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官路”的前世与今生

古“官路”的前世与今生

古“官路”的由来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涂岭镇区有一条被称为“官路”的小道,两米多宽,几乎都是用不甚规则的石材铺就,两侧店铺门窗大都为木质,墙体为沙石泥土构造,如今虽然已是断垣残壁,破损不堪,但是依然可辨当年商贾往来,络绎不绝的街坊痕迹。

涂岭古称桃岭,清朝属惠安县北路驿坂、承天、樟市铺,乃闽林始祖发祥地。有闽林始祖陵、蚁山商周遗址、出氏家庙、北门寺、燕山寺、云门寺、山头寺、虎岩寺、妈祖庙、乌石官、石笏等胜迹。“官路”北端为潼关,传说是元代地方武装首领陈潼在此古驿道隘口筑关修寨,史称陈潼关,后简称潼关;“官路”南端为明洪武年间设立的驿阪铺(现为泉港区涂岭镇驿阪村)。

古“官路”的前世与今生

我国古代邮驿制度源于殷商时期。最初设置邮驿,主要是为了传递公文、信件,以传宣号令、飞递军情,而后功能逐渐增多,通邮、通商,乃至接转官宦,都由驿站担当。

在百姓眼里,驿站为官方所设,官商又同道,故将驿道称之为“官路”,倒是满贴切的。明末清初,福建的驿路已遍及全省,形成以福州为中心的扇形布局,大致可分为五条线路。

其中,前四条驿路分别通向闽北、闽西北和闽西南;第五条驿路以福州“三山驿”为起点,以漳州诏安的“南诏驿”为终点,全程一千零三十里(约593公里)。“三山驿”往东北连接江浙,“南诏驿”向西南进入两广,成为自两广到江浙,继而到京津的通道。其中泉州段共设5个驿站,即“驿坂”(今泉港区南部)、“锦田”(今惠安县城内)、“晋安”(今泉州市区内)、“康店”(今南安水头镇)和“大轮”(今厦门市同安区内)。

古“官路”的前世与今生

古“官路”今安在

随着清末光绪年间新式邮政机构的出现,延亘了数千年的驿递制度开始瓦解,驿站设置日渐废弃。同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陆地上的马路、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梯次出现。邮政传递、商品物流,乃至人们出行都更加便捷,可选择的途径更加多样,姑且不说可乘飞机出行和搭船出海,即便在地面上跑,多宽多快的道路都有。

尤其是因此,驿道“官路”荒芜,直至消失,终归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全国各地交通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整个泉州市,乃至泉港区皆不列外。就在这条古“官路”的附近,从建设324国道、高速公路,乃至高速铁路,依次建设起来,极大地便利人们的出行,也带动了古“官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以往出行靠双脚,有了公路之后,人民群众就陆续有了自行车、摩托车、大小汽车,出行有了便捷的通道全省各地市之间不只是朝发夕至,而且均可当日往返。

前不久,笔者特意再到这条古“官路”走走,但见其两侧的古商铺大多失修破落,残存的店铺外坐着三三两两的老人,在夕阳的余辉斜照下,疑惑地注视着古“官路”上稀稀落落的过往行人,令人感慨良多!我想,如今除了还在古“官路”附近居住的一些人群,抑或特地前来故地重游或专程考察古驿道者,恐怕在这条狭窄的古“官路”上行走的人群将越来越少,这不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