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捨己為民的歐陽祐


邵武:捨己為民的歐陽祐

大武夷新聞網訊 邵武水北鎮大乾村的北部,有座古樸莊嚴,結構精巧,雄偉壯觀,具有閩北濃厚文化特色,經歷千年的福善王廟 (原名歐陽太守廟、惠應祠)。每逢農曆八月初,歐陽祐的生日這天,大乾村一年一度的 “福善王” 鄉土文化藝術節熱鬧開場。來自邵武、光澤、泰寧和江西黎川、資溪等地的廣大民眾紛紛前來,參加紀念歐陽太守活動。大乾行政村八個自然村的村民,輪流抬著福善王的雕像,一路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環繞村莊和遼闊的田野,浩浩蕩蕩地遊行,用鄉村的豐收美景,告慰愛國親民的歷史功臣歐陽祐。並且還自編自演了許多內容豐富,富有特色,喜聞樂見的鄉土文化節目,在廟內戲臺開展文藝宣傳演出。

根據《邵武府志》、福善王廟和惠應祠的碑文記載,以及民間世代相傳,隋朝末年 (618),忠誠愛國,廉潔奉公,克己為民,賢名遠揚的溫陵(今泉州)太守歐陽祐,官滿西歸,舟次邵武大乾,忽遇天降大雨,山洪暴發,洪水氾濫。不久大乾等村莊低窪處的民房,全都被水淹沒。他和夫人吳氏下船隨災民們逃奔到村莊附近的山坡上,見不少窮人缺吃少穿,飢餓難忍,十分痛心。於是歐陽祐心急如焚地乘坐漁民的木船,衝進洶湧澎湃的洪水,進城用自己長期省吃儉用積蓄的銀錢,購買了一船災民急需的大米、番薯、鹹菜和日用品,發放給大乾等村貧困的村民們。許多被救助的災民十分感動,熱淚盈眶地對歐陽祐連聲表示感謝,同時稱讚他是愛護人民,對待百姓如親人的慈善官。

緊接著,歐陽祐又連續多日,廢寢忘食地與前來救災的縣府公差,乘船南來北往,東奔西行,投入到緊張的抗洪救災之中。歐陽祐聞知哪裡有困難,就奔向哪裡;哪裡有危險,他就趕到哪裡,不僅救濟了許多災民,還協助縣府公差搶救了七八個老弱病殘的村民的生命。

一天下午,正當抗洪救災取得了基本勝利之時,歐陽祐忽然在邵武城關聞知隋朝已經滅亡,李淵登上了皇位,改為唐朝,心情立刻變得沉重起來。他連忙悲痛地來到邵武縣府告別了知縣等人。

歐陽祐回到大乾之後,雙眉緊鎖,哀聲嘆氣地把改朝換代的消息,告知了夫人吳氏和在場的村民,同時從包袱裡拿出剩下的20多兩銀子,分別救濟了周圍貧困的群眾,然後向大家揮手告辭,與吳氏一同乘船駛入溪河。村民們目送著木船行駛到河中心時,不知歐陽祐夫婦是因為更朝換代,恥事二姓,心情悲傷;還是忽遇大風,河中水大浪急,只見他們突然身體猛然前傾,夫妻雙雙栽進了波浪滔滔的河流中。里人高計和李定等人見情大驚,急得連衣服也顧不得脫,便飛飆躍入河裡,拚命將歐陽祐夫婦從水中救撈上岸,但是由於時過較久,他們已經停止了呼吸。因為當地百姓十分敬佩歐陽祐的愛國精神和助民為樂的善良品德,所以悲哀地為歐陽祐夫婦料理了喪事,將他們安葬於大乾山南麓。

過了數日,邵武縣府聞知消息,派人瞭解情況後,以歐陽祐為國救災,慈善為民,捨己助人的事蹟,用公文形式逐級上報到京城。唐代開國皇帝為了穩定新生的政權,鼓勵官員帶領百姓戰勝當時國內的自然災害,下旨地方郡縣為忠心愛國,捨己為民的歐陽祐,在大乾建造了一座 “歐陽太守廟”。

自從歐陽太守廟建成後,閩贛前往大乾燒香朝拜的人們絡繹不絕。據《邵武府志》和《大乾夢錄》等資料記載:宋時士人應舉者,求夢多應。同時多屆官員和廣大百姓把歐陽祐作為地方的保護神。認為該神極為靈應,能夠賜福禳災,保境安民。因此,宋代元祐五年(1090),邵武縣在城西的熙春山又建造了一座 “惠應行祠”,後代修建時更名為 “惠應祠”。 惠應祠內蓋有政德堂、天香樓和東、西、北亭臺等,宋代敕碑猶存。

宋嘉定年間,宋寧宗加封歐陽佑為“福善王”,下旨邵武軍州事將大乾的 “歐陽太守廟” 更名為 “福善王廟”,進一步在廟中修建了莊嚴肅穆,工藝精細的福善王正殿和敕書樓、拜香亭、奉親殿、祈夢堂、鐘鼓樓等。明清時代,邵武縣府在該廟內增建了門樓和戲臺。並對該廟的大殿和天井兩側的樓廊等建築,進行了修整和完善。同時在城東的大竹,邵南的和平坎頭,以及光澤、建寧和泰寧(明、清時期屬邵武府)等縣、鄉、村,也分別建有紀念歐陽祐的 “福善王廟”“惠應祠”“福善廟”“惠安祠” “孚惠祠” 等祭祀和活動場所,進一步弘揚歐陽祐太守忠心愛國,無微不至地關懷人民的崇高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