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全面踐行“兩山”理念 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風從南海來 | 海南全面踐行“兩山”理念 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風從南海來

  海南全面踐行“兩山”理念,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

  青山披錦繡 逐夢譜新篇

風從南海來 | 海南全面踐行“兩山”理念 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近年來,海南全面踐行“兩山”理念,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圖為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鸚哥嶺腹地,南渡江源頭。

  久居在此的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村民,近期全部“搬了家”——去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總體規劃編制完成,核心保護區生態搬遷正式啟動。高峰村成為了第一個生態搬遷的村莊。

  如今,包括高峰村原村址等地在內的中部林區,全部“升級”成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翻開全新的綠色頁章。

  積厚成勢,繼往開來。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海南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4·13”重要講話以來,海南牢記囑託,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奮力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讀懂綠水青山的“重量”——

  海南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作出表率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海南,不僅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上改革創新、先行先試,也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作出表率。

  “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去年1月23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傳遞出我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鼓舞人心的消息。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把海南建設成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樣板區、陸海統籌保護髮展實踐區、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和清潔能源優先發展示範區。

  根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海南要在跨越全省多個市縣4400餘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全省211萬公頃林地、32萬公頃溼地全部納入生態管控空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必須印刻在頭腦中,體現在行動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發展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與海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省委書記劉賜貴強調,我們要牢記習總書記的囑託,堅持海南的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清醒認識海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責任和緊迫任務,著眼長遠,以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以問題為導向,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把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守護好、發展好,讓全省乃至全國人民共享優良生態環境帶來的福祉。

  2019年11月30日,省委七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海南省委關於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決定》,要求緊扣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最嚴格的制度和措施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4·13”以來,全省幹群從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感受到了一股勇於自我革新、敢於直面問題的“猛”勁兒!

  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的政績觀發展觀,經歷著重塑——海南改革省對市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核辦法,取消三分之二市縣的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等考核。出臺項目建設用地效益標準,提高投資項目的供地門檻。

  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優良,並對標世界一流——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繼續下降,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連續下降,由2018年的1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9年的16微克/立方米。

  一場接著一場的“環保風暴”,動真碰硬——全面強化生態環境建設與汙染治理工作,以問題為導向,直面短板,加快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反饋問題整改。

  汙染防治攻堅戰的號角,持續吹響——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持續開展,以管控機動車排放、煙花爆竹燃放、檳榔加工汙染為重點,抓好大氣汙染防治;城鎮內河湖水汙染治理得到進一步加強,重點水體水質達標率上升3.4個百分點。

  面對產業新變革,我省牢牢把握先機——舉辦首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在全國率先全域推廣清潔能源汽車,公務、公交新增和更換車輛全部使用清潔能源汽車。

  我省為給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不斷自我加壓——清潔能源島建設加快推進,清潔能源裝機比重提高至62%,提前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證者。回眸時光,海南生態文明建設之變化銖積寸累。

  省長沈曉明指出,碧海藍天、青山綠水是海南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子孫後代的“飯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損害生態環境的項目堅決不能上,保護生態環境的工作頂著壓力也要上。要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要全面理解“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深刻認識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性不亞於自貿區和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

  從地域發展的橫軸上看,作為島嶼省份,我省生態系統和環境資源敏感脆弱,如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落實中央對海南的要求,滿足人民對青山綠水的殷切期待,以及如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也不能損害後代人利益”,這是事關現實和發展全局的問題。從歷史的縱軸上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發展大趨勢,已不可阻擋和逆轉。

  並且,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必須緊盯不放,抓緊、緊抓。海南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站在這樣的歷史高度,才能更深刻地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是未來制高點競爭中的優勢維度之一。

  “4·13”以來,海南愈加讀懂自己的“重量”,存在於綠水青山間的“重量”!

