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的開端——Marine Corps Test Unit 1

作者/偵察兵裝甲

陸戰隊偵察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1906年時任陸戰隊中校的迪翁·威廉姆斯(Dion Williams)在論文中提出了“兩棲偵察”(Amphibious reconnaissance)這一概念,指出在未來戰爭中海軍應當建立在兩棲作戰中擔任先導偵察任務的單位,對即將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的地點進行偵察,提供情報幫助指揮官進行決策。然而隨著一戰爆發,歐陸的塹壕戰消耗著各國的軍事力量,兩棲作戰的概念被擱置。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海軍陸戰隊才將兩棲偵察的概念付諸實踐。並且制定了名為“艦隊登陸演習”(FLEX,Fleet Landing Exercises)的研究實驗。該演習自1935年持續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這一系列研究實驗驗證了海軍陸戰隊在兩棲登陸作戰中的重要作用,並使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意識到兩棲偵察的重要性。FLEX系列演習為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戰爭中兩棲登陸行動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傳奇的開端——Marine Corps Test Unit 1

第一陸戰師在FLEX演習中進行登陸作戰探索

二戰時期,海軍陸戰隊建立了兩棲偵察營(Amphibious Reconnaissance Battalion),負責在D日(D-Day,即行動發起的當天)前對登陸區域進行偵察,以獲取情報保障登陸行動的成功。最初的兩棲偵察單位只有連級規模,由詹姆斯·瓊斯少校指揮。他們與著名的海軍“水下爆破隊”(Underwater Demolition Teams,UDT)一起,乘潛艇到達行動海域,再換成橡皮艇到達任務水域執行任務。但與UDT不同,陸戰隊偵察單位行動區域更接近海岸和灘頭,甚至登上海岸,進入內陸地區來獲取包括地形,敵人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等情報。二戰中,兩棲偵察營的行動發揮巨大的作用,兩棲偵察行動被證明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傳奇的開端——Marine Corps Test Unit 1

第一兩棲偵察營A連的陸戰隊員從潛艇上換乘橡皮艇

二戰後,陸戰隊兩棲偵察營撤銷編制,其所屬陸戰隊員被編入陸戰隊步兵排、裝甲偵察營或新組建的陸戰隊師屬偵察連中。二戰中,廣島和長崎的核轟炸開啟了核武器的時代,新的戰爭形勢也促使軍隊高層開始思考新的作戰思想。

1946年,羅伯特·庫什曼(Robert Cushman)上校(後來成為海軍陸戰隊司令)向時任陸戰隊總司令範德格里夫特將軍(Alexander Archer Vandegrift,首位陸戰隊四星上將)撰寫了一份參謀報告。庫什曼上校在這份報告中指出,二戰的大規模兩棲登陸在核戰場上已經不再可行,大規模的兩棲編隊進入相對較小的灘頭陣地將成為戰術核武器的理想目標。他提出:海軍陸戰隊必須將行動區域擴大到200英里深的分散區域,並將單位儘可能的分散並快速機動,以使目標更小,更難被打擊。這樣一來,一個核彈就無法摧毀海軍陸戰師的大部分力量。但當時,庫什曼上校關於增加機動性和分散性的概念卻難以實現。直到1951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直升機在戰場上的出現和運用才使這一構想有了實現的可能。

1954年,時任陸戰隊司令的雷米爾·謝普德(Lemuel Shepherd)上將下令組建一支非常規的作戰試驗單位——海軍陸戰隊1號試驗單位(Marine Corps Test Unit#1,MCTU#1)用以研究和驗證核武器時代背景下海軍陸戰隊新的作戰思想。該單位計劃編制:一個團指揮連(H&S Co.),一個步兵營,一個75毫米反坦克排,一個迫擊炮排,一個75毫米榴彈炮連(M116榴彈炮,可由直升機吊運部署)。以及一箇中型直升機中隊,並由3架偵察直升機和6架F9F-2豹式攻擊機提供支援。1954年7月1日,該部隊在加利福尼亞州彭德爾頓營宣告成立。

傳奇的開端——Marine Corps Test Unit 1

1955年,陸戰隊1號試驗單位(Marine Corps Test Unit 1)的官兵及裝備合影

MCTU#1的主要任務是在核戰爭背景下,研究、開發和驗證包括武器系統,作戰思想,行動戰術等等的新軍事理念。MCTU#1主要有四個任務:

1.)實踐和驗證在核戰爭條件下,海軍陸戰隊的發展構想;

2.)探索核戰爭條件下,輕武器及裝備的戰術需求;

3.)制定應對核戰爭條件下的策略和戰術;

