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打出五道伤痕,也打坏了孩子的成长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都是很常见的教育理念。

“棍棒”教育的核心就在于,父母觉得孩子被打了才长记性。最可怕的是,“棍棒”教育的延续性。

不论是父母从他们的原生家庭感受到教育方式还是父母从“棍棒”教育中看到的“效果”,都容易让家长对“棍棒”教育产生认同。

父母打骂孩子只是想要获得一个结果——听话。据调查显示,2-6岁的孩子被打骂,是因为调皮捣蛋;六岁以后被打骂则是因为学习问题。

父母秉持着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理念,遇上了孩子“觉醒”的自我意识,就造成孩子不“买账”,父母就会一顿胖揍。孩子在“棍棒”下沉默了,而父母会把这种沉默当成听话,也就看不见这种“听话”背后带来的伤害。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伤痕,也打坏了孩子的成长

“棍棒”教育会在孩子心上留下五道伤痕:

△第一道伤痕:攻击性人格

孩子受到“攻击”时,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两个孩子打完架后还能友好相处,是因为在互相打架的过程中消耗掉了自身的肾上腺素。

但当父母打骂孩子的时候,孩子只能憋着,因此肾上腺素就不断的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会因为一点点的挑战而引爆身体里较高的肾上腺水平

武汉有个小孩买热干面,因为老板多收一块钱而拔刀杀人。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就是一个高水平的肾上腺素让他们变成了“攻击性人格”。

往往喜欢打架斗殴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暴力氛围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挥动拳头,因为他们只知道:

打是让别人屈服和顺从自己的唯一方式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伤痕,也打坏了孩子的成长

△第二道伤痕: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打骂孩子,会破坏亲子关系这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喜欢被打骂,即使是再小的孩子,被打骂后都会出现“仇视心理”。

长期被打骂的孩子,会慢慢的强化自己的“仇视心理”。经常会看到有关于孩子弑父弑母的新闻,这么离经叛道的新闻会发生,就在于孩子对父母的“仇恨”

当孩子长期被暴力以待的时候,会产生羞辱感,而羞辱感不断的强化就衍生出了扭曲的心理。因为亲子关系的疏远,亲子之间没有感情,孩子在扭曲的心理的支配下,遇到刺激就会遵循本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伤痕,也打坏了孩子的成长

△第三道伤痕:撒谎

父母一碰到孩子犯错误就打孩子,孩子就在挨打中学会撒谎。挨打就会疼,孩子为了逃避“皮肉之苦”,就会想尽办法欺骗。

为了减少挨打,孩子能瞒则瞒、能骗则骗,因此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的是非观往往是和挨不挨打挂钩的,导致道德发展水平低,没有学会正确的判断是非能力。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伤痕,也打坏了孩子的成长

△第四道伤痕: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无法理解孩子一被打骂就冷战、大吼大叫、离家出走,很大的原因是孩子在被打骂的过程中产生了逆反心理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识和自尊,多次的被打骂,孩子的自尊心被伤害了,这时候就会用逆反心理来捍卫自己的“主权”或是保护自己

逆反心理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变得越来越“固执”,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孩子都听不进去,执意要用和父母“对着干”的态度来获得父母的妥协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伤痕,也打坏了孩子的成长

△第五道伤痕:自我价值感低

父母的打骂在无形中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没有安全感就会产生害怕的情绪,害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和认同,而被父母抛弃,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

父母的打骂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我什么也做不好”的认知,这种认知会使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变得越来越低自我价值感越低,孩子就越容易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感

低自我价值感还容易伴随着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的孩子大多是没有自信的,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往往进行的都是消极的、错误的归因方式。正因为这样的归因方式导致了孩子的无助感,继而自暴自弃。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伤痕,也打坏了孩子的成长

“棍棒”教育的可怕就在于,这五道痕迹一旦留下就很难消除。我们不提倡“棍棒”教育,是希望这种不合理的和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被正确的教育方式所替代。

对待孩子的教育,更是对自己为人父母的教育。

在教会孩子学会责任感、知识技能和社会技能、道德感之前,父母也需要提高自身管控情绪的能力,学会尊重孩子,

给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松弛有度的,让孩子有空间去探索世界,培养自己的认知模式

也许你用“棍棒”教育暂时看到了成效,但是这个成效的代价却是孩子“不健康”的成长。

文章作者简介:咨询师尤可,专注于亲子关系、青少年、儿童心理,用文字剖析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