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回顧華信二十年 初心未忘情未遷

——“華信20週年聚會”感懷

盛大林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2017年11月25日至26日,“夢想的力量——華信成立二十週年聚會”在上海普蘭金融服務公司熱烈舉行。曾經在華信工作過的近百位老同事,從全國各地趕到上海,敘舊話新,把酒言歡!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25日,茶話會在普蘭金融服務公司的大會議室舉行。普蘭金融董事長、原華信資金市場總經理、原華信支行行長、此次聚會的東道主李映輝女士首先上臺發言。走到發言席,嘴還沒有張開,眼圈已經泛紅,雖然也想忍住,終於還是淚灑當場……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接下來,原華信資金市場財務總監、現在退休的張強先生回顧了當年創業的艱辛歷程。他說,華信資金市場創立之初,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辦公及生活的條件非常艱苦,業務的拓展也非常困難。“那段時間,頭髮成把成把地掉,為什麼?都是被李總逼的!”說到這裡,張強哽咽了起來,李總的眼圈又紅了,而浦發銀行南寧分行行長、原華信資金市場副總經理吳長路先生則是淚流滿面,他掏出了紙巾,抹了又抹!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二十多年過去,還能從全國各地聚到一起,而且能淚目相對,確實太不容易了!”老同事們紛紛感嘆!

“華信”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竟然具有如此的魔力?

(一)“華信”的前世今生

1991年11月,“豫鄂皖蘇區資金市場”在河南省信陽市成立,隸屬於中國工商銀行信陽分行。時任信陽工行計劃科科長的李映輝為資金市場總經理。

1993年2月,為了業務發展的需要,大別山同業拆借市場遷到了鄭州,名稱也改成了“中國工商銀行華信資金市場”,隸屬於中國工商銀行河南省分行。這是華信大發展的階段,也是“華信”揚名立萬的時期。3年後,由於宏觀政策的原因,華信資金市場被迫撤銷。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1996月6月,為安置華信資金市場非工行編制內職工,成立了河南日馨公司,從事百貨銷售、美容美體、食品生產等業務,先後開辦了日馨連鎖超市、日馨美容院、日馨食品廠等實體企業。這是個過渡時期,只持續了1年多的時間。

在李映輝的提議下,1997年11月,中國工商銀行河南省分行華信支行成立,李映輝為首任行長。華信主要從事票據業務,這也是全國首個專門從事票據業務的銀行機構。此次聚會所說的“二十週年”,就是相對於華信支行的成立而言的。5年前在鄭州也舉行過“華信二十週年聚會”,那是華信資金市場的二十週年紀念活動。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2002年,已經辭去公職的李映輝到上海創辦了普蘭金融服務公司,前華信的部分員工也追隨她來到普蘭,因此,“普蘭”是“華信”的延續,“華信”是“普蘭”的前身。普蘭是國內首家持有“票據中介”營業範圍的創新型金融服務公司,是票據行業的領導者。

(二)“華信”的崢嶸歲月

我在華信工作了三年。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這三年是非常特別又非常難忘的。

1994年8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被老鄉推薦到了華信資金市場,同為商城老鄉的李映輝總經理對我一見如故,當即讓我馬上上班。我清楚地記得,我是華信資金市場的第13名員工,職位是《華信報》(內資贈閱)的“編輯兼記者”,同時負責市場的部分文秘工作。

當時,華信資金市場已經度過了初創時的困難,正處於蒸蒸日上的黃金時期,也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之後的幾個月裡,又陸續有十幾位同事進入華信,他們基本上都是剛剛大學畢業的帥哥或美女。處處追求完美的李總也從不避諱她對顏值的看重,她認為這也是公司形象的一部分。為此,公司專門定製了高檔的工作服,那是玉藍色的西裝,配以紅色的領帶。那個年紀,風華正茂,穿上高檔的制服,果真是英姿勃發。而當同事們都穿上工作服,齊刷刷走在一起的時候,那叫一個“齊整”,簡直就是一道風景線!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當然,顏值並不能當飯吃,關鍵還是要看業務。當時,資金市場是一種“灰色”的生存,政策上沒有禁止但也不提倡。金融監管部門對資金拆借尤其是跨行的拆借總是心存疑慮,關停資金市場的聲音時有所聞。實際上,華信資金市場一直處在夾縫之中。為了生存,李總提出了“超常規”發展的計劃,希望通過迅速提升業績從而影響高層的決策。為了引入競爭機制,李總把融資部從原有的1個擴充到3個。一時間,三路神仙,各顯神通,融資量快速增長。僅一年多的時間,資金拆借量從1億多元提升到60億元,這個數字在當時全國的幾家資金市場中是最高的。

