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如何用辯證思維辯證世界及生死,然後安心殺富濟貧

《天道》丁元英如何用辯證思維辯證世界及生死,然後安心殺富濟貧

人是什麼?這個定義不好下。

從反面下,非人是什麼?這個也不好下。

從“非人”中摘出一個“神”來,這個“神”相對來說就好下了,不但好下,而且是現成的。

神是什麼?答曰“神是全能的”。

於是人的定義就有了——人是殘缺的。

人到底缺了什麼,造就了人是人而不是其他。

《聖經》上說那是因為人偷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這只是文學上間接的表達,直接的表達就是人有了“分別心”。

人不是因為殘缺了什麼才由神降為人,而是因為多了“分別心”。

因為多了,所以缺了。

分別心是怎麼來的,《聖經》的開篇沒有交代,不知道後篇有沒有涉及。咱們拋開《聖經》接著往下看。

《天道》丁元英如何用辯證思維辯證世界及生死,然後安心殺富濟貧

什麼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是人對事物標上不同的標籤,然後將這個標籤固定到頭腦中形成概念,變成妄想,比如“生”“死”。

這個分別心就是無明的來源,成就了人性中的痴心,“痴”者,病知,病知也是知,不完全的知,執於事物表面之一端,由“痴”而“執”,於是生成“貪心”與“嗔心”,於是有了“業”,執著的追求自認為事物好的一面,執著的排斥自認為事物不好的一面。比如不知“生”“死”,從而執著於“生”“死”,於是“貪生怕死”。

為什麼會有分別心,佛教上說,那是因為“緣”的緣故,本心被塵緣障蔽。

什麼是緣?

“一切”。

怎麼做才能了障,才能了了這個塵緣之障,才能去“分別心”而達“本心”,進而涅槃?

《天道》丁元英如何用辯證思維辯證世界及生死,然後安心殺富濟貧

丁元英是這樣講的“用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辯證思維破除迷障”。

這個辯證思維如何來的?

丁元英說:“如是不可思議”。

什麼意思?

不可思,不可議。規律如來。

如果還不理解,現在用辯證思維來辯證自身。

思維,物質。同一事物的兩面。

《天道》丁元英如何用辯證思維辯證世界及生死,然後安心殺富濟貧

形式邏輯將物質思維分開,形成唯物主義、唯心主義。

辯證邏輯說:“思維的裡面的物質,物質的裡面是思維。換句話說,思維的內部是思維的外部,思維的外部是思維的內部”。當然,這個需要實證。

佛法的核心就是辯證邏輯。現對“生死”作如下辯證。了了“生死”,在很大程度上就去了“分別心”,關心生死的朋友繼續往下看。

眾生為什麼是眾生而不是佛,因為眾生是無明的。

無明眾生的邏輯是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生”就是“生”,“死”就是“死”,生死永隔,於是執著於“生”“死”,執著於自己的身體,於是必然貪生怕死。

形式邏輯的繼續:“生”的後面是“死”,“死”的後面是“生”,生死輪轉,輪轉不息,這個“輪轉不息”的概念固定下來,演變成形式邏輯的升級版本,這個升級版本的形式邏輯執著於“生死輪迴”,於是必然深陷苦海。於是必然妄想得道成佛,於是必然魔心相隨。

《天道》丁元英如何用辯證思維辯證世界及生死,然後安心殺富濟貧

辯證邏輯:“生”的裡面是“死”,“死”的裡面是“生”。

辯證邏輯的繼續深化:生死在一定條件下相互顯化,生死無所謂顯化,生死本一體,無所謂生死,不執著於‘生’和‘死’,於是不‘貪生怕死’,不執著於‘生死輪迴’,於是沒有妄想脫離‘生死輪迴’,沒有妄想‘得道成佛’。

我本在生死之中,非生非死,即生即死,我本永恆。

永恆非永恆,畢竟無永恆,是名永恆。

丁元英是了生死的,但沒有實證,所以有了拜訪得道高僧之行,以求心安。

以上是對《天道》的粗淺理解,讀者有何高見,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