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滕州東沙河鎮歷史發展

東沙河鎮歷史發展溯源

東沙河鎮位於滕州市區東部,因地處漷(kuò)河(古漷水也稱為沙河)之東而得名,介於北緯35°02′13″~35°07'52″、東經117°12′00″~117°17′06″之間,東與山亭區桑村鎮毗鄰,南與木石、南沙河兩鎮交界,西與龍泉街道相連,北與東郭鎮、山亭區城頭鎮接壤,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鍾靈毓秀,林茂糧豐。區域內有古滕八景之一“趵突跳珠”的荊泉以及和荊泉相媲美的小龍泉、孔子臨小邾聞聽《孺子歌》(又名《滄浪歌》)的滄浪淵、古“粱城”遺址、聞名遐邇的狐貽山春秋古戰場、六千年前人類文明活動的崗上遺址。南北長11.2公里,東西寬8.2公里,總面積52.89平方公里,轄40個行政村,總人口6.6萬人。

【建置沿革】 東沙河鎮從遠古崗上文化一路走來,溯漷河而興,休養生息至今6000 餘年,歷氏族部落、春秋小邾、戰國屬魯,漢初析小邾置蕃歸蕃縣,隋改蕃為滕屬滕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滕陽州屬滕州,明洪武二年廢州以縣屬濟寧府滕縣,清沿明制屬滕縣,至嘉慶十八年(1813年),滕縣以“仁,義、禮、智、孝、弟、忠、信”易八卦名統七十二保,今境域大部屬智二保,一部分屬禮一保、智一保。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卷五《古蹟志》載“雞鳴臺在湖陵城東北角,世傳漢高祖與項羽戰於此,各築城,以沙河即漷河為界,漢南楚北,漢軍在岸邊築臺作雞鳴以破楚軍之陣…”(“雞鳴”是古楚歌名。《史記·項羽本紀》載“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集解》應邵曰:“楚歌者,謂雞鳴歌也”)雞鳴臺“四面楚歌”的典故道出東沙河鎮得名的“沙河”來歷。清咸豐年間,境內刁莊店集市遷寨外沙河東灘上,從而成邑為“東沙河”,東沙河之名始見於史冊。清光緒三十三年高熙喆纂《滕縣鄉土志》載“…正東出城東門行八里至東沙河…”。辛亥革命後,暫沿清制屬滕縣禮一保、智一保、智二保,民國二十年(1931年),縣境部九區,三區駐東沙河。1939 年冬中共滕縣縣委在山亭設立三區,區委駐東沙河。1946年春滕縣第一次解放,區劃調整在東沙河設立十二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滕縣轄11個區135個鄉,今境域屬十區轄13 個鄉,區委駐黨村(1950年由原尼山專區和臺棗專區合併成立滕縣專區,專署曾駐黨村。1953年改為濟寧專區,專署從黨村遷到濟寧市文廟街)。1950年改十區為東沙河區。1955 年 9 月改東沙河區為沙河區,1958年3月滕縣撤區併為64個鄉鎮,沙河區改為縣直轄的東沙河鄉,8月25日東沙河鄉併入城關,建全縣第一個人民公社—五星人民公社,1962 年從城關五星公社分出建東沙河人民公社,1984年改東沙河人民公社為東沙河鄉,1988年3月7日,滕縣撤縣設立滕州市東沙河鄉屬之,1991年撤東沙河鄉建東沙河鎮。2001年6月,滕州市撤城關鎮設街道,原屬東沙河鎮的刁莊村、東大廟村、西大廟村、前大廟村等四個村併入龍山街道(後改龍泉街道)。2013年7月滕州市設立高鐵新區管委會,2014年3月成立高鐵新區黨工委,確立高鐵新區、東沙河鎮“區鎮一體”管理體制,東沙河鎮成為高鐵新區建設的主戰場。2015年6月, 東沙河鎮人民政府駐地由黨村遷至高鐵滕州東站南側,“區鎮一體”的管理體制、鎮改街道的美好前景,為東沙河鎮跨越發展掀開嶄新篇章。

