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可能是一個士族看不起寒族的故事

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常常被用來論證陶淵明的高潔情操,然而考校時代背景和陶淵明的出身,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可能是一個士族旁系子弟看不起寒族的故事。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有爭議,但定有親緣關係),一介寒族起勢,官拜大司馬,爵封長沙公。陶淵明還有一篇「贈長沙公」,贈給世襲長沙公的大宗親戚。

陶淵明的爺爺還是武昌太守,武昌郡在東晉後期屬於江州,陶淵明的地方仕途都是在江州。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可能是一個士族看不起寒族的故事

陶淵明

陶淵明為令時,彭澤縣屬於尋陽郡,而尋陽郡是廬江、武昌、豫章三郡各分出一部分成立的。陶淵明的家世,估計在當地還是數得上的,畢竟祖上闊過。同為低級官僚的督郵,按東晉常例是當地庶族/寒族擔任,譏諷為「鄉里小人」,很符合東晉士族老爺的取向。

在陶淵明所處的東晉中後期,對於陶淵明這種南方士族,官位的最重要決定因素是出生,除了有戰功,求官求不得是正常情況。士族老爺們又看不上低級官職,反而隱逸是常規操作。


根據「晉書」記載,陶淵明解印去縣不久,朝廷就召他做著作郎。“頃之,徵著作郎,不就”。著作郎這個官職,以南朝觀點很“清貴”,比較高大上,又沒啥爛事,後來是頂級士族子弟的“起家官”,就是年輕頂級士族的第一個官職。但這個著作郎,差不多是文筆好的寒族最終才能達到的官職。陶淵明一通迷惑操作還能白得著作郎一職,可見朝廷對他的重視。

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可能是一個士族看不起寒族的故事

陶淵明


陶淵明在江州,而當時的江州轄今江西省大部,也是東晉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祭酒和主簿粗略地類比為副秘書長。州祭酒這個起家官,確實是比較差的,但也符合陶淵明這個二流士族之旁系、太守之孫的出身。

鎮軍是劉裕,南朝宋開國皇帝。建威是劉敬宣,劉牢之的兒子。其實陶淵明早年還給桓玄做過幕僚。這也是一種認可。


頂級士族琅琊王氏的王弘也尊重隱逸中的陶淵明。王弘,東晉丞相王導曾孫、中領軍王洽之孫、司徒王珣長子,自身是南朝宋開國元勳,官至太保,領中書監,封爵華容縣公。懟過謝靈運。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後自造焉。潛稱疾不見,既而語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閒,幸非潔志慕聲,豈敢以王公紆軫為榮邪!夫謬以不賢,此劉公幹所以招謗君子,其罪不細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齎酒,先於半道要之。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見,遂歡宴窮日。潛無履,弘顧左右為之造履。左右請履度,潛便於坐申腳令度焉。弘要之還州,問其所乘,答雲:"素有腳疾,向乘藍輿,亦足自反。"乃令一門生二兒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賞適,不覺其有羨於華軒也。弘後欲見,輒於林澤間候之。至於酒米乏絕,亦時相贍。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可能是一個士族看不起寒族的故事

東晉疆域圖


陸祖訥,奔三的中二青年,專一的歸零主義者。好讀書,喜思索,觀大略,求甚解。歷史文化,科普動畫,無拘無束,暢所欲言。願意與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學習!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可能是一個士族看不起寒族的故事


版權聲明:獲創作者授權發佈本文。未經創作者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全部或部分的轉載或/和引用(以網絡討論為目的的部分引用除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