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費幾千萬兩白銀,勞民傷財,他到底為了啥?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曾經六次下江南,相當榮,乾隆皇帝很是羨慕,也來了個六次南巡。在《御製南巡記》裡,乾隆皇帝對自己一生的工作進行了總結,表示自己一輩子也就幹了兩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幾十年混亂的西北,二就是六次的南巡。由此可見,這下江南的意義在乾隆的心目中,那是相當重要。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費幾千萬兩白銀,勞民傷財,他到底為了啥?

但是,在古代並不先進的出行條件下,皇帝的出巡就是一件勞民傷財的浩大工程。從京城到江南,路程約六千餘里。在兩百多年前,可沒有現在的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皇帝的那些行李,全靠馬拉人扛,行動緩慢,這樣走個來回,少說都要三五個月。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費幾千萬兩白銀,勞民傷財,他到底為了啥?

並且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的時候,都會帶上後宮妃嬪、朝中大臣、皇親國戚,連帶著保護安全的侍衛隨從,少說都有兩三千號人。這麼多人需要動用的馬匹有五六千,車輛四五百,船隻也要上千條,這樣一來花費的也就多了。據歷史學家統計,乾隆帝每次南巡都要花上一兩百萬兩白銀,六次南巡下來花費高達兩千多萬,要知道當時清朝的年財政收入也才五千多萬。

並且乾隆皇帝第六次下江南的時候,已經是74歲的高齡了,這麼大年紀長途跋涉,也是相當不容易,還要花那麼多錢。那麼他為啥還樂此不疲下江南呢?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費幾千萬兩白銀,勞民傷財,他到底為了啥?

其實對於下江南的原因,乾隆自己也解釋過:一是朝中大臣的建議;二是江浙官民的盛情邀請;三是侍奉母后,遊覽江山美景,盡點孝心;四是江南的地理位置比較重要,人口眾多,物產豐富,自己作為皇帝應當親自去考察民情。這些說法是一種較為官方的說法,當然聽聽就算了。其實在乾隆皇帝的心中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層意義。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費幾千萬兩白銀,勞民傷財,他到底為了啥?

富庶的江南給了朝廷巨大的財力支持

江南一帶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商業中心,也是國家的“銀袋子”,同時也兼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更是國家糧食的主要產地。乾隆時期,江南地區的江浙繳納的稅銀佔國家稅收的30%,糧賦佔全國的40%,而關稅則佔到50%的比例。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費幾千萬兩白銀,勞民傷財,他到底為了啥?

還有重要的鹽課銀,從明朝以來鹽課銀就是朝廷收入的支柱產業,到了清朝也成為了僅次於田賦的第二大經濟收入來源。據統計,鹽課銀的60%都是由江南貢獻,在富饒的江南,僅僅是揚州鹽商們每年上交的鹽課銀都有幾百萬之多,最高時高達600多萬兩白銀。

京城所需要的的糧食大多也是由江南供給

清朝時期京城所需的糧食也是從江南運來的。清朝時期,北京城人們消費的糧食主要是以大米為主,小麥、雜糧為輔,據《欽定戶部漕運全書》記載,發放給官員的官糧比例是:“粳米五成,稄米三成五分,粟米一成五分”。稄米和粳米這兩種大米就佔了官員口糧的85%。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費幾千萬兩白銀,勞民傷財,他到底為了啥?

京杭運河

這小麥,雜糧好說,離京城較近的山東、河南、關東等地有大量的種植,但是這大米就需要通過漕運從江南一帶運抵京城。明朝時期的京城就開始從江南調糧,那時京城“漕糧歲入四百萬石”。而到了清朝時期,京城人口大量增加,需要的大米可就不止四百萬石了,這些糧食的三分之二都是從江南通過河運或者海運運抵京城。

可以說沒有江南的巨大錢糧作為支持,也就不可能會出現乾隆盛世。

除此之外,每次下江南的時候,皇帝卻保這些收入能夠正常進入國庫外,還會和權臣進行攤派、賣官、受賄、敲詐勒索等,找江南的富商與官員套取大量的私房錢。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費幾千萬兩白銀,勞民傷財,他到底為了啥?

也就是說,將富庶的江南緊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充分利用江浙一帶的龐大資源來維持大清帝國的正常運轉,這才是乾隆六下江南的主要原因。

參考:《清史稿》《欽定戶部漕運全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