  2018年4月印發的中央12號文件,將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單獨提出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成為海南“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之一,要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經驗。

  言約旨遠,直指關鍵。

  面對千載難逢的歷史新機遇,海南把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基礎保障和特色優勢,嚴格落實源頭把關責任,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方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守護綠水青山的“力量”——

  推動一批標誌性工程落地

  呵護綠水青山,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自“4·13”以來持續推動一批標誌性工程落地。

  今年3月19日,我省首批“禁塑”名單出爐——新出臺的《海南省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名錄(第一批)》,將塑料膜袋、餐具等2大類8小類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納入禁塑範圍,以負面清單的形式拒絕“白色汙染”。

  作為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標誌性工程、自貿區建設12個先導性項目之一,“禁塑”工作在近兩年時間裡步步深入推進。不久前,我省出臺的國內第一部省級專項“禁塑”地方法規,從完善頂層設計角度出發,構建覆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生產、銷售、運輸、儲存、使用、回收利用和處置等各環節的管理制度。

  深一步推進就能獲得“新優勢”,早一步行動就能拔得“新頭籌”。

  從2018年開始的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汽車工作,一路前進一路收穫。去年3月,我省發佈《海南省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成為全國率先提出“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車”時間表和所有細分領域車輛清潔能源化路線圖的省份。

  “規劃的出臺,對全國甚至是全球都會造成一個標杆性的效應。”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在評價該規劃時表示。

  去年7月1日至3日,2019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在博鰲召開。這次大會的成功舉辦,向全世界展示了海南自貿區建設成果,為我省對接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一流資源、促進海南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絕佳的對接交流平臺。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全年推廣新能源汽車1.29萬輛,保有量提升56.2%,增速快於全國。

  在落地的一批標誌性工程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同樣志在長遠。

  “把最應該保護的地方保護起來。”省林業局局長、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夏斐說,海南建立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將圍繞保護、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合理劃定功能分區,創新管理體制和機制,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明確,以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為基礎,以熱帶雨林資源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為重點,以實現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為目標,通過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健全法治保障、強化監督管理,推進熱帶雨林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

  “4·13”以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不斷加快推進,核心保護區的生態搬遷試點工作預計今年6月份完成,相應的電子圍欄試點將選擇在吊羅山、尖峰嶺、霸王嶺開展建設。此外,我省還將充分發揮垂直管理的優勢,研究在全國率先建立國家公園垂直管理體制。

  山還是那座山,海還是那片海,生態文明之風卻已誓要拂遍每個角落!

  去年7月11日,省委常委會會議召開,會上播放《珍稀樹種為何難逃厄運》《海口、萬寧等市縣生活垃圾處理場實況及存在問題》《我省村容村貌、農村垃圾汙水處理負面典型》等3段視頻,現場剖析生態環境整治負面典型案例,讓不少在座的領導幹部紅臉出汗、印象深刻。

  不時出現的環境汙染案件在提醒人們,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常抓不懈的強大恆力。

  2018年4月,省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聯合指揮部成立,旨在負責統一推進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工作,握指成拳,形成攻堅合力。兩個月後,《海南省深化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計劃(2018—2020年)》印發,強調要結合海南實際,持續深化六大專項整治行動,著力解決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突出問題。同年,我省對沿海各市縣開展海岸帶整治“回頭看”督查,對中央環保督察、國家海洋督察等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進行再核實、再督查,逐宗落實處置,確保問題全面徹底整改到位。

  “4·13”以來,我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從推動標誌性工程建設、緊抓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著力,更是從建章立制角度出發,全力駛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

  2018年起,我省正式實施的新的市縣發展綜合考核評價暫行辦法,根據《海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全省19個市縣(區)(含洋浦、暫不含三沙)劃分為5大類,分兩個平臺進行差別化的考核,並取消了對除海口、三亞、洋浦、儋州、文昌、瓊海、澄邁之外的12個市縣GDP、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的考核,旨在落實新發展理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扭轉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的政績導向。

  生態文明建設搞得好不好,領導幹部這一“關鍵少數”很重要;廣大幹部群眾真正意識到:只要金山銀山、拋棄綠水青山,此路不通!

  大力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關鍵還在於各項政策法規的出臺實施。

  2018年,我省出臺《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通過系列舉措解決生態補償工作中補給誰、誰來補、補多少、如何補等普遍存在的問題。該《意見》要求,要逐年加大省級財政支持力度,優化整合資金,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2018年11月1日起,《海南省河長制湖長制規定》正式施行,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河流湖泊的“生態管家”,從“有名”向“有實”落實。

  “2019年年初,我省還出臺了《海南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該方案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範圍、責任主體、索賠主體和損害賠償解決途徑等,促使賠償義務人對受損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

  “4·13”以來,我省以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性質的“四梁八柱”為引領,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描繪生態新藍圖。一系列生態領域法律法規和不斷完善的制度措施,為海南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和實踐工作的互動構建起良性循環。

