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湖口草根詩人田間作賦無限風流

11月30日,“江西第一份百版大報”《江西晨報》“文化讀本”專版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報道了九江市“詩詞鄉鎮”、“中華詩詞之鄉”

——湖口縣流泗鎮詩詞學會。

請看詳情——

江西湖口草根詩人田間作賦無限風流

2018-11-30《江西晨報》16版

江西湖口草根詩人田間作賦無限風流


▲湖口流泗詩詞學會出版的系列刊物

在江西省湖口縣流泗鎮,有眾多詩詞愛好者,他們利用空餘時間辦起了詩社、創辦了詩刊,其中不少人還出了個人詩集,把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烘托得豐富多彩。

丁紫芸 晨報首席記者 康婧

中華詩詞濫觴於先秦,是一種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藝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人們在描述日常生活時加入嚴格的格律韻腳、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和充沛的情感,為平凡的生活創造了無限詩意,因此說,詩詞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在江西省湖口縣流泗鎮的泗橋社區,就有這麼一群詩詞愛好者,他們辦詩社、出詩刊,將詩詞創作這一傳統而神聖的事情堅持了十餘年,他們的努力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同時也助力湖口縣贏得了“中華詩詞之鄉”的美譽。

可追溯至1997年

“華夏心臟北京城,喜報頻傳九州欣”“扶貧攻堅結碩果,民生萬象暖胸懷。立足本職幹實事,紮根基層展雄才”“光明道上情無限,不忘初心繼遠征”初見這些詩句時,記者彷彿從中看到了北京城的光芒,又彷彿看到了先輩們一路走來的艱辛,幾句詩便燃起了記者心中無比強烈的愛國情懷。

究竟是何人寫出了這樣鼓舞人心的詩句?帶著對創作者的好奇,記者走進了湖口縣流泗鎮,才得知這些詩句出自該鎮泗橋社區泗橋詩社的詩詞愛好者。據瞭解,泗橋詩社只是流泗鎮詩詞學會組建的基層詩社之一。

流泗鎮詩詞學會的前身為流泗詩歌協會,始創於1997年,當時不定期出版一些油印詩歌小冊。2005年,流泗詩歌協會更名為流泗鎮詩詞分會,接受湖口縣石鐘山詩詞學會業務指導。更名後,流泗鎮詩詞分會迅速發展。長期以來,流泗鎮詩詞分會積極參與詩詞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等活動,為湖口縣詩詞創作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成立基層詩社

隨著湖口縣流泗鎮群眾性詠詩創作、運用詩詞活動的蓬勃興起,寫詩、吟詩、賽詩成為了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機關的牆報有詩詞作品,中小學校刊有詩詞園地,學校、村組相繼成立了基層詩社和詩詞小組。

據介紹,流泗鎮的基層詩社主要有6個,包括流泗中學泗水詩社、流泗中心小學小荷詩社、長壠廖自然村文通詩社、流泗橋社區泗橋詩社、棠山村棠萼詩社、鎮文化站黃茅潭文學社。一個鎮、村、組三級詩詞網絡框架逐步形成。

各基層詩社都有自己的內部詩刊,截至現在,分會主刊《流泗詩詞》已出刊12期,其下子刊物有村級泗橋詩社的《泗橋俚歌》,已出刊10期;村級文通詩社的《文通詩詞》,已出刊1期;村級棠山詩社的《棠萼詩詞》,已出刊6期;校園小荷詩社已出刊4期、校園詩詞牆報已出36期、《黃茅潭文藝》已出刊5期。

愛好者近千人

在這些刊物中,最出名的是流泗鎮泗橋社區泗橋詩社出版的《泗橋俚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文學愛好者投稿。殷美生說,這個刊物的影響力已經走出當地,擴大到全國20多個省市。農民們在勞作之餘吟詠田園風光、山川名勝,當他們看到自己的詩作出現在《泗橋俚歌》中,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

在流泗鎮泗橋社區的會議室裡,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一群人在聚精會神地朗誦自己的詩作,有疑惑的地方,就會和旁邊的人交流,對詩作中的每一個字反覆斟酌。殷美生是泗橋詩社第一任社長,如今也是流泗詩詞分會副會長,他告訴記者,大家都是農民,平時忙農活,閒暇時就會聚在一起吟詩作對。

據殷美生介紹,目前流泗鎮詩詞分會記錄在冊的會員有80多人,其中年紀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20多歲,加上各個基層詩社的成員,總共有200多人,除此之外,全縣還有詩詞愛好者近千人。

每年組織採風

流泗鎮詩詞分會不僅創辦了多個基層詩社,還會組織舉辦各式各樣的詩會和研討會,為群眾創作詩詞營造了濃厚的氛圍,搭建起良好的平臺。截至目前,他們已經舉辦過“迎春詩會”“穀雨詩會”“國慶詩會”“金秋詩會”等各類詩會或研討會共計20餘次。

江西湖口草根詩人田間作賦無限風流


▲湖口農民詩人彭華在田間吟詩。

“本以為詩歌研討會是文學界的專利,沒想到我們靠種田為生的農民詩人也能在這裡參加詩歌研討會。”泗橋社區農民詩人彭華對記者說,自從開始創作詩詞之後,連幹農活也變得有滋有味起來,在勞動中獲取靈感,作出一首好詩,那種快樂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對於這些草根詩人來說,每年的穀雨時節是他們最為期待的。殷美生告訴記者,流泗鎮每年穀雨時節都會舉辦“穀雨詩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七屆,採風的主題涉及工農業、教育、旅遊等,“穀雨詩會”已成為流泗鎮詩歌愛好者的盛會。

“穀雨詩會”舉辦初期,採風活動往往是在農村和田間地頭,後來隨著創作的需要,採風範圍越來越廣闊。近年來,詩社成員逐漸走出家門,到過九江的南山公園,也到過湖南的韶山等地。“祖國的河山大大激發了大家的創作靈感,大家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詩詞作品。”殷美生說。

作品層出不窮

據統計,流泗鎮群眾創作的詩詞作品已達3萬多首,在各級詩詞刊物發表作品萬餘首,其中10餘人已出版詩集。他們在不斷地創作中感悟生活、提高修養。

2011年,《流泗詩詞》和《泗橋俚歌》被國家圖書館永久收藏;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梁東分別在《流泗詩詞》和《泗橋俚歌》封面題字,併為《黃茅潭文藝》題詞“空潭寫春、古鏡照人”。2014年,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李樹喜一行來到流泗鎮,對流泗鎮詩詞學會進行考察,這為評定湖口縣為“中華詩詞之鄉”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如今,有著“中華詩詞之鄉”美譽的湖口縣的詩詞文化,吸引了附近多地的詩詞愛好者前來以詩會友、切磋技藝,影響範圍越來越廣。

創作詩詞既陶冶了農民的情操,也讓他們從一些不良的娛樂活動中解脫出來,使社會風氣有了明顯好轉。現如今,湖口縣寫詩作畫的人多了,聚眾賭博的人少了;講文明、講禮貌的人多了,打架鬥毆、滋事鬧事的人少了。

文章內容和評論不代表流泗熱線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