【地形地貌】東沙河鎮地處魯中南山區西部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為低山區,東部為丘陵,西部、北部為平原。境內東南部山峰連綿不斷,屬嶧山斷層,通稱羅漢山脈,最高峰為狐山,海拔327米,橫亙在與南沙河鎮、木石鎮交界線上,風景秀麗的葫蘆套、蒼翠挺拔的將軍林、花果飄香的核桃基地環繞其間。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卷三《山川志》載,“城東南十五里曰狐台山,一名目台山,山戴石如灰堆興雲即雨,俗呼省臺字,訛為湖山,又曰壺山。按魯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鄫,魯臧訖救魯侵邾敗於狐臺。杜預注云魯國蕃縣東南有狐台山,又有目臺亭,山南頭名木時者,疑亦目臺之訛也……”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魯莊王葬於狐山南,設守營校尉駐兵所,名孤山營,後演稱上營。狐山北面吉山有一片松樹林,被稱為馮玉祥將軍側柏林。據傳韓復渠在東沙河鎮黨吉山駐兵時,馮玉祥在江蘇徐州屯兵期間來此視察,看到整個狐山山勢平穩,怪石嶙峋,浩浩幾十里路,如一天然屏障,遂指令在狐山山坡植樹。馮將軍和韓復渠親自率兵在山上遍植側柏,並寫一首護林詩喻示軍民:“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至今這片側柏生長相當整齊,面積近60畝,1000餘株側柏平均高9米、胸徑24.5釐米,鬱鬱蔥蔥、濤聲如雷,為狐山增添出一片勃勃生機。全鎮地勢最低處位於王母殿村西南,海拔僅68.5米,緊靠漷河臨淵而立。

【氣候環境】 鎮域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光照長,氣候較乾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多風易旱;冬季寒冷乾燥。年均日照2383小時,年平均氣溫13.5℃,年平均地溫16.3℃,年平均降水量732.5毫米,年均無霜期185天,年平均風速2.8米/秒,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頻率為12%。

【自然資源】水,是生命之源。人類很早就開始對水產生了認識,東西方古代樸素的物質觀中都把水視為一種基本的組成元素,水是中國古代五行之一。

泉源。東沙河鎮境內多泉,著名的有荊泉、小龍泉。荊泉,位於前荊溝村北、前梁村(古稱南樑上村)南與北辛街道俞寨之間,古時泉源眾多,據志書記載,明清年間,荊泉水勢旺盛,噴湧如注,高可數尺,聲若雷鳴,有“亙古名泉,趵突跳珠”之稱,是滕地八大景之一,後因靠近荊河,統稱荊泉,歷代名人和志書曾詳盡描述。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卷三《山川志》載,“城東北十五里,左曰趵突泉,右曰荊溝泉……”清道光二十六年《滕縣誌》卷三《漕渠志》載:“泉源……據會典通志府志所載,運河東西兩岸共三十二泉……荊水泉出荊溝村趵突泉之右。趵突泉出荊水泉之左,並在縣東北十里。五花泉、大沸泉、小沸泉三泉附近荊水趵突二泉,皆出樑上村,並在縣東北十二里……”班固在《漢書·地理志》稱荊泉“九注成潭,面積畝許,冬春不見其涸,夏秋不見其溢。”道光《滕縣誌》卷五《古蹟志》載“蕃陽八景……趵突噴玉:城東趵突泉,噴玉濺珠,與濟南爭勝。”同書還載: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漷水暴漲,決堤改道,全勢入荊,滕湧泉群為泥沙堵塞,只有較大泉頭(趵突)倖免於難。據縣誌記載,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五月,京城賜進士工部主事黃肅奉命總督泉源,來滕視察觀泉,賦詩並作小記,刻石盛讚之:曉馳匹馬出滕城,觀得雙泉最有情。南北怒濤如趵突,高低聲吼似雷鳴。味涵麴櫱冰壺瀉,光澈瓊瑤雪竇傾。從此疏源流不盡,萬年國計賴泠泠。小記說:“滕東十里許,忽見二泉源流洶湧,見味甘如醴,南北對峙,人莫知其名,因以南北趵突泉名之。”荊泉地下水量極為豐富,水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據1959年測算,每天的湧水量約8.9萬立方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滕縣人民政府在此建起荊泉水廠,通過管道二級加壓城市供水,成為滕州居民、工業用水的的最佳水源,東沙河鎮有古河道通過,地下水資源豐富,泉水甘洌。以荊泉之水生產並命名的滕州啤酒,清爽香馥,味醇沫豐,曾在第29屆布魯塞爾世界優質產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成為滕州人念念不忘的鄉愁味道。1997年初,實施荊泉水源地保護綜合治理工程,新建前荊溝、刁莊攔蓄壩,回水1000餘米,碧波盪漾,為北辛東路荊溝大橋兩側增添了靚麗水景。惜因荊泉水源的大量開採和利用,昔日的噴泉已無蹤影,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地面上的泉源已銷聲匿跡。小龍泉,位於萬年莊村西若水河(原稱小洪河)入漷河河口處,礦泉水富偏硅酸型,年補給量1000餘萬立方米,建有東沙河水廠,成為東沙河鎮30餘個村集中供水的優質水源地。