華信業務的迅猛增長,引起了全國金融界的高度關注。《金融時報》《金融早報》《河南日報》紛紛報道華信,連篇累牘,甚至頭版頭條,新華社則以《動態清樣》的 形式將華信及資金市場的發展態勢反映到高層。“華信現象”也引起了理論學術界的關注。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鍾朋榮先後到華信考察,時任國家體改委宏觀調控體制司司長(後來成為財政部長)樓繼偉也到華信調研,並呼籲主管部門把華信資金市場作為貨幣市場的“試驗田”保留下來。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儘管如此,無力迴天。華信資金市場最終還是被終止了同業拆借業務。遺憾、無奈、悲壯,“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回想起來,成敗已然不重要,那一段活力四射、激情滿懷、同心協力、角力政策的經歷,實在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部青春瑰麗的華章!

華信資金市場謝幕,日馨商貿公司開啟。從金融轉向商業,是一次被動的轉身。雖然大家都很努力,但業績卻與期待相去甚遠。一年多後,又回到了金融行業,華信支行成立。李映輝行長等同事們對存貸款等常規的銀行業務還是不感興趣,他們又選擇了一個“冷門”且“灰色”的業務——票據經紀。於是,華信支行也成了全國首個專營票據的銀行機構。後來,李映輝辭職下海來到上海,並創立了以票據經紀為主營業務的普蘭金融公司,並拿到了票據經紀的“牌照”,成為國內首家持有“票據中介”營業範圍的創新型金融服務公司——這一“票”,終於玩大了!

(三)“華信”的江湖地位

在金融界,“華信”就像是一個傳說、一個神話!

起初幾年,“華信”因為同業拆借而聞名全國,但終因政策原因而折戟沉沙。而最近的十幾年,“華信”則因票據經紀而聲名大噪,其業務量及影響力之大,遠遠超出了當年的“風頭”。

有人說:票據業務的第一個聖地是工行華信支行,第二個聖地就是上海普蘭,如果把華信支行看做票據業務的"黃埔軍校",那麼普蘭就是票據業務的"延安抗大"!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據報道,目前活躍在民間票據市場尤其是上海和江浙閩票據市場的票友,大多出身於普蘭。一些做得比較大的票據公司,核心團隊幾乎都是普蘭前員工。這些"普蘭系"票據機構的初始資源人脈,也幾乎都是在普蘭時積累起來的。“脫胎於工行華信支行的上海普蘭金融服務公司,不僅可算上民間票據市場的主要締造者,而且至今仍對該市場保持著無可匹敵的巨大影響力。”

以眾多“華信系”及“普蘭系”票據業務人員為載體,普蘭一直保持著對民間票據市場主流業務模式的引導。“普蘭2002年建立之前,市場尤其是開具票據的中小企業,對融資性票據幾乎沒有概念。但在普蘭成立之後,很快就將融資性票據作為重點業務領域,建立起自營和經紀業務並舉的商業模式。”正是在普蘭初創期業務團隊的極力推介和運作之下,長三角地區中小企業及多數銀行金融機構開始逐漸接受“融資性票據”的業務模式,民間票據市場的初步奠基也就此完成。

在中國票據市場,“華信”及“普蘭”就是一張響亮的“名片”。聯繫票據業務,只要一提“華信”或“普蘭”,對方就會另眼相看!這個“標籤”是那麼的耀眼,以至於票據市場上有人冒充“華信”或“普蘭”!由於多次發生“冒充”事件,普蘭甚至不得不公開發表聲明,“懇請”同行業者“不要參與票據交易”!