  積蓄綠水青山的“能量”——

  釋放海南綠色發展生態紅利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在發展過程中算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不斷擦亮我省綠色發展的“底色”。

  實現綠色發展,要有綠色生產方式——

  當前,我省符合綠色低碳環保要求的十二個重點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4·13”以來,以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綠色產業體系正在逐步形成。2019年,十二個重點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67.3%。

  作為低能耗、低汙染、高產出的產業代表之一,我省互聯網產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產業發展基礎和動力不斷增強。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省互聯網產業逆勢增長,今年1-2月營業收入預計10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6%。

  “復興城目前註冊企業784家,去年營業收入122億元”“京東去年在海南的互聯網產業、電商交易金額約600億元”“預計2020年騰訊海南公司將實現業務收入40億元”……日前,在全省互聯網產業發展座談會上,來自復興城互聯網創新創業園、海南生態軟件園、海南騰訊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京東雲計算有限公司等互聯網產業園區和企業負責人分別介紹各自的“成績單”和“計劃表”。

  營商環境和生態環境一起,正成為海南的“兩大本錢”和核心競爭力。互聯網產業、旅遊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醫療健康產業等產業,正依託我省生態環境優勢做“乘法”,構建起長遠發展的綠色產業體系,實現更大的綠色經濟效益。

  劉賜貴強調,海南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貫徹“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的要求,堅定不移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部署不動搖,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決不上任何不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項目,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措施堅持下去、落到實處。要堅決貫徹“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要求,每一個項目都要以高標準來審視,優中選優,決不能“撿到籃子裡都是菜”,把嚴守生態底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體現在一個個具體項目上。

  實現綠色發展,也要有綠色生活方式——

  正在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三亞,給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留下深刻印象:“三亞確實很用心,從機場到會場,從餐館到賓館,減量、分類的‘無廢’元素處處可見。”

  “4·13”以來,海南的生態在群眾心目中漸漸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從“大地披綠”到“身邊增綠”和“心中有綠”,不斷增加的生態產品供給極大增強了百姓獲得感,不斷滲透於各方共建共享的方方面面。

  家住海口市美舍河河畔的居民,見證了河流從“臭味熏天”到“水清魚肥”變化過程,甚至在去年年初還遇到魚太多的“煩惱”。不止美舍河,目前住建部、生態環境部重點監控的海南29個城鎮內河湖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黑臭現象。我省對60個城鎮內河湖汙染水體實施水生態恢復和景觀再造,水質達標率由2015年的4.3%提高到目前的87.3%。

  好山好水,成為群眾生活中觸手可及的“綠色詩意”。

  在鄉村,生活垃圾少了、汙水變清了,正在提升著村民們的幸福感。“埋在地下的處理罐通水通電,我們村民家的廚房、廁所等產生的所有生活汙水,通過水管接入三級處理罐,經過厭氧、沉澱等處理環節後排出的清水,可以回用灌溉,或者地下滲濾。” 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道育村村民王邦東說,去年年初,政府請了專門的公司,到村裡建設汙水處理設施,給村莊人居環境帶來肉眼可見的改變。

  “天氣好、空氣好,在這裡調養身心自然也會好。”3月18日,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的一齡生命品質改善中心,前來康養的外省遊客李伯海直言,來到海南就會發現藍天白雲不再是奢侈品,在他看來,這裡常年優良的空氣質量就是最大“吸引力”。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4·13”以來,我省將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全面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實現高質量發展。而這正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之一。

  環境如水,發展似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在今年全省兩會上,沈曉明指出,要嚴格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第一階段任務,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再上新臺階。生態環境是海南發展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居安思危,居一隅而謀全局、居當下而求未來,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推進實施標誌性工程。加快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高質量推進各項基礎工作”“健全完善禁塑配套體系”“落實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加快充電樁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繼續提高城鄉汙水處理設施覆蓋率、使用率”“在4個地級市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推動農村‘氣代柴薪’”“加大裝配式建築推廣力度,打造海南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標誌性工程”……在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項舉措、一件件工作,已被列上日程。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揚鞭。

  只有不斷積蓄綠水青山的“能量”,才能持續釋放海南綠色發展的生態紅利。海南根據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新形勢和目標要求,堅決履行好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使命擔當,全面踐行“兩山”理念,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本報海口4月6日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