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那麼多日本成功企業,發現他們普遍都在這6個方面做的成功

為什麼日本的企業在全國都很出名,企業都是花費許多時間、精力和資金去分析市場機遇,並對目標市場作深入的瞭解,研究消費者心理,摸清組織市場營銷的活動規律。

一、產品策略。

當初日本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時,遇到了許多困難,首先碰到的就是來自美國和歐洲國家強大競爭者的對抗,因為那時世界市場主要是由美國和歐洲國家霸佔。

研究了那麼多日本成功企業,發現他們普遍都在這6個方面做的成功

日本企業以產品開發戰略和市場開發戰略為重點,進行目標市場滲透,一旦在某國市場取得了立足點,就努力擴大其產品的生產線,以便增加產量,擴大銷售額,日益增加整個市場的控制範圍。以豐田公司向美國市場滲透為例,即表現為產品推對出的連續性和不斷擴大生產線。

日本的許多企業,一向是以增加產品的花色品種進行市場開發。他們根據消費者的不同口味、愛好和收入水平,不斷地變換產品型號、花色和品種。例如,壩農公司以生產 AE-135單鏡反光照相機為基礎機型,生產出種類繁多、特點功能不同的相機,使其銷售額猛增。壩農公司這種向市場縱深不斷猛烈推進的策略,是日本許多企業的共同特點。每當一種新產品投入市場時,另一種新產品正在研製中。此外,日本各企業的產品更新換代非常快,其速度幾乎是德國(德國是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國家之一)的兩倍。如 70 年代期間,豐田汽車公司可以同時向美國汽車市場提供 82 種產品,而其它國家則只能提供 48 種或 31 種型號的汽車。

研究了那麼多日本成功企業,發現他們普遍都在這6個方面做的成功

不斷地改進產品質量,是日本企業獲得成功的又一大特徵。日本企業對不斷改進產品的質量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們經常與消費者保持聯繫,甚至不惜花費大量的錢財和許多寶貴的時間,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地瞭解和虛心聽取顧客對產品提出質量改進的意見。把質量當作企業的生命,已成為日本企業全體員工的群體意識。

二、價格策略。

日本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一直採用一種所謂的“市場份額”價格策略。這種策略就是採用較低的進入市場價格,以便取得一部分市場並進一步達到長期控制該市場。為此,日本總是將價格定得比競爭者低。他們樂於在最初幾年裡受點損失,把這種損失視為對長遠市場發展的一種投資。這樣做使日本在過去幾年中被指責為“產品傾銷”,此情形在美國的小汽車等產品市場上表現得尤明顯。日本的小汽車以省油、低價等優點大量湧進美國市場;1990年已佔美國小汽車市場約 30%,使美國的汽車工業招架不住。最後,美日雙方都以官方身份進入“對抗階段”,對簿公堂,美國做出了對小汽車限量進口的決定。

研究了那麼多日本成功企業,發現他們普遍都在這6個方面做的成功

三、分銷策略。

日本企業想打進美國市場,但當初日本的產品質量形象低劣,聲譽不佳。而且,許多企業沒有產品銷售渠道。何況,即使瞭解美國的銷售渠道,也不能公開地加以利用。為此,日本企業採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1、集中全力選好進入市場的突破口。他們不是採取全線出擊,一下子佔領全部市場,而是選中該市場的某一地區、某個批發商或某種類型的消費者,先打進去,站穩腳跟後再逐步擴大。如豐田汽車公司首先選擇了加利福尼亞市場,通過該地區瞭解到美國市場的特點、消費者愛好以及美國批發商和經銷商打交道的經驗。在“突破口”取得成功,爾後全面進入美國市場。日本電視機進入中國市場的步驟:先找經銷商銷售 12 吋、16 吋黑白電視機,爾後銷售彩色電視機,最後在中國合資建廠。

2、精心挑選有效的銷售渠道和能幹的批發商。

3、對某種特殊產品,直接與用戶聯繫,建立獨立的銷售機構。

4、利用競爭者的銷售網絡進行銷售,即在打入某國市場後,利用該國中間商或生產者的牌號或商標銷售日本產品。當其產品打入市場並佔有一定地位時,就逐步建立自己的產品牌形象,形成自己的銷售渠道,最後取而代之。

研究了那麼多日本成功企業,發現他們普遍都在這6個方面做的成功

四、銷售策略。

日本企業在進入某個市場時,十分注意與批發商的友好合作,向他們提供各種幫助,付給較優厚的酬金,激發中間商經營日本產品的積極性。日本企業堅持“經銷者利益第一,本企業利益第二”的原則,始終與中間商保持友好商務關係。日本企業還大量投入金錢和精力,開展廣告宣傳,推進和提高產品的市場聲譽,擴大銷售額。

五、公共關係策略。

日本企業的公共關係開展得頗具風格,有力地擴大了企業的知名度。例如,日本汽車公司在進入美國市場後,所有的公司都積極地致力於美國的社會服務,抽出人力、物力和資金,從事那些看起來和本職工作毫不相干的社會服務工作,並與當地社區建立了親密關係。

這也是日本企業打入美國市場的競爭策略的重要因素。美驚呼日汽車商競爭有方,而美國的汽車公司卻對此無能為力!

研究了那麼多日本成功企業,發現他們普遍都在這6個方面做的成功

六、政治權力。

歷史記錄表明,日本的企業在打進美國市場初期,很少與美國的公司進行正面衝突,而是尋找薄弱環節,甚至從美國公司尚未到達的市場先行突破,求得一席之地。然後,他們就像“滾雪球”一樣,進行戰略推進,建立他們的產品基地和鞏固市場陣地,以便在將來某時與美國競爭者進行正面對抗或直接競爭。隨著正面進攻“猛烈戰鬥”的日益加劇,必然遭到美國公司的強烈反擊,於是就產生了“貿易摩擦”。日本企業或是周旋於當地社團、政府,或是吸引大量本來屬於美國企業的零售網及小型企業,或是改善工廠中美國員工的待遇等。

採用各種方式和途徑,以減弱美國競爭者的反擊力量,減少乃至消除磨擦。有時也通過種種騷擾,使對手士氣低落,以便最後迫使對手做出讓步。當“貿易摩擦”激烈到企業無法運用自己的力量來消除時,最後只有通過政府的外交手段來解決。近兩年來,日美進行的“東京回合”談判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先到這裡了,更多精彩內容,我們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