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有人說山西楊家將的故事中,最悲劇的是大反派潘仁美?

Emzie


看了一下,幾個回答都說潘仁美的原型是宋初開國名將潘美,這沒有任何問題。可是他既然以反派形象示人,那就必然不是正史,而是演義。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僅以演義來回答,而不牽涉正史。

潘楊兩家,沒有恩情、只有冤仇,火帥楊排風嫁給潘仁美的孫子潘少春,只是出於電視劇的想象。在演義中,故事的結局是楊家將血脈尚存,且贏得了老百姓的同情,被視為保家衛國的典範;而潘仁美一門絕種,成了老百姓嘴裡有名的奸臣,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便是潘仁美的悲劇。但是,冤有頭債有主,潘仁美悲劇的源頭完全出在他的嫉賢妒能和趨炎附勢上,倘若他有哪怕一絲一毫的容人之量,哪怕有一分一釐的元帥氣度,就不會造成兩家最後的慘烈悲劇——這是怎麼洗地都無法洗白的事實!

一、潘楊初見

趙匡胤當皇上後想念結拜義妹趙京娘,令欽差陳名去山西蒲州解梁縣封其為康平公主。京娘不願接受賞賜,為免陳名為難,便與其同去京師見駕。行經太行山,遼國派出大將王伯仁,要搶趙匡胤賜給京孃的五鳳霞冠,危急關頭,小將潘仁美如神兵天降,只見他:

素緞扎巾頭上戴,銀絲纏繞絨球排。穿短靠,扎大帶,十字絨繩絆胸懷。兜襠褲,妙手裁,燕雲靴,行動快,殺人寶劍挎左懷。英雄氅,披身外,上繡牡丹朝陽開。虎頭槍,雙手擺,好似怪蟒下天台。臉上看,白皚皚,帶傲氣,含風采,定是中原好英才!

端的是好個少年英雄!

然而這位少年英雄卻是極富心計之人:殺退敵人後,陳名請潘仁美於路護送。只因京娘吃飯時說了一句“你就和我一道用飯,拿我當你的孃親吧”,他便毫不客氣地打蛇隨棍上,立刻拜倒磕頭。

從此潘仁美就攀上了公主這棵高枝,公然以皇親國戚自居。行經佘塘關,嫌驛館簡陋,挑三揀四,毫不敬重曾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元帥佘洪洲,反以罵罵咧咧為事。

連欽差陳名也看不下去,暗想:

他昨晚才認的乾媽,今天就學會了唱高調!

佘洪洲無奈,讓幾人遷居帥府,潘仁美見把佘洪洲嚇成這樣,洋洋得意,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了權勢二字的魅力。

在佘塘關,京娘生了一場大病,纏綿病榻十餘日。潘仁美不但不急,反而暗中高興,日日侍候,討好爭寵。他還進行了一場拙劣之極的表演:去藥鋪裡買了一支野山人參,撒謊說是自己在懸崖峭壁上發現的。

潘仁美愛上了老元帥的女兒佘賽花,又搬出公主。要說京娘畢竟是個沒見識的女人,真把自己當公主了,本來收義子就不妥,現在又幫義子找老婆,還說要請皇上做媒。這在佘洪洲的眼裡,是不折不扣的欺人太甚,於是被幹脆利落地回絕。

佘賽花荒郊打獵,射野兔而不中,忽然飛來一箭射死野兔,潘仁美跑來冒領功勞,一頓吹噓,並重申愛慕之意。

佘賽花端詳鵰翎箭上,卻刻著一個“楊”字,潘仁美急中生智,說箭是師父楊百步所贈。佘賽花哪裡肯信,催動桃紅馬,尋到七星廟中,見到一個“穿白掛素,肋佩寶劍”的青年,便是楊繼業!