河流。境內有河流4條,從東到西為明河(小郭河)、漷河、若水河、荊河,均屬淮河流域京杭大運河水系,年平均流量1560萬立方米。明河,發源于山亭區水泉鎮長城一帶山區,由桑村鎮大河村進入鎮境(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卷三《山川志》載“明河,出自馬山前繞樓山過靈丘城至滄浪淵入漷河焉”),自陳崗村東北流,至小宮山村東北折向西流,經姜橋、江樓,至馬河口西南滄浪淵注入漷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漷水奪荊後,成為今漷河上源。漷河,俗稱沙河(見上文雞鳴臺“楚河漢界”典故),發源於臨沂市平邑縣白彥西部山區,由東郭鎮前塢溝進入鎮境(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卷三《山川志》載,漷河,春秋魯取邾田以漷水為界,即此水也。其源出自述山西南麓,西流……至樑上村折而南過滄浪淵納明河水南至滄溝折而西過沙河店……會南梁水入漕……水經注雲:魯取邾田自漷水,正道元所謂東漷水也),本自前梁村東折向南流,經宋莊、耿樓、江樓,至馬河口(清道光《滕縣誌》載“乾隆十二年,漷水暴漲,決堤改道,全勢入荊”。漷水奪荊後,漷水舊河道淤塞斷流,今前梁村東、宋莊村西、耿樓村西、江樓村西、馬河口村西僅留漷河故道),在馬河口村西南滄浪淵,匯明河水,折向西流,經東小宮、西小宮,至黨村西折向南流,經單村、東沙河村、王村、康村等村,在王母殿村西入南沙河鎮,至西崗鎮併入城河,最終注入微山湖,鎮境內流長9.6公里。荊河,古稱南梁水(漢代梁水上游有梁城,水因城得名),又稱涓涓水(《水經注》載,“南梁水自枝渠西南逕魯國蕃縣故城東,俗以南鄰於漷,亦謂之西漷水。南梁水又屈逕城南,應劭曰:縣,古小邾邑也。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於濟渠。濟在湖陸西而左注泗,泗、濟合流,故地記或言濟入泗,泗亦言入濟,互受通稱,故有入濟之文。闞駰十三州志曰:西至湖陸入泗是也。經無南梁之名,而有涓涓之稱,疑即是水也。戴延之西征記亦言湖陸縣之東南有涓涓水,亦無記於南梁,謂是吳王所道之瀆也”),後改稱荊河(因流經荊溝村,因村得名荊溝河,後簡稱荊河),今稱城河,1982年,滕縣人民政府順應民意,行文將荊河更名為城河),發源於前荊溝村北、前梁村(古稱南樑上村)南與北辛街道俞寨之間荊泉群,經前荊溝村南流至龍泉街道刁莊,折向西流入滕州市區(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卷三《山川志》載,“南梁水,其源出自城東北十五里,左曰趵突泉,右曰荊溝泉,並南流會為一,西南至於洪村折而南三里復轉而西……”即今城河前身),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漷水奪荊(見前文),漷河水自前梁村西北改道往南至前荊溝村北匯荊河水南流,最終注入微山湖,鎮境內流長3.8公里。若水河,原稱小洪河,2017年,高鐵新區管委會與東沙河鎮實施小洪河景觀綜合治理,取“上善若水”更名若水河,發源於鎮域磨坑村東南部山嶺,自磨坑村東往北流經大養德村、二養德村,至萬年莊村西併入漷河,流長8.5公里。

