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2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妈妈做好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

■不让宝宝吃的东西,一定会吃,有时还会一边盯着你的脸,一边把食物放进嘴里;

■让他穿衣服、穿鞋子、戴帽子,不管什么时候,回答都是:“不、不、不!”

■该吃饭时不好好吃饭,用手抓饭是经常事,还会弄得满桌子都是。

经常搞得妈妈们崩溃,实在看不住、没有办法了,只能用武力解决问题,对宝宝进行“棍棒教育”。结果发现宝宝还是不听话,甚至变本加厉,越来越叛逆。


2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妈妈做好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2岁的宝宝如此不听话,到底该怎么办?

犯错时是给宝宝“立规矩”的好时机

有专业研究数据表明:当宝宝1岁左右,大脑、肢体发育、精细的运动能力都在飞速发育,变得越来越成熟。

宝宝开始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识,此时的关注点从自己的身体延伸到了身边的事物,不停地通过“暴力”、“破坏”、“不听话”等行为对周围的环境展开试探、探索。

宝宝这些“不当”的行为,会不会变成真正的坏习惯,由大人的反应决定。


2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妈妈做好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有的行为是在探索世界;有的是在探索父母的“底线”;有的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认知而做错。这时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用立规矩的方式,约束孩子的不当行为,帮宝宝形成规则感。

让宝宝明白什么应该做、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2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妈妈做好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究竟怎样给宝宝立规矩呢?

1、定规矩要抓具体事情

不少妈妈在宝宝不听话时,对宝宝喊得都是:

“你能不能安静一会儿!”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这些话对宝宝来说,根本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宝宝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妈妈们对宝宝规劝时,要抓住具体的事情。

比如:宝宝在吃饭时一直在用筷子敲碗,妈妈们可以这样说:“宝宝,筷子敲碗的声音太吵了,影响妈妈吃饭了。”宝宝就会明白用筷子敲碗是不对的,不再做出这种行为。


2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妈妈做好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2、让孩子明白规则背后的目的和道理

2岁的宝宝已经能理解大部分妈妈说的话。要告诉孩子立规矩为了什么,而不是强制性将规则放在宝宝身上,强迫宝宝执行。

比如宝宝把玩具丢的到处都是,玩完之后也没有收拾。

妈妈可以对宝宝说:“玩具玩完了要收拾起来,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空间让你活动,想找到要玩的玩具也更容易。”、“被子打碎了要赶快打扫干净,不然很容易划伤。”


2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妈妈做好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3、制定规矩后父母要以身作则

宝宝是这个世界上模仿力最强的生物,他们会尽自己所能模仿、学习父母。想要宝宝遵守制定的规则,父母就要做到以身作则。规定宝宝不能玩手机,大人也不能经常玩。

想要宝宝能安安静静坐下来吃饭,遵守饭桌礼仪,父母就要先做到不看电视、不挑食、不浪费。


2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妈妈做好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4、规矩要明确且前后一致

2岁的宝宝正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在制定规则时要明确表明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比如吃饭时不能看电视、不能玩玩具,而且规则执行的时间要长,不能随意改变。

不能因为宝宝的任性、哭闹就把规则放宽,这样宝宝就会认为规则并没有那么重要。


2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妈妈做好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5、违反规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自然后果”

宝宝不按照规则产生的后果,多数都是由父母承担,宝宝感受不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对。要让宝宝明白违反了规则,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但后果不是“惩罚”,是做错事情而得到的自然结果。

比如:到了时间不好好吃饭,后果就是挨饿;出门不穿衣服,后果就是会冷。妈妈们不要舍不得孩子承受后果,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帮孩子把握好,宝宝自然就明白遵守规则。

让宝宝自己承担后果时,不要以打骂的语气,但态度要坚决。


2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妈妈做好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跟2岁的宝宝讲大道理,他并不会懂,妈妈们可以借助绘本这种工具,将大道理转化成一个个宝宝容易接受的小故事,宝宝更容易明白妈妈们想要传达的道理。

我女儿2岁也是怎么说都不听,后来用《幼儿情商、行为管理》这套绘本,把吃饭、刷牙、洗澡等生活小事变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她听,不仅不抗拒,还会跟着学。


2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妈妈做好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慢慢知道想要干净就要乖乖洗澡,逐渐学会自己穿衣服等等,让我省了不少心。绘本中的小动物们都很生动、可爱,更符合宝宝的思维模式,会自己把行为向绘本中的小动物们靠近。不用大吼大叫,就能培养宝宝的好习惯。全书一共30册,把0-3岁宝宝容易出现的问题、行为都包括在内,教育宝宝事半功倍。


2岁宝宝不听话,怎么立规矩?妈妈做好这5点,告别“棍棒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