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那么多日本成功企业,发现他们普遍都在这6个方面做的成功

为什么日本的企业在全国都很出名,企业都是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和资金去分析市场机遇,并对目标市场作深入的了解,研究消费者心理,摸清组织市场营销的活动规律。

一、产品策略。

当初日本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碰到的就是来自美国和欧洲国家强大竞争者的对抗,因为那时世界市场主要是由美国和欧洲国家霸占。

研究了那么多日本成功企业,发现他们普遍都在这6个方面做的成功

日本企业以产品开发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为重点,进行目标市场渗透,一旦在某国市场取得了立足点,就努力扩大其产品的生产线,以便增加产量,扩大销售额,日益增加整个市场的控制范围。以丰田公司向美国市场渗透为例,即表现为产品推对出的连续性和不断扩大生产线。

日本的许多企业,一向是以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进行市场开发。他们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口味、爱好和收入水平,不断地变换产品型号、花色和品种。例如,坝农公司以生产 AE-135单镜反光照相机为基础机型,生产出种类繁多、特点功能不同的相机,使其销售额猛增。坝农公司这种向市场纵深不断猛烈推进的策略,是日本许多企业的共同特点。每当一种新产品投入市场时,另一种新产品正在研制中。此外,日本各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其速度几乎是德国(德国是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国家之一)的两倍。如 70 年代期间,丰田汽车公司可以同时向美国汽车市场提供 82 种产品,而其它国家则只能提供 48 种或 31 种型号的汽车。

研究了那么多日本成功企业,发现他们普遍都在这6个方面做的成功

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是日本企业获得成功的又一大特征。日本企业对不断改进产品的质量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经常与消费者保持联系,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和许多宝贵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了解和虚心听取顾客对产品提出质量改进的意见。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已成为日本企业全体员工的群体意识。

二、价格策略。

日本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一直采用一种所谓的“市场份额”价格策略。这种策略就是采用较低的进入市场价格,以便取得一部分市场并进一步达到长期控制该市场。为此,日本总是将价格定得比竞争者低。他们乐于在最初几年里受点损失,把这种损失视为对长远市场发展的一种投资。这样做使日本在过去几年中被指责为“产品倾销”,此情形在美国的小汽车等产品市场上表现得尤明显。日本的小汽车以省油、低价等优点大量涌进美国市场;1990年已占美国小汽车市场约 30%,使美国的汽车工业招架不住。最后,美日双方都以官方身份进入“对抗阶段”,对簿公堂,美国做出了对小汽车限量进口的决定。

研究了那么多日本成功企业,发现他们普遍都在这6个方面做的成功

三、分销策略。

日本企业想打进美国市场,但当初日本的产品质量形象低劣,声誉不佳。而且,许多企业没有产品销售渠道。何况,即使了解美国的销售渠道,也不能公开地加以利用。为此,日本企业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1、集中全力选好进入市场的突破口。他们不是采取全线出击,一下子占领全部市场,而是选中该市场的某一地区、某个批发商或某种类型的消费者,先打进去,站稳脚跟后再逐步扩大。如丰田汽车公司首先选择了加利福尼亚市场,通过该地区了解到美国市场的特点、消费者爱好以及美国批发商和经销商打交道的经验。在“突破口”取得成功,尔后全面进入美国市场。日本电视机进入中国市场的步骤:先找经销商销售 12 吋、16 吋黑白电视机,尔后销售彩色电视机,最后在中国合资建厂。

2、精心挑选有效的销售渠道和能干的批发商。

3、对某种特殊产品,直接与用户联系,建立独立的销售机构。

4、利用竞争者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即在打入某国市场后,利用该国中间商或生产者的牌号或商标销售日本产品。当其产品打入市场并占有一定地位时,就逐步建立自己的产品牌形象,形成自己的销售渠道,最后取而代之。

研究了那么多日本成功企业,发现他们普遍都在这6个方面做的成功

四、销售策略。

日本企业在进入某个市场时,十分注意与批发商的友好合作,向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付给较优厚的酬金,激发中间商经营日本产品的积极性。日本企业坚持“经销者利益第一,本企业利益第二”的原则,始终与中间商保持友好商务关系。日本企业还大量投入金钱和精力,开展广告宣传,推进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声誉,扩大销售额。

五、公共关系策略。

日本企业的公共关系开展得颇具风格,有力地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例如,日本汽车公司在进入美国市场后,所有的公司都积极地致力于美国的社会服务,抽出人力、物力和资金,从事那些看起来和本职工作毫不相干的社会服务工作,并与当地社区建立了亲密关系。

这也是日本企业打入美国市场的竞争策略的重要因素。美惊呼日汽车商竞争有方,而美国的汽车公司却对此无能为力!

研究了那么多日本成功企业,发现他们普遍都在这6个方面做的成功

六、政治权力。

历史记录表明,日本的企业在打进美国市场初期,很少与美国的公司进行正面冲突,而是寻找薄弱环节,甚至从美国公司尚未到达的市场先行突破,求得一席之地。然后,他们就像“滚雪球”一样,进行战略推进,建立他们的产品基地和巩固市场阵地,以便在将来某时与美国竞争者进行正面对抗或直接竞争。随着正面进攻“猛烈战斗”的日益加剧,必然遭到美国公司的强烈反击,于是就产生了“贸易摩擦”。日本企业或是周旋于当地社团、政府,或是吸引大量本来属于美国企业的零售网及小型企业,或是改善工厂中美国员工的待遇等。

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以减弱美国竞争者的反击力量,减少乃至消除磨擦。有时也通过种种骚扰,使对手士气低落,以便最后迫使对手做出让步。当“贸易摩擦”激烈到企业无法运用自己的力量来消除时,最后只有通过政府的外交手段来解决。近两年来,日美进行的“东京回合”谈判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了,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不见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