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杀降不祥”同时作为一时功臣名将的两个大将结局竟然如此

朱元璋一代布衣皇帝,英明神武、应天顺民,几经征战终有天下。朱元璋的成功有天意,也有他自己的个人才能努力,更离不开文臣武将们的尽心辅佐,尤其征战沙场冒矢石、被刀剑的将军们功不可没。

今天来简单说下跟随朱元璋征战的两位功劳最大的武将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古人云“杀降不祥”同时作为一时功臣名将的两个大将结局竟然如此

朱元璋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和朱元璋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少年而有大志,身高八尺,颧骨突出,刚毅武勇。22岁便投奔朱元璋,与朱元璋交谈以后大喜,从此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大明立国武臣之最。随明太祖南略定远,破元兵于滁州,取和州。徐达军令严明,所到之处市井不扰,城中安定。随后下集庆,败张士诚于镇江、常州,讨陈友谅于江州、武昌。

古人云“杀降不祥”同时作为一时功臣名将的两个大将结局竟然如此

徐达


徐达破元兵于徐州,平定淮南北,攻灭张士诚于平江(苏州)。明朝建立以后又拜征虏大将军帅大兵攻取中原,平齐鲁,扫河洛,挥师北上直取大都,败王保保于太原、胜李思齐于陕西。徐达的战功诸如此类,当时论名将,必属徐达、常遇春两人。

明朝建立以后,徐达论功被封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予世袭券书。徐达在洪武十八年背部发疽病亡,享年五十四,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

徐达的死众说纷纭,有说是朱元璋赐食鹅害死一说,因为背疽不能吃鹅,明史载洪武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朱元璋也曾多次试探徐达是否忠诚有异心,比如朱元璋要赐予徐达以前朱元璋做吴王时候的府邸(朱元璋没称帝的时候先是自称吴国公,后来自称吴王),徐达心里明白的很,这是老主子疑心病又犯了,肯定是一个劲的推辞不肯接受。

一日徐达与朱元璋来到以前的吴王府,朱元璋把徐达灌醉以后,给徐达盖上被子,然后抬到吴王府正室卧房的床上。徐达醒来以后,一看自己正躺在朱元璋以前睡觉的床上,大惊,忙的跑下床来跪在台阶上趴着大喊自己犯了死罪死罪。朱元璋在暗处正偷偷看着这一切,瞧见了非常高兴,于是才下命令给徐达修建宅第,赐名「大功」。

徐达少言多虑,军令出一不二,治军严整。在明太祖面前非常恭谨,就像不会说话一样,与将士同甘共苦,擅长抚慰部下,将士出战无不感奋争勇。一生平定大都城两个,省会三个,郡邑数百,所到秋毫不犯,人不知兵。为人不矜不伐,不爱财、不好色,光明磊落似日月。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容貌奇伟,勇力无人可比,擅长射箭。起初跟随刘聚做流贼,后来在阳和投奔朱元璋。一日常遇春在田野里睡觉,梦见神人穿戴甲胄拿着盾牌向他喊:“起来,你的主君来了。”这时候正好朱元璋来到此处,随即常遇春便投拜在朱元璋帐下。

古人云“杀降不祥”同时作为一时功臣名将的两个大将结局竟然如此

常遇春


在牛渚矶,常遇春独自挥舞长戈乘快船冲破元兵,大军随后进拔采石。攻占太平以后被授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又战元守将中丞蛮子海牙,攻集庆为最大攻。随徐达攻取镇江,中创后包裹伤口继续力战不退。

常遇春和徐达一起设伏九华山大胜陈友谅军,生擒三千人,常遇春认为这三千人是壮勇劲敌,不杀就是留下了后患,于是连夜坑杀了超过一半的投降兵士。这让总司令朱元璋非常不高兴,下令从此以后徐达总管诸位将军。胜陈友谅于龙湾,收复太平,攻取江州。援助长兴之时,常遇春又杀了五千多张士诚部俘虏。

战陈友谅于鄱阳湖,康郎山之役,常遇春带领其他大将,大呼冲锋,以一当百。朱元璋的龙船搁浅,陈友谅部下第一猛将张定边直冲朱元璋,被常遇春一箭射中,朱元璋以此得救。后战胜陈友谅,生擒张必先,尽取荆、湖地。攻破湖州,胜于平江,明朝成立以后,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后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下山东、取汴梁,参与攻破元大都,败王保保于太原。

洪武二年,常遇春北逐元帝数百里,擒获元朝宗王将士、牛马宝货无数。回师途中在柳河川暴死,年仅四十。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常遇春沉稳果敢,也擅长抚慰士卒,做前锋冲锋陷阵从来没有输过,曾经一箭射死敌军前锋,没读过书史,但是用兵常常和以前的名将一模一样。比徐达大两岁,跟随徐达出征,唯命是从,非常恭谨,当时世上称为名将的唯有徐达、常遇春两人。

徐达死后,儿子徐增寿因功也被封为定国公。明太祖功臣子孙一门两公,只有徐达一家,爵位延续到明末。常遇春儿子常茂因罪安置龙州,后代嗣公爵位亦多坎坷,荣宠不如徐达子孙。

杀降不祥,古人之言也。前有白起、项羽,今有常遇春暴卒,杀降不祥难道真的只是一句空话吗,古往今来诸多印证,或许冥冥之中因果有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