4.)探索和發展登陸行動、戰場快速部署、艦艇及潛艇部署的作戰概念,戰場運輸技術等內容。

除了這些目標之外,海軍陸戰隊還提出了30項其他任務和問題,希望MCTU#1能夠探索出答案。在這些問題中就有大量涉及未來兩棲及戰場偵察的探索需求。

傳奇的開端——Marine Corps Test Unit 1

1955年,陸戰隊員參與“沙漠滾石6號”(Desert Rock VI)核試驗

1955年3月,MCTU#1參加了在內華達州進行的“沙漠滾石6號”(Desert Rock VI)核試驗。爆炸後幾分鐘,來自MCTU#1的海軍陸戰隊乘坐直升機升空,在核環境下進行了成功的機動試驗。

“沙漠滾石6號”核試驗之後,MCTU#1開始著手研究新的陸戰隊偵察需求,並在1955年9月成立了偵察排,由一名軍官和13名士兵組成。偵察排指揮官是約瑟夫·泰勒上尉(Capt. Joseph Z. Taylor)。偵察排的成員要求至少是二等兵(PFC)或一等兵(Lance Corporal),擁有海軍游泳二級水平並志願擔任跳傘任務。由於其任務的高強度和危險性,還要求上士(SSgt)以下的任何人都必須未婚。

1956年,泰勒上尉和他的MCTU#1偵察排在本寧堡傘兵學校獲得了傘降資格。此後,偵察排的任務重點就是拓展海軍陸戰隊的傘降能力,研究如何通過自由落體傘降(free-fall parachute jump)進入地面和直升機難以到達的區域。在探索過程中,MCTU#1針對性地測試了各種可用的降落傘,包括海軍的QAC、QFB、T-7A(當時的標準後備降落傘)和錐形降落傘,測試中其成員必須穿著全套壓力服。在不斷地測試中試驗了多種延遲開傘的技術。此外,MCTU#1還在擴大可執行傘降任務的飛機型號,囊括了所有四個軍種的運輸機。1956年7月26日,MCTU#1偵察兵乘坐從本寧頓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TF-1進行傘降,這是第一次有人從航母上起飛進行跳傘。他們還於同年8月進行了首次從海軍噴氣機上跳傘。

傳奇的開端——Marine Corps Test Unit 1

MCTU#1在進行自由落體跳傘測試

除了傘降探索之外,MCTU#1還針對直升機應用進行了積極探索。在當時,使用直升機時,著陸場地引導十分重要。引導員必須找到合適的著陸場並引導直升機著陸,這需要進行大量工作。引導員必須通過傘降進入任務區域,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找到著陸場,與後方建立通訊,確保著陸場條件適合,標記它並與直升機通訊,以引導直升機著陸。後來的許多的直升機引導技術都是由MCTU#1開發而來。1957年1月,MCTU#1參加了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演習“跳臺滑雪”(Operation Ski Jump)。在演習中,MCTU#1實踐並驗證了他們探索的傘降、偵察及戰場引導技術和成果。

MCTU#1的成果為今天的陸戰隊偵察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很多在當時十分先進的作戰思想和戰術探索也被後來的海軍特種部隊(Navy SEALS)和陸軍特種部隊(Army Special Force,"Green Berets")所借鑑。

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終決定運用MCTU#1的成果,組建一支由艦隊陸戰隊(Fleet Marine Force)直接指揮的作戰單位。起初,計劃組建一個營,該營將會以連級行動單位來支援海軍陸戰隊海空特遣部隊(MAGTF)。但由於1957年預算所限,海軍陸戰隊最終決定分別在東海岸和西海岸分別建立一支連規模的單位,這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Force recon。

傳奇的開端——Marine Corps Test Unit 1

1958年5月的海軍航空新聞報道1st Force recon連的頁面

傳奇的開端——Marine Corps Test Unit 1

1958年5月的海軍航空新聞報道1st Force recon連的頁面

1957年7月,MCTU#1被合併,第一Force Recon連(1st Force reconnaissance company)正式成立。編有三個排:兩棲偵察排(Amphibious reconnaissance platoon),傘降排(Parachute platoon)和引導偵察排(Pathfinder reconnaissance platoon)。由布魯斯·F·邁耶斯(Bruce F Meyers)少校指揮,駐地在加利福尼亞,彭德爾頓營。1958年,第一Force Recon連抽調一半的陸戰隊員,在北卡羅來納的勒瓊營組建了第二Force Recon連,由喬·泰勒(Joe Taylor)上尉指揮。

1965年,越戰戰爭擴大化,升級為”局部戰爭“。第一Force Recon連的陸戰隊員被派往越南,同時補充了新的陸戰隊偵察兵的第二Force Recon連也被派往東南亞。由於需要更多的偵察單位,第三Force Recon連(3rd Force reconnaissance company)組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