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最“慘”的1座墓地,葬著元末大漢皇帝,可惜寒酸簡陋無人知

在武漢這座人來人往、客流量大的城市,每年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來參觀遊覽。沉睡在武漢的陳友諒墓,是令人惋惜的景點代表。談起陳友諒,很多人並不瞭解,甚至附近的本地居民也並不知曉,“可憐”“慘”一詞便顯得有些真實。

走過長江大橋蛇山引橋,再往南,便能看到他的棲息之地。

武漢最“慘”的1座墓地,葬著元末大漢皇帝,可惜寒酸簡陋無人知

相比其他古代帝王君主,這塊墓地就顯得格外袖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大的石牌坊,在古樹的掩映下顯得神秘而雄偉。石牌坊的上邊呈波浪狀,下邊三道門頂端是帶有弧度的拱形,線條的柔和美和高大厚重的外觀融合在一起,再加上樹葉的陪襯,給人一種肅靜清幽的感覺。牌坊正反兩面上方都有題字,分別為“江漢先英”、“三處雄風”,很容易猜測墳墓主人應是位豪傑。

武漢最“慘”的1座墓地,葬著元末大漢皇帝,可惜寒酸簡陋無人知

從中間的門洞向裡瞧,墓碑就正處於中心。拾階而上,兩米高的石碑上書“陳友諒墓”。墓冢規模不大,磚紅色半球形。墓碑左側有一個簡單的亭子,經過風吹日曬如今也顯得破敗荒廢。周圍也林立著不少烈士紀念碑,與陳友諒一起長眠於此。人跡罕至,偶爾的幾聲鳥叫和樹林的聲音更顯得清幽。

武漢最“慘”的1座墓地,葬著元末大漢皇帝,可惜寒酸簡陋無人知

這塊勝地鮮為人知的原因,就不得不追溯墓地主人鮮為人知的歷史。說起陳友諒,彷彿被歷史書遺漏,而提起與他密切相關的朱元璋,反而人盡皆知。

元朝末年,陳友諒、朱元璋都曾是對抗蒙古族元朝政權的起義軍,然而他們起義勢力之間又互不相容,戰火紛飛。1360年陳友諒建立大漢政權,做了皇帝,兩股勢力都開始壯大,自然開始對抗。

武漢最“慘”的1座墓地,葬著元末大漢皇帝,可惜寒酸簡陋無人知

決定歷史的是1363年轟轟烈烈的鄱陽湖大戰,此次戰役中陳友諒方慘敗,而陳友諒本人也不幸中箭身亡。據說死亡之慘烈,以至於只找到了衣冠,因此才有了現在這座衣冠墓冢。

大漢存在時間之短暫,以及身處戰敗一方,導致他並沒有朱元璋那樣被後世銘記,也算是一個時代的眼淚。當了解了這段歷史,再在陳友諒墓地中靜靜佇立,會跨越時空,體會到可悲與淒涼。

武漢最“慘”的1座墓地,葬著元末大漢皇帝,可惜寒酸簡陋無人知

除了墓主人的歷史外,這座墓地本身也經歷了不少磨難。被世人冷落也罷,文革期間突然有不速之客造訪,企圖毀滅這座墓地,更增添了無力的嘆息與悲鳴。幸好1981年當地政府進行了重新修建,讓它得以保留存活,儘管又重新沉睡在蛇山,悄無聲息。逐漸被世人忘卻,居民也不關心裡面住著怎樣的人物,怎樣的歷史。


武漢最“慘”的1座墓地,葬著元末大漢皇帝,可惜寒酸簡陋無人知

儘管大漢僅僅存活了四年,在歷史長河中淹沒,但是無論如何,陳友諒白手起家,多次打擊元勢力後稱了帝王,又屢建戰功,不應被歷史遺忘,應該引起世人的注目。希望在政府的引導宣傳下,讓更多人知道它的意義,來參觀瞻仰他的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