渠庫塘壩。境內有引水乾渠5條、水庫塘壩9座,總興利庫容8.8萬立方米,可灌溉農田110公頃。江橋乾渠,1964年冬季修建,引流量每秒4立方米,東沙河鎮內長7.8公里,有攔河壩一座、瀉洪閘4座、生產橋12座、效能橋3座、倒虹吸2處、渡槽2座,灌溉面積 2000公頃。巖馬總乾渠,始建於1970年春,設計流量為每秒20立方米。當年,境內的“向陽隧洞”由東沙河公社民兵營承擔建設任務,在隧洞南端的千莊民兵連,向南鑿進8米遠的時候碰到了泥質頁岩,接連10天塌方不斷,隧洞上方塌成39米高的窟窿,一塊巨石懸在上空,成為總乾渠全工地的“老虎口”。面對險情,東沙河公社民兵營不畏艱險,飛身爬上拱頂,揮動3 米長的鋼釺向巨石用力撞去,排除巨石,避免了塌方事故,贏得“向陽隧洞”安全告捷。幹鬥三渠,從磨坑村東,經大養德村、陳崗村前到向陽村北入馬溝,境內長6.9公里。五分乾渠,從磨坑村前開始,經郭吉山、黨吉山,繞吉山兩側到高莊村東小水庫,境內長7.5公里。墨子湖。2015年1月開工建設,是為南水北調調蓄水庫,該庫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山東省第二批23個供水單元之一,工程總投資27.5億元,其中水庫投資21.6億元,佔地2600畝,庫容1200萬方,同步建設的墨子湖總佔地4050畝,是滕州近三十年來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重大水利工程,北湖已建成蓄水,湖面浩渺,水波盪漾,成為東沙河乃至滕州市民休閒觀光勝地,投資5.9億元建設的墨子湖隧道,是魯南地區第一條水底隧道,連貫平安路與荊河東路,成為高鐵新區連通滕州市區交通大動脈的重要節點。

資源。東沙河鎮東部、南部丘陵地帶多為黃棕壤、紅壤黃壤、赤紅壤和磚紅壤,面積1694公頃;西部平原土壤分為褐土、潮土兩大類,土源深厚,褐土面積為4097.35公頃,佔總面積的70.4%;潮土主要分佈在城河與漷河之間,面積1719.36公頃。全鎮共有耕地面積3.9萬畝。境內多山石、河沙資源。1958年,東沙河創建了採石廠。河沙是天然的地材之一,盛產於東沙河、南沙河、北沙河、城河四大河流,儲量豐富,質澤優良,始開發於清末,供津浦鐵路專用。1963年,東沙河建河沙開發站。

【區位交通】 東沙河鎮區位優越,西距滕州主城區僅2.3公里。交通便利,自古為交通要道,京滬高鐵縱貫南北,滕州東站位於境內,G3京臺高速穿境而過,320省道橫穿東西,市道東木公路暢通全境。高鐵新區建設的千年機遇,為東沙河鎮交通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以高鐵滕州東站為核心,平安大道、飛龍大道、上善大道、解放大道、臨湖大道密織出快捷高效、便捷暢通的大交通格局,為建設高鐵新區、發展城市型經濟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