(四)華信的夢想情懷

從華信到普蘭,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高素質的團隊、發展中的機遇等等,但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它有一個優秀的“掌門人”,那就是李映輝女士——這也是所有華信人以及瞭解華信發展史的人所公認的。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1992年,李總辭去了工行信陽分行計劃科科長的職務,創辦了“豫鄂皖蘇區資金市場”。當時,她才三十出頭。眾所周知,在商業銀行,計劃科是最重要、最吃香的部門之一。按照常規的成長路徑,她的前程應該是非常錦繡的。但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放棄,並走上了一個理論上風險就很大、實際上也歷經波折的創業之路。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她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那就是發展中國的貨幣市場。她也一直堅信,隨著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貨幣市場一定可以大有作為。同業拆借方面的嘗試失敗了,她又敏銳地發現了票據經紀方面的機遇。

初心不忘,矢志不渝。李總對夢想的執著或者說是“固執”,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嘗試,探索,創新……她不停地“折騰”,從不言放棄。從1992年至今,25年間,她經歷了很多的艱難困苦,包括親朋好友的不理解,她甚至因為業務上的創新險些招致牢獄之災,但這一切都未能阻止她對夢想的追求。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李總是個“工作狂”、“女強人”。她自己不知疲倦,也總是希望員工多拉快跑。她總是拿“鞭子”抽著你,讓你不敢稍有懈怠。張強先生被她“逼”得大把脫髮,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對工作的要求標準也是很高的,對員工的工作總是百般挑剔,幾乎沒有滿意的時候。但她的心其實也是“豆腐”做的,即使對哪個員工的表現很惱火,她也不會輕易開人。公司難以為繼的時候,她會尊重員工的選擇,從不勉強誰留下。但即使是離開了,她也會把你記在心裡。公司發展順利的時候,她又會想起你、召喚你,邀請你回來看看,甚至是回來上班。我依然記得,1998年春節,我還收到了她發的紅包,當時我離開華信已經大半年之久!

李總既是老闆,又像是家長。事實上,很多同事稱她“大姐”。當年的華信,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大家工作在一起,也租住在一起。如今,這個大家庭的成員散佈在五湖四海,能讓大家重新聚在一起是她最樂見的事情。為了這次大聚會,她親自給很多老部下打了電話。今天,這麼多人團聚在一起,她怎能不激動呢?

(五)“華信”的盛氏印記

在聚會的茶話會上,我也作了簡短的發言。我對老同事們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華信三年是最難忘的經歷。我以你們為榮,我因華信而自豪。我一直念著大家,也希望大家別忘了我。最後,我得意地笑著說:“其實,你們想忘也忘不了我,因為我在華信留下了很多的印記!”

的確,只要走進普蘭公司,或者翻開華信的歷史,就一定能看到我留下的印記——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華信報》的報頭是我寫的。此前,報頭用的是印刷體,確實沒有“大報風範”。我記得,第一次見到李總,也就是面試的時候,她就讓我寫報頭。當然,《華信報》上的報道或文章就不用說了——那是關於華信的第一手資料!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華信資金市場的徽標是我設計的。寫完了報頭,李總又把企業的CI系統工程交給了我,首先就要設計一個徽標。在李總的指導下,我手工繪製了那個紅色的“雙刀相背又相連”的圖案。古時有“刀幣”,刀代表著資金——它是華信經營的對象;中間的方塊將兩刀連通,意味著融通及中介——這是華信企業的性質;兩把刀及中間的方塊構成的圖形,既像“H”,又像“X”,這是“華信”二字的拼音首字母。“華信”二字向心傾斜,一個圓形將幾個要素攏在一起,渾然一體。

20多年後,一群老同事聚會居然激動地哭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茶話會開始時,幻燈播放了很多當年的照片,記錄了當年很多活動的場景。每次活動的現場,都要懸掛橫幅,那紅布上的白字也都是我親手刻制的。那時候還沒有電腦刻字,只能用刀子一筆一畫地刻出來。我的這門手藝是在大學時期就練就的,當年武大很多大型活動的橫幅也都是我刻制的。即使是現在看來,我刻出來的綜藝體美術字也是中規中矩,幾乎無可挑剔。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能在華信的歷史上留下一些印記,我真的感到非常榮幸和高興。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11月25日晚,一臺華信人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晚會在普蘭舉行。朗誦的是華信人自作的詩詞,演唱的是當年同唱的老歌。老同事們載歌載舞,縱情歡唱,一切都恍如昨日——那真是一個難忘的夜晚!

2017年12月2日夜於深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