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啃树皮,吃人肉,清政府的钱到底花哪去了。

庚子拳乱时,慈禧太后携光绪去西安避祸时,陕西正闹旱灾。一路饿殍遍野,人们吃不上饭,只好支上大锅把死人肉做成丸子充饥。同样事情,发生在河南、陕西、河北、甘肃、福建等多地。据统计晚清时期水患、旱灾、蝗灾的频发率高达每年451.76县次,而晚清时期全国一共也不过1600左右个县。换言之,晚清时期每年有超过四分之一中国地区的人民是衣不蔽体,饭不饱肚的。温饱都是问题,就更谈不上读书、看病这样的奢侈生活了。

老百姓啃树皮,吃人肉,清政府的钱到底花哪去了。

看到如上的数字,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平日里清政府赔洋人个把亿说拿就能拿出来,怎么一到改善老百姓生活的时候就没钱了呢?每年超过四分之一的灾祸,清政府是真的财政困难,还是把赈灾款都拿去喂狗了?

那么晚清时期的清政府到底有没有钱呢?

其实中国历代的王朝,一旦到了末代,有三种事件是相伴而生的。1、农民起义。2、苛捐杂税大幅度增多。3、官员腐败。晚清当然也在射程范围之内。

表面看,这三个末代信号,只有苛捐杂税一个跟国家财政挂着关系。实际,这三个末代信号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

老百姓啃树皮,吃人肉,清政府的钱到底花哪去了。

首先是苛捐杂税。税收作为一个国家主要的公共财政收入来源,它本该的作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一般情况政府的税收主要还是服务大众。例如,西汉汉文帝就因为连年战乱造成国家民生凋敝,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政府用少收税来帮助农民富足。唐代中期前的税收制度也是如此。而轻徭薄赋的时代,往往是盛世时代。类似,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也就是说,长期实行轻徭薄赋的朝代,其国家财政必然是充裕的。反过来讲,一个朝代一旦出现苛捐杂税大幅度增多,老百姓开始被剥削,其国家财政一定是出现了危机。比如:晚清时期清政府不但在田赋、盐税、关税的基本收税途径上频繁增加税收比例,还新创了一个叫厘捐的收税标准。所谓厘捐就是,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为了维持内战的军费。把各个交通水陆要地,设卡,每过一件商品,加收百分之一的商品税和过境税。具体实施为:如果县与县之间有哨卡,那么只要商品过关,都必须交税。

老百姓啃树皮,吃人肉,清政府的钱到底花哪去了。

由此可见,苛捐杂税是证明清政府财政危机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而引起苛捐杂税的原因,便是农民起义带来的军费消耗和晚清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并且,晚清又是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除了这三项外,对列强们的赔款也是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

比如:光绪甲午年前,清政府的年税收是8820万两,而甲午之后,年支出却高达10112万两。财政赤字高达1292万两。其中军费支出有3500万两,政府行政费用有3000万两,宫廷用度竟也有110万两。分期赔款加利息有2400万两等。

政府开支堪比养兵打仗,慈禧太后吃吃喝喝看看戏都能花110万。为了赔款、打仗、贪污,清政府取之于民,可要想用之于民的时候,兜却比脸还干净。所以,晚清那些年,老百姓别说享受社会福利待遇,轻徭薄赋。那些官宦大老爷能少吃几口燕窝鲍鱼,他们就谢天谢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