楊繼業一句:

箭射野兔,已屬莽撞。與小姐萍水相逢,不敢隨便打擾。

比之潘仁美高明何止千倍。

只此一見,便是一生。


潘仁美要哄走楊繼業而不成,佘楊兩家本是故人,因此佘賽花請楊繼業進關相見。

跟著遼兵殺來,遼將韓貴於陣前生擒要出風頭的潘仁美、打傷老元帥佘洪洲。

潘仁美被俘後,貪生怕死,于軍前投敵,與韓貴結交,互換盟書,留下叛國鐵證。然後受命返回關內,編了一套花言巧語要騙走公主的五鳳霞冠。

與此同時,佘洪洲受傷後,楊繼業臨危受命,暫理帥印,成了佘塘關的主心骨。

潘仁美騙走鳳冠霞帔,被楊繼業使出調包計,換成了烈性火藥烈火丹。遼將打不開匣子,蠻力砸鎖,卻引爆了火藥,三千人馬炸死炸死兩千七,韓貴等落荒而逃,潘仁美逃回公主身邊,一番謊話,又引得公主回心轉意。潘仁美差點被炸死在敵營,自此恨透了楊繼業。而京娘呢,從此覺得楊繼業心太不正,要在面君時大大的參他一本。

京娘因為和早年間趙匡胤的一點香火情變成了公主,但她的本質只是一個無知的鄉村中年婦女,她在進京路上做的這些事,沒有一件妥當的。但她是個好人。

二、形勢易位

潘楊之間有三次強弱易位。

  • 第一次,趙匡胤在位中後期

潘仁美進京,經過京娘推薦、趙匡胤考校後,才華武功、兵書戰策都是第一流人選,因此趙大封他為殿前司武功指揮使,官居四品。

楊繼業留在佘塘關,佘洪洲推薦他為關中主將。奏摺交上去後,潘仁美又請京娘從中作梗,面見趙匡胤,直指楊繼業性情狡詐、為人不忠。

繼業先父楊袞,昔年曾與趙匡胤結下“銅錘換玉帶”的約定,楊袞答應送楊繼業效忠宋朝,終身不敢有違。可是在帝王的心裡,這只是當年的權宜之計罷了,楊袞臨死前仍然念念不忘的事,在趙匡胤那裡屁都不是,隨時準備著反悔。楊繼業擊退遼兵有功,又有昔年的約定,可是趙匡胤僅僅只聽了京孃的一席話,不但不給佘洪洲面子,連自己當年的盟折誓也當成了屁。

趙大不準楊繼業去東京,也不讓他當佘塘關主帥,只是形式化的封楊繼業為六品守備,協助鎮守佘塘關。

楊繼業倒也安之若素,經營佘塘關,並與佘賽花成親,一共生了七男八女,如此十幾年。

這十幾年中,當然都是潘仁美強而楊繼業弱多了。

  • 第二次,趙光義在位前期

趙匡胤在位時,襄理王趙光義奉旨巡視三關,引楊繼業、六關元帥及督巡元帥王仲漢為心腹,並以陰沉木製成八枚虎頭令,共封八位令公,楊繼業為其中之一。

燭影斧聲之後,趙光義登上皇位,令楊繼業進京,榮升兵部尚書,官居正一品。可是尚未動身。便傳來大遼國軍馬飛奪三關、殺死王仲漢的消息。

趙光義急令楊繼業為九關大帥,限期收復失地。

三岔口一戰,楊繼業親自斬殺大遼先鋒野旺沙,金刀楊無敵之名響徹天下。

王仲漢雖然已死,輕敵之罪不饒,其子劃歸楊繼業膝下為兒,永遠不準認祖歸宗,是為楊延順,加上楊家之前的七個兒子,號稱“七郎八虎”。

此時,楊繼業坐鎮居庸關,麾下集中了大宋國的邊軍精銳,九關元帥將家中小公子共二十二位送來九關大帥府練武習文。

未幾,趙光義上五臺山地藏寺進香楊繼業再殺前來劫駕的遼國番將,救駕有功,被封為天波大將軍,在京城敕建天波府;封佘賽花為無佞侯,另加“太君”封誥;二十個子女徒弟一律封為三品總兵,協助鎮守九關;加上楊大郎出生時趙光義曾收為義子,前邊又已封楊五郎為伏虎羅漢。

楊氏一門,至此雞犬升天。

這是楊府最輝煌的暑期,其人丁之盛、授勳之高、聖恩之隆,從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了。

