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我聽見重要的東西消失的聲音,不是啪嚓,是咚鏘。”


《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千個人心目當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能看完這部日本人性恐怖片之後你覺得洩憤解氣,可能你為劇中的人物感到悲哀,也有可能你想到了教育或者人性,每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依據自己的身份定位或是主觀多一些或是客觀多一些來審視一件事情、一個問題。當然,我也不例外,我看到了希望灰飛煙滅後的絕望和瘋狂。


《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首先我們要知道未成年人犯罪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都受到保護,未成年人實施犯罪,即使手段殘忍,通常也不會受到很重的懲罰。當然我們不能過度批判,因為青少年相對來說考慮問題不全面,沒有完全的價值觀,可以被引導,他們是國家的未來。


森口悠子是一位中學女教師,她的丈夫是一名受歡迎的作家,在和她結婚前被檢驗出感染HIV病毒和癌症,此時悠子已經懷孕,悠子未感染,最後他們決定生下孩子但是不結婚。孩子叫愛美,是悠子所有的希望。愛美五歲時在悠子學校的泳池裡遇害,警方判斷愛美是因失足落水而死。但森口通過現場遺留的防盜錢包推斷出了殺害她女兒的兇手:她班上的兩名學生修哉和直樹,隨後兩人也親口承認。


《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修哉和直樹二人成長環境不同,性格截然相反。修哉傲慢膽小聰明成績好,看不起其他人;直樹羞澀自卑懦弱成績一般,但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認可。修哉的母親是高智商、前途無量、極致優秀的機電學者,從小對修哉要求嚴格甚至說是殘暴,後因不滿家庭生活的瑣碎離開修哉,父親另外成家,修哉一個人生活,因此修哉渴望母親注意到自己回到自己身邊,為了達成目的,修哉成績優異、搞各種奇怪的發明、參加各種比賽,他發明了防盜錢包,也獲了獎,但是那天報道他獲獎的報紙頭版被一個毒害全家的女孩Lunacy佔領,他的新聞就只放在一個角落裡。於是他就覺得只有用殺人這種方式才能吸引注意。他看到了直樹。


《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直樹跟母親一起生活,父親和他的姐姐在外地上班、上學。母親十分溺愛他,因為在學校默默無聞沒有朋友,青春期的他內心十分壓抑。秀哉的主動靠近讓他無比喜悅。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母親的性格和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其實就連說話走路吃飯一開始他都是在模仿,這是生物本能而不是他思想的驅動,母親的性格脾性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孩子。母親過於嚴苛的教育會達到震懾孩子的目的,讓孩子乖乖聽話,甚至面對強者也會乖乖聽話,但是對待除其他人或者是更弱的人他可能會異常殘暴冷血;母親對孩子呵護有加過於溺愛再加上父愛缺失會讓孩子無原則,真實性格軟弱膽小。這是修哉和直樹走上不歸路的性格缺陷:內心軟弱者會欺負更弱的人。


《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兩人用安裝了修哉發明的防盜裝備的錢包騙愛美拉開拉鍊,隨即愛美被電暈。兩人都以為她死了,直樹感到恐慌,修哉憑藉自己的發明殺死了愛美,他很高興,甚至嘲諷直樹一個失敗品和無能懦弱的笨蛋,然後就離開了。這些話給直樹當頭一擊,因為他天真地以為修哉是肯定他才找到他做幫手。惱羞成怒的他看到愛美蘇醒但他依然把她扔進泳池。


《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森口學期末辭職的時候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告白,並聲稱自己在這兩名學生的牛奶里加了感染艾滋病的血液,這當然是謊話。直樹從此再也沒回到校園,在各種刺激下近乎精神失常,後殘忍砍死溺愛他的母親。修哉天真的以為父母會因為自己感染疾病重歸於好,母親也會回到自己身邊,但森口設計讓秀哉看到了母親再婚的真相,修哉惱羞成怒決定報復全校師生,製作炸彈放在了學校禮堂並決定在畢業典禮當天引爆。但森口把炸彈拆除放到修哉母親的辦公室。最後結局當然是他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希望。他人生的痛苦才剛剛開始,他還未成年,法律不會拿他怎麼樣,但他的內心會折磨他到離開這個世界。


《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看到這裡,熊孩子被解決了,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森口為女復仇的方式引人深思,雖然情理可容,但法理難容。這讓我想到由東野圭吾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彷徨之刃》,單親父親為被強暴致死的女兒報仇,最後在追蹤主犯趙鬥植被警察射殺,他最後一段話:“趙鬥植,是個惡魔。他綁架了我的女兒,給她下藥,並且像畜生一樣強暴了她,然後殘忍殺害了她。我不能和這個惡魔呼吸同樣的空氣。”他舉起的槍裡沒有子彈,罪犯一直到這位父親倒下還在為自己找藉口,最後也只是被送到少年收容所接受教育。“受害者只能忍耐或尋死嗎”,不禁讓人沉思,犯罪不分年齡,罪惡不論大小,法律要給那些加害者改過自新的機會,但是沒有人能夠受害者起死回生的機會,沒有人挽救受害家屬支離破碎的內心,也沒有人能挽回加害者殘缺的家庭。但是私立報仇確實是不應被推崇的,無秩序的社會肯定會無限放大人性的惡,讓社會更加混亂。


《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生命是什麼,生命被寄予了希望,生命也充滿了渴望。人活著就是慾望和渴望不斷被滿足的過程,餓了渴了身體渴望食物和水,冷了渴望溫暖,黑夜裡渴望安全,渴望被尊重被愛,最後是自我得到滿足。電影《告白》中每個人都把希望放在了別人身上,自己的愛和全部,渴望從另外一個人身上找到自己存活的意義和快樂。法律的缺失讓失去孩子的母親絕望報復;孩子呢,他們是狹隘的,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家庭教育的缺失、校園教育的缺陷和人性本來的惡放大了所有的不幸。

一個人從被孕育出生到童年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再到死去,每個階段命代表什麼?一個個體來說另一個個體的命又代表什麼?一個人完成自己我救贖,能不能以犧牲別人的生命為代價?一個人有沒有終止另外一個人生命的權利?森口毀掉了修哉的希望,讓他生不如死,這的確快人快意,可如果世間本沒有恩怨,也就不用冤冤相報,但前提是每個人都得想清楚:什麼是命,這也就回歸到了影片的開頭,森口在黑板上寫下的那個字:命,它本身就應該是希望


《告白》:希望破滅的聲音

珍愛生命,人人有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