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家寫“清明”

歷代名家寫“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清明》,現為大家廣為傳誦。詩句不僅描繪了清明這一時節的環境和氣氛,也寫出此刻人物“欲斷魂”的心境。在我國,清明節是重要的傳統節日,通常在這一天會舉行祭祀活動。同時,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四月初,陽光明媚,花草吐翠。所以,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從書法的角度,與清明這一節日關聯最為緊密、最為熟知的作品定當首推《黃州寒食詩帖》,這是蘇軾的行書代表作,也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該帖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清明節前一日)所發的人生之嘆,此詩內容和書法之高明,大家較為熟知,也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那麼,除此之外,回溯2500餘年的清明節歷史,隨著篆、隸、楷、行、草的五體兼備,其他書家的“清明”又有如何體現呢?以下便以篆、隸、楷、行、草為序,一同感受“清明”的書法魅力。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依清明節距今2500年左右歷史的通常說法,先看與之相近的戰國時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該竹簡又稱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於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這些竹簡長23.1—27.8釐米,寬0.5—0.8釐米,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其內容主要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佔書,為當代研究中國書法從篆書向隸書的轉變提供了詳實的觀察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圖像價值。

历代名家写“清明”

睡虎地秦墓竹簡

如果說《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篆書特徵不夠明顯的話,那麼,秦代李斯筆下的《嶧山碑》《泰山刻石》作為篆書的代表當不存在任何爭議。其中,《泰山刻石》立於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是“天下第一山”——泰山最早的刻石。刻石原文222字,可惜歷經滄桑後,現僅殘存十字:“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缺,現今較為流傳的刊本多為北宋拓本。

历代名家写“清明”历代名家写“清明”

秦 李斯 泰山刻石

篆書之後,隸書成為兩漢時期的官方書體,通常橫畫取長豎畫宜短,字形呈寬扁體態,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磔”。現存兩漢時期較為著名的如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的《華山廟碑》、靈帝建寧二年(169年)的《史晨碑》、中平二年(185年)的《曹全碑》、中平三年(186年)的《張遷碑》等。

历代名家写“清明”

曹全碑 立於公元185年 東漢隸書的代表作

历代名家写“清明”

石門頌 公元148年刻 系東漢摩崖石刻代表作

漢末魏晉時代,是楷、草、行從隸書中蛻變、定型的時代。漢末西晉前,楷、草、行書體大致成型,三國時期鍾繇通常被認定為楷書的“創立者”,並被稱為“正書之祖”。然而,這一時期的楷書依然殘留了許多隸書的波碟用筆,以及橫向的取勢。而西晉以後,楷書法度日漸完備。東晉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也常被稱作書法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隸、草、楷、行各體兼善,且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历代名家写“清明”

王羲之 黃庭經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社會動盪不安,適應社會意識需要的佛、道之學勃然興盛,建寺塔、造佛像一時成北朝貴族風尚,在此影響之下,刻石佛記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數千萬。因此,魏碑書法應運而生,也造就了楷體書法的第一個高峰。

历代名家写“清明”

北魏 張猛龍碑 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對後世影響極大

唐代重新一統天下,國力強盛,文藝繁榮。唐代楷書也集魏晉南北朝楷法為一體,形成字體端莊,筆劃平穩,結構嚴謹,法度森嚴的風貌。初唐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四大家;晚唐有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楷書,不僅有繼承,而且有創新。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挺勁峭拔,稜角森然;虞世南的《夫子廟堂碑》,正平俊朗,風姿綽約;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精工秀雅,形瘦實腴;薛稷的《信行禪師碑》,纖瘦遒麗,婀娜清健;顏真卿的《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雄強渾厚,朴茂端莊;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剛勁峻拔,端莊嚴謹,共同創造了楷書史上的最高峰。

历代名家写“清明”

柳公權 玄秘塔碑

历代名家写“清明”
历代名家写“清明”

顏真卿 顏勤禮碑

若論草書,最高成就者當屬唐代張旭,被後人尊稱為“草聖”,代表作《古詩四帖》,卷長195.2釐米,高29.5釐米,以五色彩箋紙書古詩四首。該帖是歷代文人墨客臨池學書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也是張旭唯一流傳於世的墨跡。原藏清宮內府,後由溥儀帶出,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历代名家写“清明”

張旭 古詩四帖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王鐸是草書的另一位集大成者,他的草書在字形、章法、墨色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無論是明代中葉後始有的超長條幅,還是超長手卷,王鐸都可恣肆任性、揮灑自如。他的作品追求漲墨淋漓的效果,常飽蘸濃墨,再加水調和,縱橫之間,氣勢磅礴,不經意間,枯溼濃淡自然天成。

历代名家写“清明”

王鐸 自作詩十首

行書,自然要從王羲之談起,王羲之書法作品中《蘭亭序》被歷代書家公認為舉世無雙的“天下第一行書”。其中,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無一雷同,亦作為書壇佳話廣為流傳。今天,世人所見《蘭亭序》墨跡皆為臨摹本,真跡的去向,一直是書法史上的一宗千古謎案,傳為唐太宗對《蘭亭序》珍愛有加,將其殉葬昭陵。此外,書成換白鵝、坦腹東床、入木三分等典故的由來,與王羲之書法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历代名家写“清明”

王羲之傳本墨跡

除“二王”以外,行書的另一座高峰應屬“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其中,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前文已有提及,而另三家中,行書成就最高者,依筆者之見,當屬米芾。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宮”。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於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米芾自稱自己是“刷字”,體現出他用筆迅疾而勁健,他的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米芾傳世墨跡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方圓庵記》《天馬賦》等,以翰札小品局多。

历代名家写“清明”

米芾尺牘墨跡

借清明時節,將歷代書法以五體分別擇取代表作品作一羅列,閱讀之後,對中國書法的知識是否有了更近一步的瞭解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