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地域、性别局限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于谦”与“圣女贞德”

前言

在东方,于谦《出塞》:

健儿马上吹边笳,旌旗五色如云霞。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

瓦剌蕃人手弓矢,敢向边疆挠赤子。云屯雨散去复来,大荒落日风尘起。

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

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蚤回头。

民族英雄于谦以一首《出塞》诗,描述了570年前发生在明代首都北京的一场极其激烈的北京保卫战。虽然这场战争的硝烟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当我们透过北京那些古老的城墙,依稀还能看到那一位文弱的书生在刀光剑影中拯救国家于危难的伟岸身影。

不受地域、性别局限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于谦”与“圣女贞德”

于谦

在西方,《电影圣女贞德》:

在她死后五个世纪的人们,对她做了一切纪念:(她是)狂热的信徒、宗教神秘主义者,她天真纯洁,却又可悲地成为了一枚被当权者摆弄的棋子;同时她又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创始者和象征,被崇拜的女英雄和圣女。即使面临酷刑的成胁和火刑的死亡时,她仍然坚持着她所听到的那来自上帝的声音。无论那个声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迹让所有听到她故事的人都会震撼不已。

这段话,为我们展示了法国历史上一位女英雄的传奇事迹,在她死后的几百年时间里,人们几乎将她当成了一个半传说的角色。她就是领导法国人民在奥尔良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的“自由女神”——贞德。

不受地域、性别局限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于谦”与“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

在同一时期,东西方产生了一男一女两位爱国主义英雄。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不胆怯,不畏惧,不退缩,他们始终坚持着国家与民族的大义,生而为国,死亦为国。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走进这两位爱国主义英雄的传奇故事。

东方民族英雄——于谦

(1) 气度不凡的“救时宰相”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县人。在他少年之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他能诗善对,文采出众。有一次,他穿着红色衣服,在街上骑马而过。一位老者看见了,便戏之日:“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他立马回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所对不仅工整有序,而且还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磅礴气势。

根据野史记载,于谦在七岁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个僧人,这位僧人断言他将来会是一位“救时率相”。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后来在明宣宗朱瞻基的赏识下巡抚河南、山西两地,在此期间,于谦政绩显著。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进京,升任兵部待郎。如果不是第二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或许终其一生,于谦只能做一名普通的兢兢业业的大明官员了。然而,这场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事变将于谦推上了明朝政治舞台的前端,而他也作出了非凡的功绩,这似乎是应验了早年那位僧人的预言了。

(2)瓦剌发兵大明京师,于谦挺身而出,全力备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当土木堡大败、瓦刺再次出兵大明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大明朝廷上下震动,官员全都惊慌失措,甚至还有一些胆怯的建议迁都南逃。其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决反对南迁,他厉声道: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乃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当时监国的朱祁钰也支持于谦的看法。这样才压制住了颇为不稳的朝廷局势,继而定下了守卫北京之策略。

不受地域、性别局限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于谦”与“圣女贞德”

剧照——明朝大臣于谦

在当朝皇太后的支持下,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畿北京。于谦针对当时危急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惩治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太监王振的一干亲信,平息众怒,稳定大明的内部局势。

第二,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

”的口号,拥立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即位为皇帝,是为明景泰帝。这样,瓦剌也先手中的人质明英宗也就成为了一张“死牌”,失去了他要挟大明朝廷的重要作用。而明朝将士也能放开手脚与瓦刺决战。

第三,积极起用有真才实学之人,调兵遣将,妥善安排。为了解决朝廷缺兵少将的问题,于谦上奏,请求景秦帝释放那些因犯过错而下狱的将领,准许他们戴罪立功,其中就有原大同都督同知石亨。石亨是一员猛将,善骑射。于谦不仅很大胆地起用了他,而且还授予他重任一一守卫京畿九门之中最重要的一门——德胜门。

最后,于谦下令从各地紧急调集勤王兵马,日夜赶制武器用以装备军队,支援京师保卫之战。

就这样,大明防御部署一切准备停当,做好了与瓦刺军决战于北京城下的精心准备。

不受地域、性别局限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于谦”与“圣女贞德”

北京保卫战兵力部署

此战关于大明朝的国运,胜,则大明国存;败,则大明国灭。在于谦的心中,此战大明只能胜不能败。所以,他竭尽所能地去准备与瓦剌的战事,他不仅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且还要舍命去抵抗。他要与大明生死与共。

(3)于谦披盔甲,上战场,驱鞑虏,赢得北京保卫战胜利

善于谋略的于谦认为之前明军一直在吃败仗,瓦刺军肯定会轻视明军。正是“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于是,于谦便委派兵部侍郎吴宁代理兵部之事,自己则亲自率军在德胜门外布置战事,准备迎击瓦刺的主力军队。同时为了振奋军心,于谦还身披盔甲,亲自督战。

