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有後代麼?後代在哪裡?

用戶65202271152


北宋時期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朝廷中文官獨大,武官常常要看文官的臉色。北宋並不是中原地區的唯一一個國家,周圍還有著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對北宋國土虎視眈眈,但北宋的整體國力並不是很高,尤其文官當道,可以委以重任的武將數量很少。但在北宋時期有一個將門世家,他幾乎為北宋奉獻了所有,全族都一心一意的為北宋效力保國家太平。

這個家族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楊家。楊家的故事可能大家在小時候都曾經聽過,楊家一門忠烈,有一代一共七個兄弟上了戰場最後只有一人回來。楊家對北宋所做出的貢獻的非常巨大的,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北宋存在的時間。楊家通過幾代的拼搏成為了北宋時期的肱股之臣,這是付出了血的代價的,楊家最初只是地方的鄉紳,趁著戰亂用錢買到了一個小小的官職,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為了生存下去楊家曾經跟隨過很多人,最後楊信選擇了投靠後漢大將。也就是北宋的前身,這次楊信沒有動搖而是選擇了一直追隨後漢,他的軍事才能十分出眾在各個勢力中都很出名,在後漢失敗後被宋朝招安,事實證明宋太祖的眼光不差,楊家人軍事才能的確出眾,這次他被授予大將軍官職,並且改名為楊業。

在之後與遼國的幾次戰爭中楊業都表現得十分勇猛並且獲得了很多功績,這引起了其他將軍的不滿一起陷害楊業,但沒想到的是宋太宗非常信任楊業。但是總有奸人作祟,這次楊業出征就出現了一個禍害,他就是潘仁美。這次出征並不順利,楊業大意輕敵被捉,幾天幾夜沒有吃飯,他的六個兒子們因為失去了主心骨全部戰死沙場可以說是十分慘烈了。家中只留下最小的兒子楊延昭和一群婦孺。

楊延昭從小便顯現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所以楊家沒有就此消沉下去,在父親和兄長們去世後楊延昭也被授予了很高的位置。楊延昭軍事才能出眾又能夠禮賢下士他很快就得到了將士們的信任和支持,在以後的多次與敵國交戰中,經常是勝多敗少接替他的父兄們繼續守護著北宋。楊延昭常年奔波於戰場在57歲那年去世了,無論是北宋還是遼國都對他的離世表示遺憾。北宋皇帝特意派使者送楊延昭的靈柩回老家,路上好多百姓自覺地為他送行。在楊延昭去世後,剩下的楊家女眷們站了出來抗下了對遼的戰事,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佘太君和穆桂英了。可以說楊家一族都為北宋做出了巨大犧牲。

到今天我們還可以找到楊家將的後人,他們一共一千多人都生活在距雁門關不遠的一個村落中,這裡有個祠堂叫做忠武祠堂,因為楊業的諡號為忠武,這裡是最正宗的楊家祠堂。經過專家的考究驗證,最後專家終於說了一句,正是楊家後人,承認了他們楊家後人的身份。


讀唐史


我們都知道楊家將的事情,也知道他們都有勇有為,不管是從小說還是影視劇當中,都有看過他們的英雄事蹟。那你知道楊家將的後代,是不是還存在著呢?當時宋朝被滅亡了,楊家將裡面的子孫後代,好像也都逃到了其他的地方,而有一些楊家的人就流落到了四川。

他們在四川紮根居住,並且還在那裡繁衍後代,到現在為止已經有800多年了。不久之前,有人從那裡找到了一位四川老人,這位四川老人就自稱他是楊家將的後代,而且還拿出了族譜。從族譜上來看,他的身份確實是真實的,他聲稱,在宋代快要滅亡的時候,他的先祖就為了發生意外,所以所有的人總共200多,都開始不斷的逃亡,分成了四個方向。

有的去了福建,而有的去了湖南,他們這些人是到達了四川,並且到了一個小村莊裡面加紮根多年。這些年來,他們都好像是普通農民一樣,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可是他卻得到了祖傳槍法的真傳。他是楊家將的第37代後裔,他會36路槍法,並且爐火純青。可以說他耍起槍來,就和當年楊家將一樣,一點都不失楊家將的風範。

雖然說,他年紀已經越來越大了,可他卻是一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人。他雖然沒有說過太多的事蹟,但是他提到過一件正義之舉,也讓很多人特別的欽佩。在那之前,都沒人知道他會耍槍,也沒有人知道他耍槍是特別厲害的,但發生了那件事之後,所有人都知道了他。那個時候,有幾個惡霸想來鬧事,也就是說要收保護費。

村長都特別擔心但又無能為力,看到這樣的事情之後,這位老人立刻就回家,並且拿出了紅纓槍。他一個人輕鬆的用一槍挑翻七名惡霸,然後這七個惡霸再也沒有出現在他的村子裡,其他的人也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個厲害的人物,名字叫做楊開華。所以,他們的村子一直都是特別安全的,只是老人非常擔心一件事。

他感覺自己的槍法,已經沒有辦法傳承下去了,因為楊家將有祖上的規定,是代代相傳,必須傳給兒子,不能夠傳給別人。所以,他只能傳給他的親生兒子,然而他的兒子卻不願意去學這些武藝,只想外出打工,他也是能夠理解的。所以,他覺得如果不能傳下去的話,也就是有點愧對先祖了,你們認為呢?


