識也不瞭解這個人,孩子對這個活動也只知道個大概,聽起來是為山區的孩子支教,但具體到哪裡去,做些什麼,多長時間,全部一無所知,因此,孩子爸爸果斷地拒絕了她的安求。

祺祺當時很生氣,但沒過多久她就明白爸爸不支持她參加是為她的安全考慮。在情況不明時,不能隨意跟陌生人走,特別是女孩子,很多父母大意,沒有起到監護的作用,使孩子陷入危險境地。作為父母,要幫助孩子甄別和分辨身邊的事情,不能聽到公益活動就認定是去幫助別人,百目前往可能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相信在父母理性的引導中,孩子會認清事情的真相,即使不高興,也只是一時的。父母認定是正確的原則就一定要堅持,這是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孩子最終會理解父母的。

正確看詩孩子的逆反,當孩子難以溝通時,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是否認真傾聽了,即使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相信父母的傾聽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他們的逆反情緒會化解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