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2歲寶寶不聽話,怎麼立規矩?媽媽做好這5點,告別“棍棒教育”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不讓寶寶吃的東西,一定會吃,有時還會一邊盯著你的臉,一邊把食物放進嘴裡;

■讓他穿衣服、穿鞋子、戴帽子,不管什麼時候,回答都是:“不、不、不!”

■該吃飯時不好好吃飯,用手抓飯是經常事,還會弄得滿桌子都是。

經常搞得媽媽們崩潰,實在看不住、沒有辦法了,只能用武力解決問題,對寶寶進行“棍棒教育”。結果發現寶寶還是不聽話,甚至變本加厲,越來越叛逆。


2歲寶寶不聽話,怎麼立規矩?媽媽做好這5點,告別“棍棒教育”


2歲的寶寶如此不聽話,到底該怎麼辦?

犯錯時是給寶寶“立規矩”的好時機

有專業研究數據表明:當寶寶1歲左右,大腦、肢體發育、精細的運動能力都在飛速發育,變得越來越成熟。

寶寶開始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識,此時的關注點從自己的身體延伸到了身邊的事物,不停地通過“暴力”、“破壞”、“不聽話”等行為對周圍的環境展開試探、探索。

寶寶這些“不當”的行為,會不會變成真正的壞習慣,由大人的反應決定。


2歲寶寶不聽話,怎麼立規矩?媽媽做好這5點,告別“棍棒教育”


有的行為是在探索世界;有的是在探索父母的“底線”;有的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認知而做錯。這時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用立規矩的方式,約束孩子的不當行為,幫寶寶形成規則感。

讓寶寶明白什麼應該做、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2歲寶寶不聽話,怎麼立規矩?媽媽做好這5點,告別“棍棒教育”


究竟怎樣給寶寶立規矩呢?

1、定規矩要抓具體事情

不少媽媽在寶寶不聽話時,對寶寶喊得都是:

“你能不能安靜一會兒!”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呢?”

這些話對寶寶來說,根本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寶寶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媽媽們對寶寶規勸時,要抓住具體的事情。

比如:寶寶在吃飯時一直在用筷子敲碗,媽媽們可以這樣說:“寶寶,筷子敲碗的聲音太吵了,影響媽媽吃飯了。”寶寶就會明白用筷子敲碗是不對的,不再做出這種行為。


2歲寶寶不聽話,怎麼立規矩?媽媽做好這5點,告別“棍棒教育”


2、讓孩子明白規則背後的目的和道理

2歲的寶寶已經能理解大部分媽媽說的話。要告訴孩子立規矩為了什麼,而不是強制性將規則放在寶寶身上,強迫寶寶執行。

比如寶寶把玩具丟的到處都是,玩完之後也沒有收拾。

媽媽可以對寶寶說:“玩具玩完了要收拾起來,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空間讓你活動,想找到要玩的玩具也更容易。”、“被子打碎了要趕快打掃乾淨,不然很容易劃傷。”


2歲寶寶不聽話,怎麼立規矩?媽媽做好這5點,告別“棍棒教育”


3、制定規矩後父母要以身作則

寶寶是這個世界上模仿力最強的生物,他們會盡自己所能模仿、學習父母。想要寶寶遵守制定的規則,父母就要做到以身作則。規定寶寶不能玩手機,大人也不能經常玩。

想要寶寶能安安靜靜坐下來吃飯,遵守飯桌禮儀,父母就要先做到不看電視、不挑食、不浪費。


2歲寶寶不聽話,怎麼立規矩?媽媽做好這5點,告別“棍棒教育”


4、規矩要明確且前後一致

2歲的寶寶正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在制定規則時要明確表明什麼不能做,什麼可以做。比如吃飯時不能看電視、不能玩玩具,而且規則執行的時間要長,不能隨意改變。

不能因為寶寶的任性、哭鬧就把規則放寬,這樣寶寶就會認為規則並沒有那麼重要。


2歲寶寶不聽話,怎麼立規矩?媽媽做好這5點,告別“棍棒教育”


5、違反規則,就要承擔相應的“自然後果”

寶寶不按照規則產生的後果,多數都是由父母承擔,寶寶感受不到這樣做有什麼不對。要讓寶寶明白違反了規則,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但後果不是“懲罰”,是做錯事情而得到的自然結果。

比如:到了時間不好好吃飯,後果就是捱餓;出門不穿衣服,後果就是會冷。媽媽們不要捨不得孩子承受後果,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幫孩子把握好,寶寶自然就明白遵守規則。

讓寶寶自己承擔後果時,不要以打罵的語氣,但態度要堅決。


2歲寶寶不聽話,怎麼立規矩?媽媽做好這5點,告別“棍棒教育”


跟2歲的寶寶講大道理,他並不會懂,媽媽們可以藉助繪本這種工具,將大道理轉化成一個個寶寶容易接受的小故事,寶寶更容易明白媽媽們想要傳達的道理。

我女兒2歲也是怎麼說都不聽,後來用《幼兒情商、行為管理》這套繪本,把吃飯、刷牙、洗澡等生活小事變成一個個小故事講給她聽,不僅不抗拒,還會跟著學。


2歲寶寶不聽話,怎麼立規矩?媽媽做好這5點,告別“棍棒教育”

慢慢知道想要乾淨就要乖乖洗澡,逐漸學會自己穿衣服等等,讓我省了不少心。繪本中的小動物們都很生動、可愛,更符合寶寶的思維模式,會自己把行為向繪本中的小動物們靠近。不用大吼大叫,就能培養寶寶的好習慣。全書一共30冊,把0-3歲寶寶容易出現的問題、行為都包括在內,教育寶寶事半功倍。


2歲寶寶不聽話,怎麼立規矩?媽媽做好這5點,告別“棍棒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