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繭居族”標籤 走向充滿希望的多樣人生

何以生,何以死?成功人士的“活”,講的是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的擔當,是為社會為人類的貢獻;平凡人們的“活”,是生命的經歷,或渾渾噩噩,或負重昂首…平凡人能活出負擔,也能活出精彩。社會形態的多樣,也展現了百樣的人生。

《我們的生存之道》書中的故事脈絡其實很簡單,但故事背後的社會、思考卻很深刻:三名主人公從活成了家庭負擔、社會負擔,到封閉在小小的“安全屋”中、活得失去自我,再到選擇走出去,去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去迴歸生活、迴歸自然、找回自我,最終實現破繭而出。

撕掉“繭居族”標籤 走向充滿希望的多樣人生

三名繭居的人物只是年輕人的縮影

麻生,原本生長在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中,父母根據家庭分工都會好好照顧他。寒暑假來臨時,他們還會去鄉下,和開朗寬厚的奶奶一起度過。然而因為父親公司經營的變故,為不拖累妻兒,父親選擇了離婚。麻生的幸福時光到此戛然而止。

父母離異後,麻生跟著母親搬到其他地方,陌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讓麻生變得沉默。在初中時候,麻生又遭遇校園霸凌。為掩飾傷痛,麻生開始封鎖自己的內心。到了高中,霸凌問題並未改觀,他也失去上學勇氣。後來的求職失利最終壓垮他的內心,讓他徹底封閉自己,過起如繭般的生活。

蕾美,是麻生同父異母卻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她在中學時遭到男生霸凌,患了社交恐懼症,對陌生男子甚至引起呼吸困難。原本繼父的出現幫助了蕾美漸漸改善症狀,然而不幸卻從未忘記過她。繼父突然病危、母親驅車赴醫院時又出車禍,雙親同時離世,也讓她徹底封閉了自己。

純平,即將畢業的大三學生。曾信誓旦旦要進出版業,卻在求職時一再碰壁,即便是幾個人的小出版社,也沒有一家願意錄用他。他無法理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只覺得自己被這個社會放棄了,於是他選擇了臥床不起,對一切都覺得厭煩。

撕掉“繭居族”標籤 走向充滿希望的多樣人生

三名人物有著不同的經歷,但是他們卻選擇了同一個做法,那就是企圖用封閉自己與外界的聯繫,來躲避自己恐懼的事物和人。但他們並不是特例,而是這個世間某類年輕人的縮影,他們害怕失敗,害怕傷害,只能將自己的內心和世界深藏。

打破繭居的藩籬,生活其實很美好

“25歲男青年宅家十幾年僅靠外賣過活,家中清出一卡車垃圾和糞便…”

“日本男子閉門不出近40年,母親家中去世後靜置屍體近一個月,屍體出現腐臭,他就將口鼻用紙巾捂住,直到妹妹來探望才發現…”

“76歲前日本高官手刃自己的兒子,稱兒子是繭居族並有暴力傾向,並多次聲稱要殺死自己.…”

此類報道比比皆是,也折射出這類群體的特別現象,比如,80歲的父母照顧著50歲的不願社交、呆在家中的兒女,又稱為“8050現象”。這類人群有個專有的稱謂:繭居族,他們一般都拒絕社交,拒絕融入社會。

繭居族的英文單詞是cocooning,在精神學科上又被稱為“隱蔽人士”,主要呈現三個特徵:一是避開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孤獨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二是家裡蹲,睡到自然醒、困了隨時睡,生活圈就在家中;三是持續該狀態半年以上。他們不同於“啃老”的好吃懶做,而是精神消極孤僻。

撕掉“繭居族”標籤 走向充滿希望的多樣人生

書中講到,為了讓麻生走出生活的陰影,母親作出了重要的決定,那就是離家。沒有了母親的照顧,麻生的安全屋也不再“安全”。他不得不找尋自己的出路,於是他翻遍了母親留下的一切資料,發現了一張來自蓼科的賀卡,上面寫著“我的命僅剩數月”。

