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金玉国——反哺母校的义举

洛宁县城关镇东关社区有一位年届94岁的退休老教师,名叫王云汉。王老师虽已是耄耋之年,走路已直不起腰,但头脑清醒,语言干净利索,回忆起往事,如数珍宝,历历在目。出于尊重历史、注重亲历、了解往事的心态,我到他家里,请他谈一些他亲身经历的往事。

河南洛宁金玉国——反哺母校的义举

提起往事,老人的心情顿时年轻了许多,双目炯炯有神,面带微笑,口若悬河,给我讲述了他和几位老友为东关小学集资建校的感人故事,还热情地取出当年保存的有关资料让我拍照。他的谈话让我深深感受到老一代对母校的感恩情和对下一代的关怀意。

王云汉老师曾在东关小学的前身“洛宁师范附属小学”教学,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平反后曾供职于洛宁县教育局和县直小学。一次他和几个老友回到东关小学,那是他们上过学的母校,上学时学校名字叫“洛宁县立高等小学校”,看到小学围墙破损、校容校貌陈旧不堪,感慨颇深,便和已经离职在家的《洛宁县志》编辑王东岳先生商量,准备发动老校友响应国家“集资建校”的号召,为学校办点实事。二人不辞辛苦,奔走游说,说服了牛长才、赵中心、周喜魁、郭育生、张公选几位老校友,开始了集资准备工作。

河南洛宁金玉国——反哺母校的义举

让我们来看看这群老校友吧,他们都是年过花甲或古稀之年的老人,其中好几个都是曾被错划为右派的平反人员,他们曾被带着高帽子游街,写检讨、挨批斗,随着“四类分子”劳动改造,有的甚至蹲过监狱。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他们忍辱负重,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那颗热爱教育的心,平反之后,仍然献身教育,牵挂着培育自已的母校。他们带着满腔热情,找到时任洛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陈腾云,激动地流着眼泪说:“陈主任呀,你也是东关学校培育的学生,没有母校的培育,就没有咱们的今天,你看现在咱们母校成什么样子啦,娃子们坐在清朝建造的房子里,门窗破烂不堪,有的窗户烂的连老百姓都看不下去了,用砍来的枣刺护着,学生们坐的是民国时期的桌凳,小点的娃子用的是土台架木板,现在国家号召集资建校,咱们得动起来呀”!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取得了这位老领导的支持,报请上级批准,建立账号,成立了“洛宁县东关学校校董委员会”,开始了发动校友的集资活动。

东关学校位于洛宁县老城东北隅“洛西书院”旧址,从明朝时的“洛西书院”到后来的学校,全国各地的洛宁籍官宦、名人,大都接受过这所学校的培育 ,学校是洛宁人才的摇篮。当代许多科局级干部也都曾在该校接受启蒙教育。

河南洛宁金玉国——反哺母校的义举

河南洛宁金玉国——反哺母校的义举

虽然校友众多,但对董事会来说,许多人是无法取得联系的。为了能够得到更多校友的响应,董事会向全国各地知道地址的校友发出了一份满怀深情的《育英函》:

亲爱的 xx 同学尊鉴:

光阴何急?时不我待。数十寒暑,一弹指顷,值此秋高气爽,重阳登高之际,向同窗故友,叙旧话新,以示慰问。

洛宁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是元朝至元元年(1335),邑人翰林直学士薛友谅捐献故宅,奉旨赐额曰《洛西书院》,历经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距今六百五十年,因政体的更替,名称也随之变換,建国后,县治西迁,本校处于新城之东,故而名曰《东关学校》。

她是洛宁文化的滥觞,教育的先河,贤良的慈母,她那“仰之弥髙,钻之弥坚”的英姿,儿女们是永远难以忘怀的,她老人家德齿兼隆、劳苦功高,哺育了千万个经国济世之才,为国为民为桑梓,树起了座座丰碑,我们现在的道德文章功名事业,都是她老人家谆谆教诲,偱循善诱之功。“登高自卑,行远由迩”,我们应以孺慕之心,来回忆童年的向往,以“反哺”之义,来报答培育的恩情。

早我生者为前人,晚我生者为后人,前人育我,我育后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上不愧祖宗,下不负子孙。今喜逢中央号召“集资建校”,实乃英明之举。敬乞阁下饮水思源,踊跃捐赠,立碑树名,永昭后世!专此 奉恳 恭祝

大安

开户银行:河南洛宁县工商银行

账号:一四四——一四一

联系人:周喜魁

洛宁县东关学校校董委员会(公章)

一九八八年 月 日

《育英函》一经发出,便得到许多校友的响应,旅大警备区政委彭仲韬和云南省民族出版社总编辑梅村,各捐资一千元,许多在职干部都是百元捐款,在当时,一般职员月薪仅有百十元,就在这种情况下,很快集资五万余元,但问题也随之显现,远在外地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港台地区的学友,不明真相,担心集资是个骗局,提出质疑,他们说,哺育我们的母校在洛宁县城内,东关的学校与我们有什么相干?尽管董事会作出解释,并且列出一系列学友名单,仍不能去掉疑虑。为消除误会,董事会经过研究,决定申请县里更新学校名称,名正则言顺。于是向县里打报告,作请示,几经周折,最终将“东关小学”更名为“东城小学”,但几经反复,为时过长,导致汇款锐减,许多人对集资失去信心。董事会研究认为,集资不能停,集多少,算多少,即使不能建教室,购置些桌凳也是对母校的贡献。于是校友相互介绍,继续开展工作,经过近两年筹备,集资达到十万余元,决定为母校建一座教学楼,完成校友们的殷切心愿。

河南洛宁金玉国——反哺母校的义举

河南洛宁金玉国——反哺母校的义举

1990年,当春回大地的时候,在东城小学南端的校址上,体现校友心愿的教学楼终于开工了。在工匠方地、放线、开挖、砌好房基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群众认为西部房基部分进入西边义和巷道路,出面阻止施工进行。那时房基是以砖铺底,基底宽,层层收,直至墙体,所以房基较墙宽出许多,校董会出面解释无效,经与工匠协商,决定收回墙基宽出部分,采用水泥直接浇灌的办法强化根基,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工程得以顺利施工。在几个年届古稀的校董不停督查下,一座两层高,占地面积八百平方米,八个教室、左右各四的教学楼在鞭炮声中胜利峻工,交付使用。这是东城小学第一座教学楼,是众多校友回报母校心愿的结晶。

教学楼为学校教学提供了便利,为校容校貌的改变带了个好头,当学生们背着书包搬进教学楼上课的时候,学校的师生笑了,校董会的老人们笑了,校友回报母校的心愿实现了!群众们为了纪念校友的义举,请董事会王东岳先生撰写碑文,在校门口竖起一座《东城小学集资建校纪念碑》。

现在,在学校众多的教学楼中,董事会建的这座教学楼没有后建的楼房高大,相比之下已相形见绌,但那众多的楼房中,只有这一座是老一代校友心血的结晶,向人们昭示着一代学子知恩回报的赤子之心!

而今,随着学校的扩建,那座集资建校纪念碑也已不复存在,回报母校的老一代校友也多已谢世,回首往事,怎能不让耄耋之年的王云汉老师心情激动,感慨万千,然而,虽然勒诸贞珉的石碑没有了,但老一代知恩图报的反哺义举,将会成为莘莘学子的榜样,在人们心中留下一座不朽的丰碑!

河南洛宁金玉国——反哺母校的义举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