【文化傳承】 東沙河鎮文化鼎盛,星馳彩俊,遺蹟眾多,境內已發現的古遺址達26處,多系大汶口、龍山文化及商周、春秋、兩漢遺存。崗上遺址。位於東沙河鎮陳崗村東,上迄北辛文化,活動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延續至龍山文化,年代距今6000年左右,延續2000多年。1955年由山東大學張知寒教授考古發現,在史前文化考古學上有重大價值,證明在6000多年前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東沙河的先民就在這裡創造出燦爛的人類文明。1977年12月23日,崗上遺址被授予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鐵新區建設啟動後,崗上遺址的保護工作被列入滕州高鐵新區發展的重大戰略規劃。2019年10月16日,崗上遺址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粱城”。位於鎮駐地北1.5公里的東小宮遺址,俗稱高臺寺,傳說為小邾國時期學宮所在地。相傳高臺寺還是唐朝薛裡徵東的點將臺。據碑文記載,金大定年間,臺上建有廟宇,名為興國寺,保存至建國前夕。建國後改為學校,為小宮聯中所在地。狐山古戰場。據《左傳》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記載:當時邾國和莒國聯合攻打鄫國,鄫國求魯國派軍支援。魯國大夫叔梁紇(孔子的父親)這年十月從魯國帶領軍隊直插邾國,在狐山天險和邾莒聯軍一場血戰。戰爭打了幾天幾夜,邾國軍隊英勇奮戰,魯軍戰敗,傷亡慘重。魯國民眾紛紛束麻迎接陣亡將士,從此對死亡者束麻繩哀悼成為魯南一帶習俗。一場戰爭使狐山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名氣大增,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清道光二十六年《滕縣誌》記載,清代著名詩人王世楨途經狐山感懷這場歷史上的戰役,曾賦詩一首“憑弔何年事,傳聞此伐邾。至今歌小子,猶似怨侏儒。”孔子《滄浪歌》。據萬曆十三年《滕縣誌》記載,黨村村後漷河、明河、小洪河三河相匯的地方為滄浪淵。相傳,春秋時期孔子臨淵聞《滄浪歌》(又稱《孺子歌》)的滄浪淵,就在東小宮村前、馬河口村西三河匯聚的地方。王學仲“小邾觀梅”。小宮山前後兩山遍植梅花,著名學者王學仲先生在《滕州懷古》文裡的歷史掌故“小邾觀梅”就源於此。

民間劇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間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西小宮、前荊溝先後成立劇團,表演豫劇、山東梆子腔,不僅在家鄉唱戲,還到臨沂、沛縣、微山一帶演出。特別是前荊溝村的長青劇社,八九十年代還活躍在魯南蘇北地區,黨村高蹺、秧歌,千莊竹馬,在周邊很有名氣,大鼓、小鼓、平詞、挑皮人、木偶戲等也十分活躍,深受群眾喜愛。

【鄉賢名人】東沙河鎮人民聰明純樸,勤勞勇敢,有著強烈的進取精神,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這塊土地孕育了無數的鄉賢名人,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據統計,全鎮有為革命獻身的烈士45人,其中抗日戰爭時1人,解放戰爭時期12人,抗美援朝18人,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4人,因公犧牲被追認烈士10人;有曾任雲南大挑知縣的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癸酉科舉人王延棟(小宮山人)、曾任陝西興安府知府的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科舉人黨逵生(黨村人)、曾任山東師範學院院長的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生彭畏蘭(前大廟人)、曾任濟南軍區威海警備區副師級幹部的晏廣厚(千莊人)、曾任棗莊市委黨校校長的黨同方(東沙河村人)、曾任濱州地區副專員的趙懷明(步雲莊人)、曾任蘇州市副市長的馮大江(王母店人)、曾任北京衛戊區大校的黨金長(黨村人)等;有山東省農業先進集體勞模舒洪啟(千年莊人)、“全國優秀村民委員會主任”“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中國鄉鎮企業協會常務理事劉懷明(千年莊人)、山東省“優秀教師”閆吉雲(東沙河村人) 、陳洪雲(黨村人)等;有與歹徒作鬥爭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原滕縣五金交電公司保衛股付股長吳廣金(西大廟村人)、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勇鬥歹徒光榮負傷的現役軍人“見義勇為好戰士”王金春(小宮山人) 等。

