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不听父母说教的孩子,适当采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教育方法并不受大众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接受过棍棒教育,现在依然生活的很好,而且考上了名牌大学。

“棍棒教育”也有好处,总是使用说教反倒让孩子无视家长的威严,变得愈发无法无天。

发小和我同岁,他有个开明的父母,从小不会因为任何事情打他。而我做错了就挨打,小时候我常常羡慕他。他小时候头脑就灵活,有很多不同的歪想法。

平时不听父母说教的孩子,适当采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我们去商店买东西。那时候零花钱少,买不了很流行的玩具陀螺,他就动了歪心思,想要偷一个。

“我们偷拿出去吧?”

“不行,我妈知道了会打死我的。”

他嘲笑我胆小,但不论怎么说我都没有同意。

后来他果真偷出来了一个,并且向我炫耀。

但那只是一个开始,在初中时他因盗窃被拘留了。

可偷东西已成恶习,时至今日也没改掉。

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就像树苗一样,如果不及时修剪那些多余的枝叶,就会让他长成一棵歪树。成长中孩子犯了错误也需要适当进行惩罚,否则他就会被那些不痛不痒的说教耽误,变成一个目无尊长、不懂规则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过:“人在成长过程中,他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敬和畏。”打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让他知错。孩子“该打就要打”,但打之前我们也要分清原因。关键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也是家长的一种职责。

▶▶在教育中,父母要分清什么情况下“该打”

★有意的偷窃行为

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的是,有意识的偷窃行为要和孩子物权意识模糊区分开来。年纪较小的孩子并不能区分“我的东西”与“别人的东西” 有什么差别。

平时不听父母说教的孩子,适当采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因为物权意识模糊出现正大光明的“偷拿”行为。这种情况下,家长只需要告诉孩子“偷拿”是错误的,以后不应该这样做。并不需要对他们严厉的批评,防止伤害孩子的心灵。

而那些已经具有物权意识的孩子,而且家长经过询问可以判断出他是故意偷窃,此时就应该对偷窃行为进行惩罚。惩罚过后也要制定出严格的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不要纵容他任何一次偷窃,否则孩子就会像我的发小一样,形成盗窃的习惯毁了孩子的一生。

当然,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也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以及平时的表现来选择教育方法。有些孩子通过父母说要就可以纠正,那就不需要动粗。相反,平时不愿意听父母说教的孩子,适当采取“棍棒教育” 效果可能会更好。

★不服管教,经常做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危险,家长应该平时普及好安全教育知识,比如,不能随便玩火、不可以把手伸进插座里等等

。告诉他哪些事情不该做,制定严格的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有所违背,家长就需按照之前说好的规定对孩子进行惩罚。

平时不听父母说教的孩子,适当采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此时打孩子是为了让他明白,不该做这些事情。通过“打” 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打过之后要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以后不敢这样做。

★无视长辈,经常撒泼胡闹

现在家家户户基本都一个孩子,所有的长辈把宠爱都集中在一人身上,必然会让孩子目无尊长。

我们媒体报道能够了解到不少,七八岁孩子打骂父母、儿子当街暴打八旬老母亲等各种丑闻。这些就是小时候没有教给孩子尊重长辈的后果,长辈在孩子心中没有威严才导致了这样局面。

孩子经常被家长溺爱,就容易提出一些超出家长能力的需求。可家长拒绝孩子的需求之后,他就会采取各种方式胁迫家长妥协。

比如:我小时候就曾用过这种方法,因为想要一个玩具飞机,所以在大街上撒泼打滚。我以为 这样做我妈就会妥协,但没想到的是我闹了一上午,她就在旁边静静的看了我一上午,然后回家把我揍了一顿。她明确的告诉我:“你再胡闹,我也不会给你买,因为太贵了。”后来我知道这招没用,还容易挨打,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样的行为。

平时不听父母说教的孩子,适当采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这两种情况下,合理采用“棍棒教育”是很有效的。一是让孩子知道尊重长辈的重要性,二是让孩子懂规矩。“该打就得打”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能够镇住他,让他不敢造次。

我们今天并不是提倡棍棒教育,而是希望各位家长能够理解,李玫瑾教授说的“该打就得打”的真正含义。从小挨过打和从来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区别,家长看完才明白打孩子也应该有技巧。

▶▶小时候挨过打与从没有经历批评的孩子,成年后有什么区别?

✔挨过打的孩子逆商更高

逆商就是一个人在经历挫折时所产生的反应,是一种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逆商高的孩子未来抗压能力更强,他们遇到困难之后会竭尽所能的去克服。不会被挫折打倒,更容易从逆境中生存下来。现在很多孩子在说教中长大,如果突然被打内心就会难以接受。甚至有的还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也会因为偶尔的不如意变得自暴自弃。

而那些从小打过的孩子,内心承受能力就会更强一些。也许成年之后生活中有过一些困难,他也可以咬牙走过来。所以说“挨打” 对孩子也是一种历练,能够让他们心理更强大。

✔挨过打的孩子会对父母有敬畏心

不痛不痒的说教,让孩子觉得犯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犯错之后自己听一听父母的大道理,假装认错就可以了事。慢慢的孩子会明白父母的套路,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

平时不听父母说教的孩子,适当采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挨打之后,孩子就明白犯错了就要受惩罚。从而他会更加敬畏父母,不会轻易犯错。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遵守和父母约定好的规矩,因为有敬畏心,所以不容易犯错。他们畏惧的是犯错之后受到惩罚,所以不会轻易破坏规则。

✔挨打的孩子更孝顺

现在很多成人都有童年被打的回忆,而想起那段时光,其实并不觉得心里有阴影。而且不少人都感谢父母曾经严厉的约束过自己,也能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长大之后反而会更孝顺。

那些从来没有被打过的孩子,可能会错失很多被教育的好时机,内心没有规则、不懂感恩,未来也不会孝顺父母。

适当打孩子有不少好处,可各位家长经常会曲解李玫瑾教授的意思。错误的使用了打孩子的方法,没有起到教育效果,反而容易伤害到孩子。

▶▶“打孩子”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打孩子之前要告诉他原因

打孩子之前应该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为什么挨打,不要平白无故的直接打孩子。家长应该明白打孩子的最终目的,在挨打之前要帮他分析道理。

平时不听父母说教的孩子,适当采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让他明白之所以打他是因为他触犯规则,并不是父母不爱他,所以才打他。打孩子时不应该带有个人情绪,愤怒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平静下来之后,再进行惩罚。很多家长在生活中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常常容易让孩子误解。

✔要用固定的戒尺打孩子

打孩子的工具要固定,不要因为气急了,随手拿起身边的拖鞋就打他。这一点是打孩子的误区,各位家长应该避免。让他知道“打”是一种惩罚,也是自己犯错后需要承担后果。每个人犯错之后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是自己逃脱不了的一件事。

✔以身作则,维护规则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有监管的义务。所以当孩子犯错之后,家长也应该自我反省,接受相应的惩罚。告诉孩子规则并不是为他一个人设定的,大人也应该为自己的否行为负责。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孩子明白自己需要遵守规则,父母的言传身教远远比说教更有效。

平时不听父母说教的孩子,适当采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不少家长曲解了“打孩子”的意思,所以在孩子挨打之后会仇恨父母,影响亲子关系。打孩子要学会正确的方法,如果讲道理的方法可行就不必使用棍棒教育,家长应该结合实际多衡量教育方法。

今日话题:你在生活中打过孩子吗?你怎么看待打孩子这种行为?欢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