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宜童創始人張原平:讓孩子們在康復、求學路上,走得更遠一點


對話宜童創始人張原平:讓孩子們在康復、求學路上,走得更遠一點


對話宜童創始人張原平:讓孩子們在康復、求學路上,走得更遠一點


“全面推動自閉症兒童融入普通教育”是宜童人不斷踐行的使命,到今年為止,宜童已經和孩子們、家長們共同走過了 17 年的時光。

漫長而又溫馨的歷程裡,有成就,有欣慰,有榮耀,有喜悅,有屬於宜童人與每個孩子共同前進的獨家記憶。

回首來時路,我們看到是由無到有、由少到多的漫漫征程,在宜童即將搬入總部新校區開始全新徵程的特殊節點,宜童中心創始人張原平主任也有很多話想要與大家、與社會分享~

問:是什麼原因讓您選擇走近自閉症群體併成立了宜童這樣一家專業康復機構?

張主任:在從事這個行業之前,我一直在天津師範大學從事兒童心理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因為這樣的工作背景,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了一些“星星的孩子”,也瞭解到這些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背後的家庭所面臨的壓力、無助和困境。

在 2002 年的時候,國內關於自閉症的專業資料和研究還非常非常少,社會對於這樣的群裡的瞭解可能也僅僅是“不溝通,很封閉”這樣很刻板的印象,當時能夠為這樣的孩子和家庭提供專業支持的機構就更是寥寥無幾。

在看到這樣的孩子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作為一名專業教師,我非常希望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在這樣的“衝動”之下,我找到了很多國外的研究資料,嘗試尋找到一些可以幫助他們的方法,慢慢的對於這些孩子的瞭解越來越深,我決心為他們建立一所專業的支持機構,幫助這些孩子在康復、求學的道路上,走的更遠一點。

問:您覺得普通人對星星孩子還存在哪些誤解(或者偏見)?

張主任:經過這麼多年國家和社會各種層面和媒介的科普,目前社會大眾對於星星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國家的基礎篩查工作也做的越來越細緻,所以有更多孩子可以在比較小的時候就能夠被診斷出來,儘早開始康復訓練。

但是社會仍然對這些孩子存在很多誤解和刻板印象。

比如有很多人認為自閉症是一種心理疾病或者是因為家庭教養不當造成的,但實際上,自閉症是一種發生在兒童早期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疾病,是需要進行終身干預的。

再比如,有很多人認為自閉症患者是沒有感情的,其實恰恰相反,很多孩子都有非常豐富和美麗的內心世界,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向我們表達,我們也不知道如何走進他們的內心。

所以這就需要有更多的專業人士幫助他們,學習表達,學習融入社會的方式方法,另外也需要向社會做更多的科普,讓更多的人瞭解到自閉症群體的真實情況,以及他們所面臨的的困境,這樣才能真正的幫助他們創造一個充滿理解和包容的環境。

問:您覺得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或渠道讓大家更加了解星星孩子呢?

張主任:

宜童在過去的很多年裡,一直通過公益科普的方式向社會各界進行關於自閉症的科普。

在每年的招生中,小學裡都會遇到一些特殊兒童。家長希望特殊孩子儘可能融進普通孩子的生活,但對小學來說,普教老師一般並不掌握特殊兒童教育的專業技能,急需掌握必要的融合教育知識。

自去年起,我們正式啟動了“伴星同行·關愛共融”的公益科普項目,走進幼兒園、小學,為普教老師提供專業支持。

推動自閉症兒童融入普通教育是宜童的使命,完成這個使命不僅僅需要專業層面的推動,更需要社會、特別是普教機構、家長、同學對“自閉症兒童群體”的理解、接納、支持和包容。

宜童這一路走來,還得到了很多公益組織和個體的支持和信賴,通過這些公益平臺,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社會性的活動機會,另外也獲得了更多讓社會了解星星的孩子的機會。

問:講一講在宜童的成長過程中給您感觸最深的一件事吧?

張主任:感觸比較深的就是我們每一年的畢業典禮。

每年典禮的時候我們都會為孩子們製作從進入宜童到畢業的成長視頻,看著孩子們經歷親子班-個訓-小組-融合-學前班一路成長和變化,都會讓我和我的老師們感受到,選擇這個行業是沒有錯的,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切實能夠幫助到他們的。

今年的畢業典禮上,我們已經畢業上小學的孩子們組成了一個小組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詩朗誦表演,裡面有一句話給我觸動很深,“這裡有很多事等著我們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身邊的事”。我們老師們就是在用實際行動,做一件一件的小事,為孩子們鋪平成長的道路。

問:通過老師的付出,您看到了星星孩子身上哪些可喜改變呢?

