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为什么书生多为负心汉?原因在这里!

自从人类文明开始,建立了社会关系,人们就开始渴望有真挚美好的爱情,但在古代的戏曲和小说,大多都是负心书生的故事。有的故事也流传至今,被作为典型的例子,我们知道故事来源于生活,无论是古代文学小说,还是近代文学作品,都是基于一定的现实故事为背景的。所以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的书生群体中,有那么多渣男呢?

古代女子:为什么书生多为负心汉?原因在这里!

渣男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可这些原因,是否能说服今天的你呢?

首先是在古代,书生在考取功名之前,只是一个普通大众,但一旦考取功名成功,身份就不一样了,所以身份的华丽转变,会容易书生负心。有人该说了,都是饱读圣贤书的人,身份再怎么转变也不该负心啊,我也这样认为,但是在古代,科举制度下的广大中下层读书人,除非走上仕途,否则很难改变命运。这时候同样会有很多的女子和女子家长们,看中有潜力的寒门学子,希望这些书生有一天能够考中,从穷书生转变成官家人,自己也能跟着享受荣誉和福气。

古代女子:为什么书生多为负心汉?原因在这里!

所以很多人都会变卖所有家当,供穷书生读书科考,可他们没想到,书生一旦转变身份之后,就步入了统治阶级,与老百姓是有身份差异的;另外读书人都好面子,喜欢攀比,所以当身份转变之后,就会嫌弃之前的女子,进而当了负心汉。比如我们知道的宋朝戏曲张协状元,张协书生进京赶考,路遇强盗,幸好遇到了贫穷善良的农家女子搭救,领居们都觉得张协是个有前途的书生,就撮合两人结为夫妻。婚后的张协的妻子辛勤劳动,不惜卖掉自己的头发来挣钱,就是为了帮助张协继续上京赶考。可谁想到,张协是个忘恩负义之人,他认定和妻子的婚姻只是一场利益交换,所以当他高中后,立马翻脸不认人,不仅嫌弃妻子丑陋,出身低下,甚至想要在路中杀掉她。

古代女子:为什么书生多为负心汉?原因在这里!

这样的负心汉并不少见,再比如《三侠五义》里面的陈世美,就是流传至今的负心汉形象。虽然历史中没这个人,但这一形象是当时社会众多负心书生的一个缩影,现实中存在很多原型。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封建礼教影响下,女子社会地位本身就低,贞洁尤为重要,而社会群体本身更倾向于书生。在唐朝的小说中,《莺莺传》中,贫寒书生张生旅居寺中,遇上兵乱,他保护了自己的远房姨母。姨母请客答谢,在饭桌上,他对姨母的女儿崔莺莺一见倾心,也通过红娘传递,两人在约下私定姻缘。

古代女子:为什么书生多为负心汉?原因在这里!

即使张生赴京赶考之时,还与崔莺莺互通书信,可是没过多久,张生就变心了,他不仅抛弃了崔莺莺,还说莺莺是红颜祸水。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女子若与他人私定一生,就被认为是不洁的行为。即使男子日后将他们抛弃了,也不会有人指责,所以做一个负心汉,他们的代价很低,莺莺的小叔都站在张生这边,甚至夸赞张生这种始乱终弃的负心行为。

古代女子:为什么书生多为负心汉?原因在这里!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故事越来越不受人喜欢,所以到了元代,就对剧情进行了大部分改编,也就是后来我们知道的《西厢记》。将负心汉张生改成了有情有义的痴情男子,结局也是让人得以慰藉。

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古代的书生大都是负心汉,只是我们作为现代人,无法真切的感受到,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负心汉也能这么理所当然。

对于古代书生多为负心汉的情形,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