智在三國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隻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龍江829


在山西省代縣有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它就是楊家將後代生存繁衍的鹿蹄澗村。我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每天中午在學校吃飯時都要聽楊家將的故事。今天終於有機會拜訪楊家祠堂。

楊業、楊六郎、楊文廣,是楊家將的主要代表人物。楊業衛國戍邊,威震三關,被稱為“楊無敵”,以至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不戰自退。而楊六郎在戍守邊關的二十多年裡,同樣驍勇善戰,把千里邊防治理得固若金湯,終使敵方將領許下了“只要有楊六郎一杆槍鎮守邊關,就決不造次”的諾言。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雖因時局變化,沒能建立與其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但也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正是由於“業公驍勇,子孫賢能”,才使大宋江山得以持久。

而為感念楊家將的赤膽忠心,宋王朝的統治者要求文武百官在路過楊府門前時,“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皇上也要龍行七步方可上輦”。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臺。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以小說評書的形式在民間廣為傳播。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在楊家幾代人曾經駐守的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真實的楊家後代。楊家祠堂在村子中央,祠堂建築宏偉大氣莊重而典雅!雕刻精美、畫工獨特是古建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走進祠堂楊家兒郎威風凜凜的形象讓你肅然起敬!戰甲長槍一下就好像把你帶到了北宋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戰馬嘶鳴刀光劍影喊殺聲震天動地,彷彿看到了楊家兒郎為保家衛國捨生忘死的悲壯場面!走進祠院,從碑文得知,楊忠武祠,是楊家將十七世孫在元至十六年(公元1279年)奉旨修建的。

 現存祠堂坐北朝南,祠堂對面為祭臺,題“頌德樓”。祠門臺階下有石獅一對,旗杆基座一副。祠門三間,每間前簷各懸一面金字橫匾,上面分別書寫“奕世良將”、“一堂忠義”、“三晉良將”,祠堂門楣上豎匾寫“忠武祠”三個字。祠門外側抄錄了北宋皇帝關於楊家的誥敕共十篇。 多少年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楊業的後代除留居雁代一帶外,還“流佈英種於川、廣、淮、揚間”。楊家祠堂在各地建立的也不少。自從楊懷玉在代州鹿蹄澗建祠之後,各地楊家祠堂共同商定:每六十年集會於鹿蹄澗,敘世系,修家譜,祭祖廟,永為定例。

有關楊七郎墓的傳說在當地家喻戶曉。我們來到了據縣城東40裡的東留屬村東南二里處,這裡有一座用黑石頭砌成的墓,墓前立一石碑上刻著“宋贈武勇將軍延興楊公神墓”。

 楊延興,又名楊延嗣,即楊七郎。聽當地的一位長者講,楊七郎本是一表人才,而戲中把他畫成個黑花臉,連死後的墓丘也是用黑石頭砌成。有的說楊家歸宋後,首徵幽洲,佘太君怕遼女勾引英俊的七郎,有意把鍋底黑塗在七郎臉上。也有的說是在雍熙三年,楊繼業被困兩狼山,七郎回代洲搬兵,被奸臣潘仁美灌醉綁在後花園的花椒樹上,令弓箭手射殺七郎,可支支利箭神奇地從七郎身邊飛過,就是射不準七郎。奸臣潘仁美髮現七郎會瞅箭法,就命人把七郎的前額割下,遮住了雙眼,七郎最終死於亂箭。潘仁美為了毀屍滅跡,令人將七郎的頭拋入滾滾的滹沱河中,把身子埋到別處。說也怪,七郎的頭顱被拋到滾滾河水中,滹沱河水立即倒流40裡至東留屬村,直到把七郎的頭衝到河灘上,河水才平靜下來改為順流。當地村民悄悄地把七郎的頭葬到滹沱河北岸,直到潘仁美死後,人們又在這裡建了一座碑亭。


唐風宋雨


楊家將由於各種演義、小說的渲染變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演義中講述了楊家將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故事,他們為國家獻出了一切,最終卻被奸臣潘仁美所害,結局悽慘,感動了不少人。



正史上的楊家將雖然不如演義那般令遼聞風喪膽,但也算是轟轟烈烈,楊家將從楊業投宋開始,一直為大宋國鞠躬盡瘁。

楊業因在一次與遼作戰時,與王冼等約好在陳家谷設伏接應,但由於其畏懼不前,導致楊業孤立無援,最終被俘。因寧死不降,絕食而死。兒子楊延玉、部將王貴、賀懷浦也全都在之前戰鬥中力戰而亡。


