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啃樹皮,吃人肉,清政府的錢到底花哪去了。

庚子拳亂時,慈禧太后攜光緒去西安避禍時,陝西正鬧旱災。一路餓殍遍野,人們吃不上飯,只好支上大鍋把死人肉做成丸子充飢。同樣事情,發生在河南、陝西、河北、甘肅、福建等多地。據統計晚清時期水患、旱災、蝗災的頻發率高達每年451.76縣次,而晚清時期全國一共也不過1600左右個縣。換言之,晚清時期每年有超過四分之一中國地區的人民是衣不蔽體,飯不飽肚的。溫飽都是問題,就更談不上讀書、看病這樣的奢侈生活了。

老百姓啃樹皮,吃人肉,清政府的錢到底花哪去了。

看到如上的數字,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平日裡清政府賠洋人個把億說拿就能拿出來,怎麼一到改善老百姓生活的時候就沒錢了呢?每年超過四分之一的災禍,清政府是真的財政困難,還是把賑災款都拿去餵狗了?

那麼晚清時期的清政府到底有沒有錢呢?

其實中國曆代的王朝,一旦到了末代,有三種事件是相伴而生的。1、農民起義。2、苛捐雜稅大幅度增多。3、官員腐敗。晚清當然也在射程範圍之內。

表面看,這三個末代信號,只有苛捐雜稅一個跟國家財政掛著關係。實際,這三個末代信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財政狀況。

老百姓啃樹皮,吃人肉,清政府的錢到底花哪去了。

首先是苛捐雜稅。稅收作為一個國家主要的公共財政收入來源,它本該的作用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所以,一般情況政府的稅收主要還是服務大眾。例如,西漢漢文帝就因為連年戰亂造成國家民生凋敝,實行了輕徭薄賦的政策。政府用少收稅來幫助農民富足。唐代中期前的稅收制度也是如此。而輕徭薄賦的時代,往往是盛世時代。類似,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也就是說,長期實行輕徭薄賦的朝代,其國家財政必然是充裕的。反過來講,一個朝代一旦出現苛捐雜稅大幅度增多,老百姓開始被剝削,其國家財政一定是出現了危機。比如:晚清時期清政府不但在田賦、鹽稅、關稅的基本收稅途徑上頻繁增加稅收比例,還新創了一個叫釐捐的收稅標準。所謂釐捐就是,太平天國時期,清政府為了維持內戰的軍費。把各個交通水陸要地,設卡,每過一件商品,加收百分之一的商品稅和過境稅。具體實施為:如果縣與縣之間有哨卡,那麼只要商品過關,都必須交稅。

老百姓啃樹皮,吃人肉,清政府的錢到底花哪去了。

由此可見,苛捐雜稅是證明清政府財政危機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而引起苛捐雜稅的原因,便是農民起義帶來的軍費消耗和晚清官員們的貪汙腐敗。並且,晚清又是中國數千年未有的大變局,除了這三項外,對列強們的賠款也是造成財政危機的主要原因。

比如:光緒甲午年前,清政府的年稅收是8820萬兩,而甲午之後,年支出卻高達10112萬兩。財政赤字高達1292萬兩。其中軍費支出有3500萬兩,政府行政費用有3000萬兩,宮廷用度竟也有110萬兩。分期賠款加利息有2400萬兩等。

政府開支堪比養兵打仗,慈禧太后吃吃喝喝看看戲都能花110萬。為了賠款、打仗、貪汙,清政府取之於民,可要想用之於民的時候,兜卻比臉還乾淨。所以,晚清那些年,老百姓別說享受社會福利待遇,輕徭薄賦。那些官宦大老爺能少吃幾口燕窩鮑魚,他們就謝天謝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