而在京的潘仁美呢,由於善於溜鬚拍馬,加之也有真才實學,況且還是康平公主的乾兒子,榮任兵部右侍郎,當上了二品大員。

一次,他去尼姑庵看望已落髮為尼的義母京娘,在佛堂宣淫,與尼姑白慧娟在草蒲團上成其好事,生一女三男,女兒叫潘佛兒,兒子叫潘龍、潘虎、潘豹。

趙光義繼位後,以楊繼業為股肱,卻對潘仁美不聞不問、毫無升遷。

這十年中,兩人強弱易位。

  • 趙京娘死後

趙京娘自從收潘仁美為義子,為這位公子哥兒也算有求必應、嘔心瀝血,臨走前還將三千多兩黃金及各種珠寶玉器全給了潘仁美。這位老太太容易受人矇蔽,做事任性而無知,又有幫親不幫理的毛病,對於自己不懂的事也經常去摻一腳。但如上所說,她真的是個好人。

如果她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死也被潘仁美所利用,不知當作何想?

為了自己家的前途,白慧娟立刻就想到了一計,連說“死得好”。

潘仁美寫了一封聲情並茂的奏摺給太宗,要促使趙光義來參加公主的葬禮。皇帝上完香後,就被潘仁美請到西配殿,說是略備清茶。這時從屏風後走出一位千嬌百媚、萬種風流的少女為皇帝奉茶,其聲音如燕語鶯聲,其身段如弱柳拂風,其面容似春回大地……

看過《熙陵幸小周後圖》的都知道趙光義是個什麼玩意兒。他一見到這個女子就色授魂予,當下就在這種弔唁老姐姐的隆重氣氛中,臨幸了她……

這就是潘仁美兩口子的計策,這個女子就是他們的大女兒潘佛兒。十九年前,潘仁美與白慧娟在佛前成其好事,白氏受孕所以才起名佛兒;十九年後,兩口子又讓女兒在佛前獻身給皇帝,獻身給一個大女兒二十多歲的老男人,關鍵是潘佛兒還自願得很。

瞧這一家子。穢亂佛堂,褻瀆死者,趨炎附勢,無所不用其極,也真是夠了!

請問,這個怎麼洗地?

潘佛兒入宮,先封才人,又升昭容,一年後誕下皇子,升為淑妃,稱“西宮娘娘”。

潘國丈一步登天,升兵部尚書、九門提督,雙一品。不久又升為太師,為三公之一。

至此,直到臨死,潘太師地位都穩如泰山。

嚴格說來,潘家用的手段並不算特別卑鄙無恥,為了往上爬,不擇手段,從古到今這樣的人還少麼?然而在佛前淫亂、又繼之以靈前淫亂,義母幫助了他們這麼多反而被說成“死得好”,這確實太不是人了!

這時,潘楊的強弱之勢,又易位。

並定格。


三、血戰金沙灘

潘仁美極盡榮寵之時,收到了一封信,昔年交換盟書的韓貴要求他剷除楊繼業、顛覆大宋並最終平分疆土。他與白慧娟一商量,決定以後晉石敬塘為榜樣,投敵反叛,書裡有話:

從此時開始,潘仁美都行成了真正的奸雄。

於是潘仁美向皇帝推薦調楊繼業進京。趙光義也是個純二貨,當了皇帝還傻得跟晉惠帝似的,他真下旨了,然後就造成了九關無人,致使門戶洞開。

楊繼業一走,遼國大軍發兵南下,北三關一夜失守,大將陣亡。在這時候,本應該馬上打發楊繼業回去,畢竟他在九邊經營十幾年,對一草一木何等熟悉。

然而此時的朝堂上,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全部變成了白痴,居然忙裡偷閒的開始了比武選帥。

潘仁美推薦三子潘豹掛帥,八賢王不肯,於是擺下擂臺,打死打傷二十餘人,趙光義以比武難免失手,寬恕了。卻惹怒了楊家七郎楊延嗣,力劈潘豹,趙光義說什麼都要將七郎斬首,經眾人力勸方赦其死罪。

立刻封潘仁美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最終引來群臣不滿,出於置氣,一國君臣全部上前線,皇帝和八賢王也御駕親征去了。

趙光義就是當傻蛋去的,明明他在軍中,行軍調度等等還是潘仁美說了算。

雁門關一役,遼軍擺下空城計,五十萬宋軍被殲六萬。趙光義當起啞巴,毫不心疼,權力慾這麼旺盛的一個人,對收回兵權毫無興趣,說出去你能信?