楊業死後,楊家將接班人還有楊延昭,是楊業長子,他繼承了楊家將的衣缽。雖然他叫做楊六郎,但絕對不是因為他是第六子。而是因為遼人認為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是克遼國的,而遼人又十分懼怕楊延昭,於是叫楊延昭為楊六郎。

楊延昭之後,還有他的兒子楊文廣,繼續為國效力,只不過當時遼宋已經議和,楊文廣也就沒有再與遼作戰了,而是抵禦西夏。

楊家將一門三忠烈,雖不如演義裡那般神通,但絕對值得後人敬仰。

富不過三代,楊文廣之後,楊家將逐漸失去了往日榮光。但雖然不如之前,但仍是十分顯赫。不過在幾十年後的靖康之變,開封淪陷後,天波楊府的楊家將後人傷亡十分慘重。剩餘後人開始四散逃亡,由於北邊、東邊都有金兵,不安全,他們都是往南、西南方向逃,湖南、廣西、四川、福建、廣東等地都有楊家後人,由於楊家將名聲太響,有的後人為躲避危險,直接改姓的也有,有的就是改成越姓。

蒙古滅南宋後,楊家後人再次逃亡,有的更是逃亡至了東南亞。之後楊家將後人在各地開枝散葉,後人數量也是不少的,基本彙集在我國南方、西南地區。百家姓中楊姓如今排在前面,楊家將後人貢獻絕對不小。


據記載,逃亡至四川的尤其多。據四川省梓潼的楊開華老人說他就是楊家將第37代後人,而且熟練楊家的36路槍法。但據楊老先生說他的的兒子對祖傳槍法不感興趣,在廣州打工,對祖傳槍法能不能傳下去,很是擔憂。


夏目歷史君


許多傳說非常美麗,比如楊家將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大家的興趣,以至於我們對這段歷史深信不疑。歷史的真相往往與傳說大相徑庭,甚至可能會顛覆我們的認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北宋楊家將的一些歷史真相。各位,你們知道幾個呢?

一、楊家將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呢?在很多人眼中,傳說、演義與歷史經常會傻傻的分不清,但關於楊家將在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據《宋史》記載,楊繼業是北宋楊家將的第一代,他與自己的兒子們確實長期與遼軍作戰,最後他在與遼軍交戰的時候,被遼軍生擒,絕食三日而死。演義中的潘仁美在歷史上就是北宋的潘美,他雖然在楊繼業的死上負有一定的領導責任,但民間盛傳的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卻大多是假的。

二、楊門女將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演義中說:百歲高齡的佘太君率領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一舉擊敗西夏大軍。但實際上,歷史上除了佘太君有歷史原型之外,在民間人人皆知的“楊門女將”,在正史中卻連影子都沒有。歷史中真實的佘太君並不姓佘,而是姓折,並且她只是活到了77歲,不可能有百歲出徵這一說的。這大概是後人不忍忠臣良將後繼無人,才給楊家“創造”了八姐、九妹、十二寡婦等一干女英雄方陣的。



三、楊家有後代嗎,又在哪裡呢?答案是楊家將是有後代的,並且一直延續到現在。歷史上,楊繼業有7個兒子,並非演義中的8個兒子。據《宋史》記載他的7個兒子分別:延朗(後改名延昭)、延浦、延訓、延玉、延環、延貴、延彬。其中楊延昭最有名,歷代楊家將傳說中,認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實際上,他是楊繼業的長子。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家將第三代以楊廣文的名氣最大,也是楊家將最後的輝煌。歷史上的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內討賊寇,對外防禦西夏。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他主要負責防禦西夏,因此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在這之後,楊家徹底走向了沒落,基本消失在宋朝的政治、軍事舞臺上了。後來,楊家在北宋滅亡之際,其族人分批從汴京外遷,其中就有一支遷移到了四川省的梓潼。在當地有一個叫楊開華的老人,拿出族譜說自己是楊家將第37代後人。老人不僅精曉了楊家的36路槍法,並且在槍法中,其轉、閃、騰、挪的身法堪稱是一絕。



談到楊家槍的傳承問題,楊開華老人頗感無奈,自己已經年齡大了,再過幾年可能也耍不動槍了。由於楊家槍不外傳,而他的兒子忙著在外地打工掙錢,對楊家槍並不感興趣,因此對楊家槍的傳承問題憂心忡忡,老人擔心這36路楊家槍法會毀在自己手中。

今天,我們只是一起來簡單地瞭解了一下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的一些事情,是不是跟演義、傳說有很大的區別,吃不吃驚呢?


密探零零發


我的一個好友的父親說自己的家族是楊家將後裔,屬於楊大郎一支。


一週樂八天


我是廣東揭西鳳湖的,我祖祠燈藍也寫四知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