【區域經濟】 東沙河鎮自古為商賈雲集之地,經貿發達。歷史上東沙河集輻射周邊,“荊河橋東八里地,百年滄桑沙河集”, 至今還吸引著周邊行商雲集特產交易。

釀酒業發達。明末清初就有東臨泉、西臨泉、瑞泉、德泉、大泉、瑞源等幾十家作坊,產品除銷於當地外,還銷濟寧、浦口等地。據明萬曆《滕縣誌》載:“今十室之聚,必有糟坊,三家之村,亦有酒肆”,“釀戶大者池數十,小者三四”,所產酒量“計人之食,不能及酒酤之半”可見當時釀酒之盛。清光緒三十三年《滕縣鄉土志》載:“燒酒店一百四家,分設城鄉,銷售本境及濟寧、鄒縣等處,歲約一百餘萬斤。”1948年,魯中南工商七分局在滕創建滕縣釀酒廠(1984年改為滕縣釀酒總廠),生產無註冊商標的高粱白酒。1958年,在東沙河村,利用上臨、下臨兩泉井水建設釀酒分廠,9月建成投產,生產瓶裝白乾,註冊沙河商標。1960年,東沙河酒廠生產的“沙河白乾”曾送到北京鑑定,恰逢到輕工部參加會議的周總理品完連呼不容易!

“建築之鄉”遠近聞名。1984年,由國家城鄉建設環保部投資100萬元,江蘇揚州機械廠投資74萬元、上海中國砌塊建築應用開發公司投資50萬元、縣和東沙河鄉投資275萬元在東沙河鄉創建山東砌塊實驗中心,年設計生產能力600萬塊。1952年僅有50戶人家的萬莊就建有石灰窯32座,年產石灰500噸。1956年合作化後,由村合作社集體經營,建窯3座,燒製工藝由闇火悶燒改為明火燒製,每窯可燒石灰15噸,年產達千噸以上。1958年,東沙河創建較為先進的新式漏窯,可隨上料隨出產品,形成自動流水線生產,日產石灰可達10噸。向陽山、磨坑刻石藝人較多,以碑刻為主,譽及省內外。東沙河水泥廠、千莊毛紡廠、小阿龍童車廠等先後鑄就輝煌,鑫迪家居工業4.0智能製造產業園項目方興未艾。尤其是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建設滕州高鐵新區以來,東沙河鎮成為新區建設主戰場,發展邁上了快車道。

【發展前景】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旖旎風光秀。當前,高鐵新區正處在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高鐵新區推進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區鎮上下按照“先急後緩、先難後易”的原則,打基礎、立長遠,篩選建設一批能釋放空間、集聚要素、吸引人氣、形成“引爆點”的大項目好項目,為高鐵新區加快發展夯實基礎。圍繞產城一體完善規劃,打造以鑫迪家居等高端智能產業為引領,以傳統兒童用品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補充,以現代農業、現代金融、教育科研、精品旅遊、健康醫養、文化創意等城市經濟新業態為動力的發展體系。圍繞規劃實施徵地搬遷、完善基礎配套、優化開發合作、引入項目資金,借勢借力,實現土地增值,形成產業帶來就業、就業帶來置業、置業推動城市、城市吸納產業的良性循環,儘快聚集商機人氣,加快建設魅力新區·幸福東沙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