十月十ー日,随着阵阵马蹄声,瓦刺军前锋到达北京,并在西直门外列开阵势,摆出了要大战一场的架势。当日,于谦趁瓦刺军立足未稳,派先锋部队率军出击,与瓦刺军交战于彰义门土城北,杀敌数百人。初战告捷,令大明军威大振。当天夜里,于谦又派部将薛斌率精兵偷袭瓦刺军的营地,收获颇丰。

而一向心高气傲的瓦剌主帅也先在一天之内连续吃了两个败仗,其锐气大大受挫,于是便派遣使者向大明讲和,请大明朝廷派大臣前来迎回明英宗,他是想借此试探明朝的态度,以期待一个有利的时机。

大明朝廷经过一番商讨,认定这是也先的阴谋,于是决定不派大臣“迎驾”,而只是派了两个小官吏出城去拜见“太上皇”明英宗。也先知道二人官职小后,便指名道姓要于谦、石亨、胡滢等人前往瓦刺军营谈判,并且向大明朝廷索要大量的金银财宝。

对于也先此举,作为主帅的于谦坚决拒绝:

”今日只知有军旅,其他不敢闻。”

于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一场事关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大战一触即发。

不受地域、性别局限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于谦”与“圣女贞德”

北京保卫战

十月十三日,瓦剌军大举来袭,于谦命令石亨事先在德胜门道路两旁的空房中设伏兵。同时以小队骑兵诱敌,当瓦刺军攻来时,明军佯装败退,毫无察觉的瓦刺大军便一路追来。石亨率领伏兵陡起,截断了瓦刺军的退路。于是双方展开了激战,在前后夹击之势中,瓦刺军进攻德胜门惨败。

随后,瓦剌军转而进攻西直门,明军将领刘果早有准备,他命令将士躲在极深的一道壕沟后面背城列阵。瓦刺军刚一逼近,躲在壕沟后的明军就火器齐发,使得攻势受阻的瓦刺军只能往西而去。

十月十四日,在德胜门和西直门败退的瓦刺军又进攻彰义门(即今广安门)。明朝军队先用神铳火器冲锋,后紧接弓弩短兵,一举挫败了瓦刺军的前锋部队,同时瓦剌军队又遭到当地居民的拼死反抗。最终只得仓皇撤退。

在这几次的交锋中,瓦刺军均是以大败收场。

十月十五日晚,于谦下令对围在城外的瓦刺军施以猛烈的炮火攻击。一时间,炮声震天,声势惊人。瓦刺军死伤无数,终于被逼退京师,撤回塞外,京师之围始解。

不受地域、性别局限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于谦”与“圣女贞德”

剧照——于谦

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其后瓦剌出兵大明京师,试图一举灭了大明王朝。这个时候,是于谦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挺身而出,他力主抵抗瓦剌,不后退,不妥协;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粉碎了瓦剌想要通过明英宗来要挟大明朝廷的阴谋;与此同时,他积极备战,部署保卫京师之战略,并亲自上战场,与大明将士一起奋勇杀敌,保卫国家。

最终取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

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他都要去做,正如林则徐所说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于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他的国家,他视死如归,舍生忘死。

所以,他是大明朝的中流砥柱,如果没有他,大明王朝能否延续下去还是一个很大问题。所以他彪炳千古,让世人永远铭记。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西方——法国,也出现了一位爱国主义的英雄,她就是圣女贞德。

西方民族女英雄——贞德

(1)一位聆听到上帝声音的奥尔良姑娘

贞德出生在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和洛林大区边界上一个叫做栋雷米的农村,她是一个平常农家的少女,整天做的事情就是牧羊。她目不识丁,连最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

她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农家姑娘,她的一生也许就这样很普通的度过了。

然而,在她十六岁那年,她的一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428年,十六岁的贞德自称遇见了天使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得到了“神的启示”。神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被英国人占领的法国领土,于是她不再迟疑,开始踏上了保卫国家领土的无畏征途。虽然这一传说到现在已无迹可考究,但是在国家危难的这个时刻,贞德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去拯救自己正在遭受厄难的祖国,这足以博得众人的尊敬。

1429年,贞德十七岁。英军围困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奥尔良城是法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其战略位置重要性可见一斑,它一旦失守,那么法国的南方就可能会全部沦陷。听到这一消息的贞德,深感这正是自已为祖国出力献身的时刻,于是她一再请求父母和叔叔带她去见当地的法军指挥官。她的叔叔被她所感动,于是就将带她到了法军军官面前。

不受地域、性别局限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于谦”与“圣女贞德”

英女雄贞德

接着便有了贞德这个小姑娘便和法国军官所展开的一段对话:

“你这个小姑娘,连如何戴头盔都不知道,还怎么能上战场呢?”

