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是親子關係的鴻溝,不可逾越

還記得之前看過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一對印度的中產階級夫婦,拉吉與太太米塔,他們為了讓女兒能上好一點的私立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了各種辦法,在擠進上層社會入學失敗後,又不惜偽裝成窮人去爭取名額。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是親子關係的鴻溝,不可逾越

夫妻兩人對孩子的教育焦慮讓很多人深有感觸。

不僅是在印度,中國式父母的焦慮一點都不亞於此,從他們決定做父母的那一刻起,就註定成為了焦慮的揹負者。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從孩子出生前就已經開始了。

前段時間,朋友懷孕了,為了保證腹中胎兒的健康成長,她最近總是頻繁地往醫院跑,聽從醫生和各路“過來人”的建議,抱回了一堆一堆的營養品,說是孩子在肚子裡也不能輸。

甚至,她說為了拼過孩子父親的基因,讓孩子擁有一雙明媚的大眼睛,她每天都吃掉很多葡萄、提子。

不僅如此,她從現在就已經開始規劃孩子出生後,在新生兒期需要學習哪些技能,早教課程應該選哪些,從多大開始進行外語的刺激訓練等等。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是親子關係的鴻溝,不可逾越

聽完她的這些計劃後,我真的是頭都大了,真心地心疼她肚子裡的那個小人兒,或許他還不知道,自己從一出生就要面臨這麼多的事情,真的是太難了!

其實這樣的父母並不在少數,甚至很多人在擇偶時,就會把對後代的顏值及智力影響因素考慮在內,並且要儘自己最大努力給孩子一個優越的成長環境。

所以,現在的新生兒,一代更比一代壓力大。他們從一開始存在,就被迫著展現各種天資,沒有人關心他們喜不喜歡,沒有人關心他們是否接受,“你是我的孩子,我就要為你安排好一切”,“免得孩子長大後怨我”的心態也給了父母們極大的動力。

一代一代的孩子就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開始成長。

而家長對孩子焦慮的一大部分原因,往往來自於,父母總是習慣於把自己未實現的夢想重新寄託在孩子的身上。

中國式父母就是很自然地覺得孩子是一個衍生體,父母打著“為你好”的名義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但顯然都是朝著自己希望的那個方向,但結果卻不都是美好的。

《小歡喜》中,林磊兒的媽媽希望磊兒考上北京的大學,磊兒時刻記著媽媽的話,一直都很努力,目標很堅定,最終也如願以償上了清華。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是親子關係的鴻溝,不可逾越

這只是承擔父母期望的一個好的例子,更多情況下,父母的期望只會變成孩子的壓力,孩子變得叛逆、不聽話,甚至可能被壓垮。

之前看電視劇《急診科醫生》時,有一個片段很受觸動:有一個小女孩,因為考試考砸了,被媽媽責罵,喝農藥自殺。雖然經過搶救醒過來了,但生命只剩下一個月的期限。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是親子關係的鴻溝,不可逾越

這時的媽媽悔不當初,恨自己為什麼要責罵女兒。是啊,和成績比起來,當然是生命更重要,可是,這位媽媽在女兒即將失去生命時,才認識到這一點,太晚了。

其實,不只是影視劇,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少見。2017年高考完,老家臨近村莊的一個小女孩在估完分的當天,徑直跳進了我們當地的河裡。

這個女孩在我們當地最後的高中讀書,成績一直都很優異,所有人都很不解。最後,人們在她的筆記本上找到了答案,估分後,她覺得自己的成績很不理想,覺得對不起父母的期望,沒臉回去面對父母,於是選擇了這樣的方式結束。

一個又一個慘痛的例子,充分說明,當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究竟對孩子寄予了多麼高的期望,孩子又因此面臨了多少的壓力,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影響著雙方。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是親子關係的鴻溝,不可逾越

在中國式的家庭關係中,父母覺得孩子的優秀程度是應該與自己為其的付出成對比的,孩子的優秀也應該是為了報答家長的養育之恩。

可是,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的理想、目標,又怎麼能全權交給自己的孩子呢?

當然,父母焦慮還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攀比、從眾心理佔據了很大比例。

別人的孩子從三歲開始學外語,那我的孩子也必須學;別的孩子在上興趣班,那我的孩子也必須上;別的孩子去參加夏令營,那我的孩子也必須去……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是親子關係的鴻溝,不可逾越

我的孩子憑什麼就要比別人差呢?大部分的家長是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當然,父母的焦慮遠不止這些,在中國式家庭中,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只要有了孩子,幾乎全家人的生活都是圍著孩子轉的。

但你會發現,家長的付出與孩子的成長永遠是不對等的,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期望、自己的軌跡去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路。

正如杜江在《爸爸去哪兒》送給兒子的一段話:“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裡,不必有我。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我愛你,僅此而已。”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是親子關係的鴻溝,不可逾越

父母的人生是自己的,孩子的人生也是自己的,請放手,讓他們獨自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