撕掉“繭居族”標籤 走向充滿希望的多樣人生

麻生想,既然目前自己的現狀也有點不堪,不妨出去散個心,順便看看蓼科的真朝奶奶。真朝奶奶是個老健忘,但她也是個自然規律的遵守者。在蓼科,麻生同蕾美、純平相遇,並和真朝奶奶一起度過了種植稻米的時光。

親手製作苗床、堆田梗、插秧、拔草、脫谷…製作出溫暖人心的米飯。這些對三個孩子來說其實是很困難的,但他們做到了。他們在吃飯時,還受到“一粒米中住了七個神明”故事的啟發,帶著對自然的虔誠,不浪費糧食,吃光了碗中的米飯。

撕掉“繭居族”標籤 走向充滿希望的多樣人生

通過走出自己的小世界,麻生等三人切實感受到了,自己原本小世界裡的孤獨,其實是種對自己的傷害,是愛的缺失,也是對於外界幫助或愛護的一種錯誤回應。生活並不只有自己,外面的世界原來也非常美好。

迴歸自然,才能感受“稻米生香、穀物年華”

麻生覺得,奶奶的米飯非常好吃,那如何定義“好吃”這個概念呢?又是如何才能種出“好吃”的米飯呢?他們認真觀察了真朝奶奶的勞動,聆聽了鄰居講述著奶奶的故事,那些平凡的故事中,卻有著不平凡的力量。

他們發現,奶奶在種稻穀時遵循的是自然的法則,讓一切都是自然生長。不耕地不犁田,只把會對農作物有害的雜草拔掉,讓其他草自然爛化到地裡充當肥料。給稻穀留下較大的間距,保證稻穀生長的環境天然,並不追求稻穀的產量,而是保證它們自然的質量,讓米變得好吃。

其實,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最舒適的存在狀態,能經歷萬世流傳的,一定有著他們科學的、健康的、合理的一面。不管是熱力學第零定律的“熵值越大越穩定”,還是哲學中提到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都是對自然性的有效闡述。

撕掉“繭居族”標籤 走向充滿希望的多樣人生

在種植稻穀的過程中,麻生他們明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不必著急你現在還不夠好。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這都是有規律的,你不用著急,只要在自己該走的路上努力前行就可以,你肯定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路。

我們每個人經常會給自己設定不同階段的目標,每當沒達到預期時總會伴著許多負面的情緒。自然界是包容的,允許你表達、允許你發洩,但是,我們有時不妨放下執念去回想、去覆盤,是否存在自己經歷不足的因素?自己還有做得還不夠好的地方?是否自己的內心還不夠強大?

撕掉“繭居族”標籤 走向充滿希望的多樣人生

麻生走進蓼科開始種植的時候,也是他們告別繭居生活、撕掉“繭居族”標籤的時候。他們接觸自然,接觸那些包容、愛護他們的人們的時候,漸漸發現了各自人生的方向:不畏風雨,勇敢挺立,這不僅是稻穀的堅強,也是人應有的堅強。

生活本來就是一本厚重的書,挫折只是人生的調味料。如果你為人處世由著自己來,碰壁後又轉入“繭居”態,那你敗的只是自己。隨著我們身邊的親人日漸蒼老,自己也熬不過歲月,如果生活的責任與重擔、死亡的恐懼、生活的茫然、人生的不滿變成了自己的全部,那是何等可悲。

我們必須相信生活的初態,相信生命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力量,相信生命不會放棄生存的力量,更要相信這種力量變成自己的力量後會伴我們終生。生活原本的狀態,就應該是自然的,只有簡單與質樸,如同田園般的詩意與富足,才是最好的生活。

“人間煙火氣,最撫世人心”。生存也許只要在適當的時候,放飛自己,擁抱自然;只要在喜歡懷舊時,有所回憶,少留遺憾;只要在想要闖蕩時,有所動作,留下身影;只要在家人需要時,能夠陪伴,溫暖縈繞…大抵這些,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自然生活、生存之道吧。

撕掉“繭居族”標籤 走向充滿希望的多樣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