張主任:宜童主要做的是融合教育,是幫助孩子們逐漸融入普教,融入普通社會。宜童最初的訓練模式是ITI三階段訓練,後來經過越來越多的實踐積累,發展到現在的3+x科學康復模式。

我們為孩子搭建了一個成長的階梯,並且將這個階梯的每一階的過渡都儘量平緩,讓孩子們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進入下一個階段。

比如現在所做的幼小銜接這個階段,除了基礎的文化課以外,我們最重要的是為他們培養上小學所需要具備的各方面能力,比如課堂常規,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同時在每年的下班學期,安排孩子們到小學進行體驗,還會為他們進行模擬面試,這些都是為了讓他們在進入小學的這個過程中,走的更平穩一些。

在這樣的努力之下,宜童的畢業率是逐年提升的,今年我們有 31 個孩子可以正常通過面試獨立升入普教小學,我們的畢業率也達到了 85%。這對於我們的機構還有家長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問:您認為新階段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張主任:最大的困難主要還是來自人才的缺口。

簡單介紹一下目前國內的自閉症專業康復隊伍的情況,根據國家 2015 年 10 月發佈的《中國自閉症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我國自閉症者可能超過1000 萬,患病率約為1%。

其中 0 到 14 歲群體可能有近 600--700 萬。而中國殘聯統計“十二五”期間,在康復機構中接受訓練的 7.7 萬人,僅佔自閉症者不足 1% 左右。根據這項調查數據,我國實際自閉症康復老師只能覆蓋 1.3% 的人群,剩下 98.7% 的人群暫無法得到有效康復訓練。自閉症康復訓練行業存在著巨大的專業教師缺口。

特教行業是一個充滿價值感的行業,同時也是一個非常辛苦,需要持續的學習和付出的行業,因此我們非常需要有理想、有志向、有熱情、有愛心的朋友加入。

為了彌補這個缺口,人才的培養也是宜童多年來的核心工作之一。在專業團隊建設方面,宜童一直追求人性化價值管理的基本原則,尤其在教師專業價值評估上日漸透明完善,客觀公正的評價每一位教師的專業價值,激勵老師的專業成長,從而提高機構教師專業化水平。

2017 年宜童將教師等級評估正式更改為教師星級職稱考核,併發布了《教師星級職稱考核標準》,機構每年設有兩次星級職稱考試,從教師專業考核成績、月目標達標率、家長滿意度、學員配比、任職時間、資格證書等幾大方面來進行綜合考評,並按梯階逐級參加考核。

宜童多年來保持每日專業知識點培訓、定期專項小組培訓,每月一次大型教研活動,為我們的老師和我們的團隊創造成長和升級的能力和空間。星級考試,是對我們各類培訓的成果驗收和老師自我成長的驗收。

教師星級職稱考核就像爬樓梯一樣,機構搭建成長的臺階,幫助老師一步步提升,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價值,最終形成教師們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良性競爭,營造出公開透明的工作氛圍,才能給孩子們帶來最佳的康復教學成果。

同時我們也希望未來能夠擁有向行業輸出專業人才的能力,帶動整個自閉症康復行業的發展。


問:您認為走進星星孩子內心的關鍵是什麼?

張主任:我覺得就是尊重、平等、關愛和包容,這恰恰也是我們宜童的核心價值。


問:對未來的期待有哪些?

張主任:對於未來的期待,一方面是剛才提到過的人才隊伍的建設,希望能夠給老師們提供更完善的培訓體系和足夠的成長空間,讓每一個宜童人都能夠在這個平臺上實現自我價值,同時也希望能夠從我們自身出發,為行業提供大量優秀的教師,幫助更多孩子。

另一方面,宜童 9 月將搬入全新的校區,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在新校區中我們會啟動我們的小學部。

我們的小學部已經做了接近三年的籌備,很多老家長一直盼著能儘早落地,現在我們的新校區無論是從場地條件還是師資、可能設置都已經成熟了,所以在今年九月就可以迎來我們的小學生了。

期望通過此係統訓練,主動賦能小學自閉症兒童,幫助他們學會學校學習、學會人際交往、學會心理調節,成為一名積極、主動、樂觀、向上的合格小學生。

第三個方面,宜童未來會聯合更多國內外專家,引進更多先進的評估手段和設備,為孩子們提供週期化、系統化的評估,這樣可以讓孩子們的訓練更有針對性,進步的更快。

我們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能夠推動更多自閉症的孩子融入普通教育,我們會沿著這條路一直堅定的走下去。

看過了宜小童今天的分享,相信家長們對宜童也有了更深的瞭解。

努力為自閉症兒童創造更具包容性的生態環境,助力每位星寶每個家庭的康復之路,是宜童人的使命,選擇宜童,相信宜童,與我們一起創造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