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华不输于曹操父子,但治国能力却成渣

曹操父子都以诗才闻名于世,在文坛上号称"三曹",备受时人和后世的推崇。无独有偶,在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父子三人也都以文采知名于世,在文坛上号称"三萧"。不过跟曹操、曹丕父子在治国方面的成绩相比,"三萧"的表现简直烂成渣,尤其是萧衍、萧绎二人,竟让国家经历两次覆亡之灾。那么,他们究竟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华不输于曹操父子,但治国能力却成渣

梁武帝萧衍自幼文武兼备,是一位不可多得全才型皇帝。就文艺方面而论,梁武帝在经史、诗文、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造诣很深,在文化圈里面的知名度极高,曾与南齐大文学家沈约、谢朓、范云等七人同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有"竟陵八友"之称(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见《梁书》)。

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华不输于曹操父子,但治国能力却成渣

梁武帝晚年沉溺于佛教之中不能自拔,为此不惜戒掉房事,专心致志于研究佛法,而且还经常亲自讲经说法,甚至三次"舍身"同泰寺,可谓痴迷至极。佛教在南梁时期大盛,佛寺古刹遍地开花,以至于出现"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的盛况(见《南史·卷七十·循吏列传》)。梁武帝大肆宠佛后,便荒怠了国政,但独独对北伐统一大业念念不忘。为完成这个宏愿,南梁屡次利用劲敌北魏内乱之时出兵,但均以失败告终。等到北魏分裂后,梁武帝又看到曙光。当时,东魏大将侯景因不见容于执政高澄,便携带土地归顺南梁,被梁武帝封为河南王、大将军。东魏派军攻侯景,梁武帝派皇侄萧渊明支援,结果兵败被俘,只有侯景率领少数残余撤往梁境。

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华不输于曹操父子,但治国能力却成渣

此时东魏提议用侯景换萧渊明,梁武帝果断答应,并遣使跟东魏进行密谈,不巧被侯景探知明细。侯景惊怒交加,最终决心举兵反梁,利用国内防守空虚的机会,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占都城建康,将梁武帝囚禁在台城。在攻占都城之前,侯景已拥立武帝之侄萧正德为帝,为使得自己的叛乱合法化,自然不能再让老皇帝活下去。但侯景又不想背上弑主的恶名,于是便对其采取断粮断水的方式,意图将武帝饿死了账。公元549年五月,梁武帝饿死于台城皇宫净居殿,虚龄86岁,临终前口渴求蜜水不得,喊了两声"嗬嗬",便撒手人寰。

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华不输于曹操父子,但治国能力却成渣

梁武帝一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文采极佳者有三位,即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和七子萧绎(元帝),后世文学界将萧衍父子四人并称为"四萧",名气不亚于"三曹"。而"四萧"当中,成就最高者当属梁元帝萧绎,而他最终的结局却又最凄惨,最让人扼腕。

萧绎是武帝的第七子,自幼文艺天赋极佳,不仅在文章、书法、绘画方面号称"三绝",而且在作诗、音乐、围棋、玄学、占卜、兵法等方面造诣很深,甚至还精通相马术,学问之博大精深,可谓亘古罕见。然而此君虽然文艺素养极高,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位非常腹黑的人物。侯景之乱发生后,萧绎非但没有出兵勤王,反而致力于铲除自己的兄弟、子侄,并以此登上帝位。

南朝最有文采的父子皇帝,才华不输于曹操父子,但治国能力却成渣

但在平定侯景之乱后,萧绎却又变成一位不通时务的低能儿,不仅拒绝还都建康,还对近在咫尺的强敌西魏态度傲慢,竟然要求对方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极为傲慢,以致引得对方大举侵袭。令人无语的是,就在西魏进逼行在江陵之际,元帝秉持"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态度,整日里与群臣讨论老庄之学,毫无御敌之策,真是颟顸至极。公元555年,江陵沦陷,梁元帝被土囊压身而死。

更令人气愤的是,萧绎临死前竟将自己的悲剧归罪为读书太多,为泄愤,把宫中珍品藏书14万卷付之一炬(帝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梁元帝焚毁图书事件,是秦始皇焚书以来最大的文化浩劫,令人扼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