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與朱棣都是被逼起事,為何前者是明君而後者譭譽參半?

歷史上,太宗們大多數皇位都非嫡長子繼承而來。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太宗們之中的佼佼者,他們在各自皇朝的建立和開疆拓土的過程中,都付出了比嫡長子更多的努力,卻不是正當的皇位繼承人。在殘酷的皇位爭奪過程中,他們都受到了來自第三方的逼迫。李世民與朱棣都是被逼起事,為何前者是明君而後者譭譽參半?

李世民玄武門的過程只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而朱棣的靖難之役是歷時四年的戰爭,從北京南下打出來的江山,這個過程中難免造成生靈塗炭,殃及池魚,所以朱棣不管怎麼努力怎麼也擺脫不了篡位的壞名聲。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

據《舊唐書》記載,武德九年突厥犯邊,太子建城與齊王元吉想借領兵之機,謀害秦王世民。

李世民與朱棣都是被逼起事,為何前者是明君而後者譭譽參半?

玄武之變

六月四日,秦王率領長孫無忌等人在玄武門發動政變。

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長孫無忌等人日夜向秦王進言,事情已經到了最危機的時刻,如果不舉事,只有等死這一條路了。長孫無忌等人以集體辭職的方式,來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淵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宮的行為,李淵聽到李世民的密奏後,也很吃驚。第二天,召集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倫、宇文士及、竇誕、顏師古等,要追根究底詢問這件事。建成、元吉到臨湖殿時,察覺有異常,想回轉東宮,可為時已晚。建成死於李世民箭下,元吉被尉遲敬德所殺。

李建成諸子皆遭遇連坐被誅殺,李世民將自己的兒子趙王李福過繼成為建成的支脈。

李淵見到米已成炊,也就順水推舟,讓李世民成為太子。不久李淵讓位於李世民,成為太上皇。

李世民與朱棣都是被逼起事,為何前者是明君而後者譭譽參半?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

靖難之役

朱元璋建國後,將九個兒子沿邊境線東西向排開,希望通過“九王巡邊”來穩固大明朝邊境線的穩固。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叔王們相繼被廢或被殺。感到威脅的燕王朱棣,乘勢而起,打著靖國難的旗號,發起了奪位之戰。靖難之役,一打就是四年。

最終憑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朱棣打進了南京,朱允炆失蹤。朱棣登上皇位,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忠於朱允炆的士大夫受到了朱棣的打壓,方孝儒被誅十族。在當時讀書人的眼中,朱棣又怎麼會有好形象呢?

李世民與朱棣都是被逼起事,為何前者是明君而後者譭譽參半?

靖難之役示意圖

玄武門之變與靖難之役的差距

第一:成本不一樣

玄武門之變,只用了一天時間,而靖難之役用了四年。玄武門屬於速戰速決,皇室內部的問題得到瞬間解決,沒有對政局和百姓造成什麼惡劣影響。朱棣的皇位之路相對坎坷了許多,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傷害,不是一時半會所能抹平的。

第二點:名正言順

雖然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發起的兄弟之爭,最終獲得了李淵的原諒。名義上李世民的皇位是李淵在世的時候傳下來的。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是在被欺侮到頭上後的無奈之舉,終究行為上是造反。此時,朱元璋已死,朱棣的皇位是沒有被上一輩承認的。無論朱棣即位後,有多大的功績,終究還是名不正言不順。

第三點:貞觀之治和仁宣盛世

貞觀之治是李世民一手打造的,這個功勞是不爭的事實。其後李治的永徽之治,李隆基開元盛世,持續時間之長,在歷史上是僅有的。

朱棣的功績偏向武功,五徵漠北,天子守國門,編纂永樂大典,為他兒孫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明朝的盛世相對於唐朝來說,要短暫一點。朱棣的影響力比李世民相對較弱。

無眠心語:

無論是玄武門之變還是靖難之役,都有其因果的存在。皇權之爭,本無誰對誰錯,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也不一定就是當時真實的內容。總體上來說,李世民和朱棣,都算曆史上不錯的好皇帝,明君也有對錯,孰對孰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