遼國下書,邀大宋皇帝在金沙灘做“雙龍會”。

讓我們看看兩地相距多遠:

遼主要開雙龍會,選了個兩百里外的地方,那地方山高林密、溝險壑深,傻子也知道有鬼啊。

然而宋國君臣就是這麼硬氣,必須要去,然而慫貨趙光義不肯去,而是以跟他長得像的楊大郎李代桃僵,楊家几子分別扮作八賢王、丞相、元帥、軍師、太監等一起過去。

這就太無恥了,你們要不敢去就別這麼硬氣,既然硬氣就別拿別人的生命去冒險啊。

接下來便是楊家將悲劇的高潮,血戰金沙灘!

楊大郎死於袖箭,楊二郎幹掉殺手後被巨石砸成肉餅,楊七郎摔碎死遼國皇帝,楊三郎萬馬踏身,楊五郎縱馬跳下深澗,後被五臺山高僧所救。四郎和八郎出去搬救兵,被遼國拿獲投敵,招為駙馬。楊七郎衝出重圍,不找皇帝而去找潘仁美搬救兵(我反正不知道他怎麼想的),被治以咆哮大帳之罪,綁在旗杆上,萬箭穿心而死。

看著兩狼山動靜的呼延贊在宋太宗眼皮子底下被潘仁美毒死,最終潘仁美沒有派出哪怕一個援兵,任楊家將廝殺到彈盡糧絕。

楊繼業想起大軍盡赤、兒子投敵、自己又老邁,坐在蘇武廟中,左思右想,再無面目活在世上,於是撩戰袍,摘頭盔,一頭碰死在李陵碑上。

蘇武牧羊於北海,終不改臣節;李陵投降匈奴,本想回歸漢朝,然在家人盡被漢武帝所殺後,萬念俱灰,絕望降敵。

楊家自此大廈傾頹。

四、楊六郎血濺黑松林

盛極必衰,否極泰來,楊門的繁榮昌盛中隱藏著極大的危機,他們一切榮耀的來源都取決於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可是從古至今,帝王心術誰能揣測、誰敢揣測?如果他真的起了制衡之心,或者突然就開始厭惡某位文臣武將,那麼可以肯定,這家子基本上就算完了。

趙光義起的,顯然就是制衡之心。

好在楊六郎楊延昭當真熱血男兒,回京告御狀,八賢王堅定的站在楊家一邊,宋太宗繼續當木偶。

寇準進京,提審潘仁美,卻被潘娘娘公然砸了刑堂刑具。後襬下森羅地獄,哄得潘仁美以為到了陰間,才交待了一切前因後果。這便是“審潘洪(潘仁美,姓潘,名洪,字仁美)”的經典橋段。

簽字畫押後,在御前潘仁美又將供狀詐出吞下肚。幸好寇準提前把真狀紙藏了起來。

事到此時,趙光義在潘妃的哭訴之下,仍只是貶其為民,永不復用。

楊六郎義憤填膺,在寇準的指點下,追到黑松林,

殺死潘仁美全家。


楊家的悲劇高潮出現在血戰金沙灘,此戰之後,舉起楊家將大旗者,惟剩楊六郎一人。後來雖有所謂少八郎,但其實再也沒重現過昔日“七郎八虎”的輝煌。但楊家將血脈不斷,其後不但又有七代英雄的輝煌(《楊家將九代英雄傳》),而且還成了民間保家衛國英雄的代表,走上了神壇。

潘仁美,成了大大的丑角。他的悲劇是咎由自取,但他並不是不能避免這個身死族滅的悲劇:

陣前投敵,即使簽字畫押,也是權宜之計,回來了就該忠心耿耿的效忠大宋。

幾十年之後韓貴再寄書來,其時潘佛兒在宮中如此得寵,他完全可以把這事告訴女兒,讓吹枕邊風解釋一番,以求得皇帝諒解,大家想,在案發後皇帝都不忍殺他,又何況在迷途知返的良好評價下?

血戰金沙灘時,他即使全不作為,只要不暗殺呼延贊,楊家將就能得到救援。

楊七郎來請救援兵之時,其時楊繼業已經碰死,楊家七郎八虎死的死、降的降,只剩下六郎、七郎兩個孩子,這時他哪怕有一點點人性,有一點點良心,就不會再殺掉楊七郎,然後再點起兵馬,飛馳救援兩狼山,皇帝非但不會怪罪他,還會覺得他高風亮節、大仁大義、勞苦功高,可以想象,戰後論功行賞,潘家藉此大功和人望,完全會成為北宋武勳第一家族,也能終身打壓得楊家將抬不起頭來。

可是,看看這個老賊都做了些什麼?

