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慈禧如果不投降,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甲午中日戰爭大家都不陌生,而且印象深刻。清朝末期,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什麼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呢?就是此時的清朝看似完整,實際上一部分主權已經喪失了,慈禧太后當家做主,奢侈無度,對清朝的統治已經淪為"四處救火""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整個國家也已經千瘡百孔了。

甲午中日戰爭,慈禧如果不投降,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那清朝的統治為什麼淪為"四處救火""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呢?錢都去哪裡了呢?還有為什麼錢都沒用到戰爭中去呢?

最初清朝,財政大權歸中央所有,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始,四處軍需變得入不敷出,那怎麼辦呢?財政大權下放,讓地方自己想辦法徵兵徵糧食,在戰亂中的清朝,地方官員都各自為政,收稅交稅時候隱匿不報,自己積累自己的人力和財力,這些隱瞞不報的財富就是從全國國民總收入中獲取的,清政府卻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那時候日本侵略中華誓死一搏,做勢"你給我錢,我就不打你"的標準,向中國要強,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日本的叫囂,對中國還是沒有造成太大的威脅,還是佔據優勢的,這時候發生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情況,北洋水師備戰的時候申請2、3百萬兩白銀,最終只批了150萬兩,知道戰爭結束資金也沒到位只有開戰時候給的18萬兩白銀,少得可憐,都比不上慈禧太后的一次揮霍。

甲午中日戰爭,慈禧如果不投降,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戰爭打的是國力,不說軍事配置,區區一個軍費就已成為了個笑話,戰爭開始了,戰士們都吃不飽飯,哪有力氣去打仗,還好有鄧世昌一些愛國人士的殊死搏鬥,給了日本有力一擊。他們沒想到大清朝會這麼頑強,早知道也不會拼上全部力量。清政府一看,中日戰爭已經超出預期,一但敗了自己的利益就會不保,其實這個數字對清朝來說不算什麼,而日本此時也苟延殘喘,可惜清政府腐敗走了投降的道路。

日本對這個結果也很意外,在簽署《馬關條約》時,日本也鬆了口氣,覺得有驚無險的贏了,而慈禧也鬆了口氣覺得賠點錢不算什麼,沒有毀滅自己的統治權就好,賠的錢可以從老百姓手裡壓榨過來,這個想法很是讓人氣憤。

甲午中日戰爭,慈禧如果不投降,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其實慈禧並不是看不清形勢,她知道如果堅持下去會戰勝日本,說到底慈禧投降的本質還是太自私,為了自己的利益放棄名族大義。

綜上所述,如果甲午中日戰爭繼續下去,日本很可能在列強的鉗制下,在中國陷入戰爭泥潭不能自拔,最終國內矛盾爆發,而慈禧會在混亂中為了自己利益逃跑失去對國家的統治,清政府也可能會提前滅亡,對此你怎麼看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