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暴力裁员:是谁把职场忠诚变成了毒药?

前两天,一篇名为《网易裁员,让保安把身患绝症的我赶出公司。我在网易亲身经历的噩梦!》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不到两天的时间,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突破10万+,在看数已达到10万+。

网易暴力裁员:是谁把职场忠诚变成了毒药?

  文章作者,自称“网易前员工”。

  事件的起因则是:

  2014年,他进入公司工作,5年来兢兢业业,几乎天天加班。今年1月份,他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冒着心力衰弱的风险,还在坚持工作。

  后来,病情愈发严重,扛不住了,不得已去医治救治。可是,前面员工死扛,后面公司却为了把他弄走,采取了各种“见不得光”的手段,“威胁、监视、拒发奖金、拿绩效说事”。

  虽然,该员工还是拿到了“N+1”补偿,但自己为公司效力多年,最后“护送”离开的还是保安,公司一刻都容不下他。这件事另他心酸不已,为之气愤,挥笔成文。

  看似“被离职”的小事,引发网络共鸣,纷纷转发,把网易推至风口浪尖。

  网易的回应倒是及时,周一(11月25日),该公司针对暴力裁员事件发表公开信表示,“确实存在简单粗暴、不近人情等诸多行为,向相关前同事及家人道歉。”

网易暴力裁员:是谁把职场忠诚变成了毒药?

  “绝症变相被裁”事件,已经不是首次发生了。

  去年就有类似的新闻报道。厦门的美资物流公司,有一位姓尤的客户经理,在公司勤勉工作了24年。然而,在一次体检中,被确诊为早期肝癌。

  24年的积蓄根本支撑不了几天,更扯的是,公司将他原本2.5万元的月薪,直接降到1200元!由于他原来工资高,社保自缴也高,如此一来,扣除1200元工资后,他还要倒贴3000元给公司。公司没有雪中送炭也就罢了,反倒落井下石。

  尤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为公司奉献了24年,没想到却是这样的结局......”

  我拿“忠诚”赌明天,你用“切割”来回敬,并不仅仅适用于网易前员工,以及美资物流的老尤。即使位高权重者,也难以逃脱被裁的命运。

网易暴力裁员:是谁把职场忠诚变成了毒药?

  这次“网易员工被暴力裁员”事件就在网易回应后,渐渐收尾。然而,文中背后却反映出了2个问题:

  1、数次被裁事件:你和公司只是一种交易关系

  虽然背景不同,但你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毫无安全感的时代:

  无论你是一名程序员,还是一位高管,无论你身处BAT,还是来自小公司,你永远无法预测自己的下一秒。

  朝不保夕已是常态。而“忠诚”这个被公司鼓吹的概念,会出现在新人培训中,会出现在公司训导里,会出现在职场墙上......

  它们潜移默化,在你的心里生根发芽,直到成为你的一部分。于是你无怨无悔,辛勤耕耘。因为公司告诉你:前期有奉献,后期才有收获。然而,就像网上说的:

  “职场中最大的谎言,就是老板对员工说:你放心,我不会亏待你的。”

  老板不会告诉你,是否养你,最终只取决于一件事:你是否还有价值?而不是你是否还忠诚。当你能为公司创造价值时,忠诚就是加分项。省钱,还能留得住你;当你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时,忠诚就是累赘。你仗着自己忠诚,就不走,那不是耍赖皮么?毕竟公司不是你家,老板不是你妈,你们只是一种交易关系。

  2、你在企业能待多久,取决于你的价值

  几年前,联想裁员,一位被叫毛世杰的员工被裁。他写了一篇日记,控诉联想暴力裁员,顿时引起网络轰动。

  毛世杰说,自己一直将联想当成家,但联想却这样对待家人,真让人心寒……联想老总柳传志很快回应,说:“员工本来就不应该把企业当成家。在家里,子女可以有各种缺点,犯各种错误,父母最终都是宽容的。企业则不可能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企业就会陷入一片儿女情长之中,完全无法发展。”

  柳总的话,虽然扎心,可还是蛮诚实的。

  是啊,家是血缘群体,企业是利益集合。前者天道昭昭,分内之事;后者利往熙熙,价值为先。

  所以,你在企业能待多久,完全取决你的价值,而不是取决你是不是把企业当成家。要知道这个家始终是老板的,要不然怎么叫企业家呢?

网易暴力裁员:是谁把职场忠诚变成了毒药?

  写在最后

  不知何时起,“忠诚”这个我们一直推崇的词汇,变得太虚,太大,能装进的东西太多。而这个词又经常被用得毫无节制:

  刚刚入司,就要接受一番忠诚度的洗礼; 无论什么场合,你都被灌输对组织忠诚,才能得到重用的真理;老板也时不时让你把企业当成家,共负荣辱,企业一定不会亏待你......

  可当真实来袭时,那些人为塑造的情怀,便会碎了一地。在此周周认为,在职场上,始终要让自己保持竞争价值,不要过度“卖命”。

  永远要认清的是,职场如战场,时刻保持警惕,即便拿下一城一池都不能大意,天上随时都会掉下一颗炸弹,让你灰飞烟灭。

  资本永远是逐利的,员工不创造价值就会被企业淘汰,企业不创造价值也会被市场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