他冤?

他如果冤,才是對傳統價值觀的最大蔑視和踐踏。

洗地的同志,都是些什麼玩意兒?

(注,懟我之前,請看清這是說的演義,不是正史、不是正史、不是正史!)


引用書目:

楊家將九代英雄傳之:

《金刀楊令公》

《楊六郎掛帥》

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完——————

率意談噱,靡所不包;或曰無心,或抒懷抱。本人儘量專注神話歷史、武俠歷史及南北朝歷史揭秘,歡迎點贊、轉發、評論及關注~~~~

王事情


楊家將的故事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尤其是血戰金沙灘一役,令人熱血沸騰感動不已。但是,事實上這些都是作者演繹的故事,歷史上並沒有七郎八虎,而大奸臣潘仁美也並不像故事裡演繹的那樣大奸大惡。其實,整個故事中,最悲劇的是潘仁美的原型潘美。



楊家將的題材一直受到影視行業的熱捧,每隔幾年就會有相關電視劇和電影問世。楊家將中,不僅男子上陣殺敵,而且女子也不讓鬚眉。在故事中,有一個大反派,那就是大奸大惡的潘仁美。



楊家將中,潘仁美挾私報復,是害死楊繼業的罪魁禍首,而且一直與楊家死磕,導致楊家男子幾乎死絕,不得不由女子當家,令人唏噓不已,同時大罵潘仁美的陰險歹毒。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潘仁美的原型潘美不僅是北宋開國名將之一,而且也不是楊家將故事中所塑造的大奸大惡之輩。害死楊業的,應該是隨軍的文官王侁,而非潘美。可能是由於王侁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黴地變成了大反派。


太原晚報


因為歷史上真實的潘仁美叫做潘美,不但不是奸臣,還是一個大大的忠臣,是宋朝的開國名將,地位要比楊業還高。而且他的戰績實際上也比楊業更加顯赫,潘美最早是柴榮的侍從,等到柴榮登基建立後周以後,潘美就受到了重用,當時楊業所處的北漢勾結契丹,侵略後周,柴榮御駕親征,與北漢和契丹聯軍在澤州高平城也就是今天的晉城高平市一帶進行決戰,潘美當時二十多歲,就領兵數千堅守要道抵抗契丹,終於讓契丹援軍久攻不下無奈退兵。高平之戰潘美因為軍功,被封為西上閣門副使。


後來柴榮去世之後,趙匡胤陳橋兵變潘美也是擁立者之一,並且替趙匡胤回到都城說降了文武百官,和平的奪取了政權,並且說降了當時的陝州主將袁彥,這導致潘美深受趙匡胤器重。潘美幫助宋朝攻滅南漢,平了南唐,又滅了北漢招降楊業。在滅北漢之後,遼國還派遣一萬精騎攻打宋朝,潘美大破遼軍,從而被封為代國公。


要說跟契丹人交手,潘美要遠比楊業打契丹人打的更多,所以在趙光義北伐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候,潘美是應州、雲州二路行營都部署,擔任西路軍主將,楊業只是他的副手,因為無論從戰功資歷還是信任程度,潘美都力壓楊業。只是宋代重文輕武,文官權力更大,護軍王侁逼迫楊業出擊,而且楊業說當我兵敗的時候你們要接應我,埋伏追擊敵軍。而護軍王侁為了爭功,調走了接應部隊前去搶攻,導致楊業兵敗被俘,最後自殺。潘美並不是主要責任人。但是到了楊家將的故事裡,潘美就成了潘仁美,變成勾結契丹殺害忠良的大反派。當然潘仁美才是最悲劇的。本來人家打契丹打的比楊業多多了,最後反倒是他成為勾結契丹的反派,他難道不是最悲劇的人?