“我有决心和勇气,我能学会战斗。”

“你一个人怎么和英国军队作战呢?”

“我有祖国和人民,还有国王。”

贞德的这番话里透露出来的勇气,无畏以及担当使得位军官大吃一惊,就连法国国王查理七世也被贞德那坚不可摧的意志所感动,同意让她带领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去拯救被英军围困的奥尔良城。

这个十七岁的少女,凭借着自己那拯救国家的坚定意志,赢得了法国国王的信赖,委以重任。她终于踏上了拯救自己国家的征途。

那么接下来,她将面临的是对奥尔良这个城市的拯救斗争。

(2)战旗下的英勇身姿

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剑和一面旗帜。在与英军的战斗中,她总是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帜出现在哪里,英勇的法国士兵就奋不顾身地跟到哪里。

她是队伍的标志、领头羊。

经过无数次的战斗,历经重重磨难,贞德带领她的部队终于来到了被英军占领的奥尔良城下。而此时守城的法军却不肯开城迎接,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个女孩子能够率领军队打败英军。

而深信“事实胜于雄辩”的贞德也不再申辩,她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她的能力。

不受地域、性别局限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于谦”与“圣女贞德”

高举战旗的贞德

她在四周巡视一番,发现在城的另一边还有一座坚固的英军堡垒,于是她便指挥自己的军队开始对这座堡垒进行攻击。向来冲在最前面的贞德首先举起战旗,越过壕沟,架起梯子爬上城堡,不一会儿掉下来了,又爬上去,不退缩,不放弃,英勇无比。守城的法军被这一幕感动了,随即打开城门也向英军发起了攻击。

于是,被英军围困长达209天的奥尔良城终于解围了。这个捷报一经传开,整个法国都沸腾了,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平凡的农民丫头”。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法国在整场战争中的不利局面,战争从此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在奥尔良这场胜利之后,法军开始了一场场的反攻战斗。6月12日收复了雅尔若,6月15攻克了卢瓦尔河畔的默恩,6月17日拿下了博让西。

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贞德给所有参战的将领和士兵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深深地将他们折服了。于是,他们都转变为贞德的忠诚支持者,让她全权指挥战斗。此后,法国的反攻更是所向披靡。6月29日开始进攻兰斯,7月3日和平通过奥塞尔,而途中路经的其他城镇也都毫无抵抗地重新回归法国。

终于,在1429年7月,英军对法国的包围土崩瓦解,法军在贞德的领导下创造了奇迹般的胜利。贞德这个农民的女儿:

“持续领导着法国军队赢得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势。”

贞德,这个农民的女儿,做到了别人永远也无法想象的事情,她拯救了法国,她是法国的英雄。

(3)在烈火中永生

不受地域、性别局限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于谦”与“圣女贞德”

火刑架下的贞德

1430年5月,贞德率军前往贡比涅抵挡英军和勃艮第人的进攻。在军队撒回贡比涅城时,处在军队最后方殿后的贞德被勃艮第人俘虏了。贞德试图逃跑了好几次,但均未成功。

而后,贞德更是受到了教会法庭的审判,被指控犯有“异端罪”、“女巫罪”等12项罪责。在各种方式的逼供之下,贞德并没有意识到死神的临近。法官们逼迫完全不识字的她签下了一份她根本看不懂的公开弃绝书,她不知道,这是一份放弃她生命的“死亡契约”。

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圣女贞德在一片熊態烈火中结束了自已的生命。

但是她的心,她的精神并没有被无情的大火所烧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和高度的爱国热情,他们为此进行了英勇的战斗,终于在1453年,追使英军签订了投降书,完成了贞德未竟之事业。

1920年,教会终于追封贞德为圣女,然而此时,这位忠义感天的烈女已经逝去了将近500年了。

这个出身平民的少女,尽管目不识丁,但是她有一颗炽热的心,她用她那颗炽热的心挽救了自己的祖国。她虽卑微,但她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她敢拼命,敢于同侵略者做斗争。她舍生忘死,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唤醒了法国人的斗志。她赢得了人心,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结言

于谦与贞德,在地域上,他们一东方,一西方;在性别上,他们一男,一女,他们之间的区别不可谓不大,然而他们都在民族、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号召全国民众起来反抗,并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由此可知,爱国主义是没有地域、性別等局限的。在国家最危急的关头,真正的英雄是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续而舍生忘死的。谁是英雄,也只有此时才能见分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