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了很多教育方法,總是不管用?因為忽視了這個前提條件

我們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看過很多書,交流了很多父母經驗,甚至聽過很多專家講座。但是很多父母發現自己學了很多,聽著很有道理,回到自己家裡去使用,卻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哪裡出了問題呢?

首先,聽著很對的方法,未必是科學的。邏輯如果脫離了兒童心理學的基本規律,往往很迷惑人。正如之前傳播很廣的孩子哭不要抱的育兒理論一樣,誤導了太多不瞭解情感發展規律的父母。

那如果方法是有道理的,符合客觀的,學過來就有用嗎?很遺憾,也未必。

學習了很多教育方法,總是不管用?因為忽視了這個前提條件

先來聽聽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吧。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長時,看到校園裡一名男生正準備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他及時制止了這一行為,命令這位男生去自己的辦公室談話。

陶行知先生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後回到辦公室,男生已經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

接著又掏出第二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

令男生更沒想到的是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據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

此時,這名男生眼淚流了下來,已經泣不成聲了:“校長,我錯了。不管怎麼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

陶行知先生這時又掏出第四顆糖:“你已經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這就是被廣為流傳的四顆糖的故事,成就了一段關於教育的佳話。

學習了很多教育方法,總是不管用?因為忽視了這個前提條件

今天換個角度討論一下。如果換一位校長、老師,用這四顆糖能同樣解決類似的問題嗎?或者就是當下的你我,可以仿照這樣的過程,去應對類似的情況嗎?

當然,不能!

故事的背後也是需要深思的,陶行知先生作為校長,早已在學生的心目中有了威信與人格魅力。他與學生已經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師生關係。這才是被這個故事忽視了的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失去這種關係,四顆糖的故事也就無從發生了。

學習了很多教育方法,總是不管用?因為忽視了這個前提條件

想到什麼了嗎?

教育的基石,在於關係的建立。家庭之中,要重視親子關係,孩子如果厭煩、討厭、怨恨你,你用再高明的手段,也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如果你試過了很多方法不管用,是時候尋找修復親子關係的方法了,吃喝玩樂的時候親密並不是好的親子關係,應對困難分歧時的狀態才是真正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