人渣嘯西風


相信大家都看過楊家將的電視劇或者小說,楊家將一門忠君報國,令後來的人欽佩,而對於潘仁美,人們則是唾棄他的公報私仇和小人得志。然而,歷史上的潘仁美真的像小說戲劇說的那樣令人憎惡?通過查閱宋史發現,其實我們都冤枉了潘仁美。在宋史記載的內容中,其實並沒有潘仁美這麼一個人物,只有一個潘美,而且還是北宋開國名將之一。潘美和趙匡胤的關係十分的密切,因此北宋建立以後,潘美被趙匡胤重用。

潘美的一生功勳卓著,打了很多的勝仗,其中攻打南漢使其滅亡、鎮平江南和從徵北漢,他的一生都奉獻在戰場上,也奉獻給了他的國家。他的一生如果不是因為發生後來的事情的話,可能他也會流芳百世。那件令他遺臭萬年的事情就是北伐戰爭的時候,沒能管住自己的部下,導致楊業戰死。可就是這麼一件事,卻讓後人對他誤解怨恨了幾千年,哪怕到了現在,很多人談起潘仁美恨得牙尖癢癢。

但是,人無完人,不能因為他的這一點問題就完全否定了他的功勞,就比如說漢朝李廣的死亡跟衛青脫不了關係,但是因為衛青的功勞偉大,後人也沒有對衛青有所謾罵。之所以後來的人會對潘美醜化,我有著我自己的理解:首先,對於小說戲劇來說,劇情得是跌宕起伏的。不可能主人公一直都在勝利,戰無不勝,宛如天神一般,英俊瀟灑,不重兒女私情,只為投身戰場,如果那樣的話,則絲毫沒有吸引力,你想想,就連有八十一種變化的孫悟空,大戰十萬天兵天降,最後還不是被如來壓在了五指山之下?一山更有一山高一直都是小說的一貫套路。

相比較美好的結局,悲情英雄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同情和悲憫,往往才會使人印象深刻。那麼英雄為什麼會悲情?就是有著反派人物,而在楊門將中,反派人物就是潘美。於是後面為了加重渲染反派人物,就把潘美的功績所抹去,留下的只有放大的缺點。事實上,真正的歷史卻恰恰相反,楊業和潘美實際上是共同作戰的好戰友,給當時的遼軍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其次,真正害楊業的人並不是潘美,而是王侁。王侁是監軍太監,在宋朝,因為趙匡胤杯酒釋軍權,他對領兵大將造反的威脅忌憚不已,為了更好的預防軍中將領造反,宋朝便推行了監軍制度。陳家谷一戰中,史書上記載王侁因為遼軍撤退了,貪圖強攻導致大軍混亂,潘美一隊受到了王侁的衝擊,王侁在遭到遼軍的反擊之後,又迅速離開戰場。在趙匡胤的嚴重,這個無權無勢的監軍是比那些將領更加好控制,所以最後是潘美來背鍋,皇帝是不會責罰這些監督者的,只能由聲望僅次於楊業的潘美來背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潘美只是替監軍背了幾千年的黑鍋,真正害他的就是和他關係深厚的趙匡胤。

最後,我們來看民心。歷史上,宋朝的時候,不管是軍人還是百姓,都想要收復幽州地區,這一目標卻十分難以實現。然而百姓們需要一個信仰來給他們收復幽州的信心,楊家將楊業的死正好滿足了百姓的信仰,一個料事如神,打仗猛如虎的將領,卻被身旁的戰友所背叛而死。這個害他的將領,就是破壞他們信仰的壞人。對於破壞信仰的壞人,淳樸的老百姓怎麼可能放過他?於是就流傳各種各樣的傳言,來汙衊辱罵潘美。

最後更是編成了戲曲和小說,一度醜化到如今人人喊打的潘仁美。可能之所以叫潘仁美,是寫戲曲小說的人是研究過宋史的人,他們很清楚潘美並不是像大家所說的那樣,人人喊打,就像過街老鼠一樣,潘美也是被冤枉的。於是就在潘美的中間加上了一個仁字,用仁字來反諷出自己所刻畫的人物,更加引人入勝。

根據歷史來看,與其說潘美對於楊業更多的是嫉妒,不如說他們兩是惺惺相惜的戰友之情,而不是笑裡藏刀的敵人。所以以後我看待事物,得帶有一定的理性的角度,沒有一個好人是完人,也沒有一個壞人能罪惡滔天,俗話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句話,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